清华大学 1988级

无论来去,永在我心

2016-03-04 | 电子系 无82 | 田战耕 |

室友

我所在的10号楼211宿舍一共有6位同学,吴新天来自上海,瘦瘦高高。我们上大学前都没碰过计算机,而吴同学已经参加过计算机的竞赛并获得了全国级的奖牌。

孙宝元来自山西临汾,长圆脸,戴一副浅色塑料框圆形眼镜。宝元待人热情,身上有一股浓浓的学者之气,说话慢条斯理,喜欢扬起头做思考状,然后说出一两句富有哲理的句子来。

宋志强来自内蒙包头,个子不高,圆脸,说话往往一针见血,有时显得有些唐突。

另外一个同学叫蔡成俊,是个来自吉林延吉的朝鲜族同学,身体壮实,酷爱踢足球,喜欢喝酒,不太爱说话,脾气很火爆。清华流行打桥牌,大三时我和蔡成俊搭档还获得了电子系的桥牌冠军。

还有一位王姓同学来自北京,性格有些孤僻,不大与我们往来。到大二我们搬到26号楼607时,就换了一个同学叫杨浩荣。他来自江西景德镇,比我们小两岁。学习非常用功,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是住在我上铺的兄弟。我们最喜欢的是睡前胡侃神聊,我和宝元、志强都是活跃角色,新天偶尔来一句,也是语惊四座。

女生

无82班,28个男生,5个女生。比例在清华园里已经算高的了。男女比例失调,导致男女生一起活动的次数屈指可数。大二以后,不允许男生去女生宿舍串门了。这也直接导致了男女生之间交往的减少。但女生偶尔会来男生宿舍,尤其是在同学过生日的时候。

杨子君同学来自甘肃天水,却有江南女孩的清秀和妩媚,皮肤姣好。她和我们宿舍的一个同学是大学里我们班唯一的一对情侣。虽然毕业后最终未能走到一起,但是谁又能忘记青春时光里情窦初开的美好爱情呢?

方蔚茹同学来自北京,圆脸,平时不怎么交往,大学的毕业晚会上,方同学很活跃,说了很多话,最后大家都不叫她的名字了,一律统称方姐姐。毕业后她去了美国。

还有一个毕业后再没见过的同学是罗迥,一个来自四川的文静女孩。大学里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学习特别好,好像TOFEL还考过满分。

我们班居然有两个来自四川的女孩,另一个女孩叫杨艳。印象中的杨艳也是话不多,圆圆的脸庞,皮肤白皙略显血色不足。学习也是非常好,最终被高年级同学俘获了芳心。

还有一个北京女孩叫任岩松,毕业后也去了美国。后来聚会时见过一两次,依稀还是上学时的模样。五年之中,男女生交往的太少,也是大学生活中的憾事之一吧。

男生

回过头来再说男生。我们班28个男生分布在四个完整宿舍,两个混搭宿舍。同学都是来自全国各地。

我们宿舍607的对面是606,住着周毅,苏建勋,凤健扬,包立新,郭亚军,谢波等6名同学。

谢波来自北京,圆脸,瘦瘦小小的个子,一个充满正义感的男生,对他看不惯的事物总是义愤填膺。

郭亚军来自甘肃,个子不高,但身体非常壮实,绰号“小牲口”,一副憨厚可爱相,毕业后去了甘肃移动。他精力充沛,爱好广泛,喜欢打牌、踢球、打篮球。

包立新来自江浙一带,人称老包,老包为人直爽,古道热肠,乐于助人,说话有明显的江浙口音,对计算机的理解很深厚。

凤健扬来自安徽,因为名字酷似《笑傲江湖》中的风清扬,而被称之为帮主。帮主喜欢喝酒,那时候我们喝酒很喜欢划拳,似乎不仅是为了喝酒,也是为了炫耀划拳的技巧。我、帮主,还有一班的韩广宇、王刚当时经常在一块划拳取乐。

苏建勋来自浙江余姚,是一个出名人高士的地方。老苏也是一个大侠,国画画得非常好,有专业风范。

周毅来自山东,是我们班公认的最聪明的学生。当年是因为数学还是物理奥林匹克全国竞赛成绩而被保送来的,但决不是书呆子型。他爱好唱歌和各种运动,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典型。

隔壁的608也住着6位同学:李明,任向军,杨长亮,林成,张历英,黎东。

李明也来自山东,和周毅一样是保送生,个子高大削瘦,说话不疾不徐,一副沉稳老练的样子,更兼为人热心而憨厚被称做老大。

任向军是北京密云的,是我们的第一任班长。为人豪爽,一副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模样。

杨长亮,湖北孝感人,外号兔子,不知其名之由来。他眼睛有些迷离,我经常跟他开玩笑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他喜欢打篮球和玩桥牌,我们经常搭档玩桥牌。

林成,北京人,一米八多的大高个,校排球队的主攻手。可能是说话跟唐老鸭有点沾边,故名鸭子。

张历英,陕西人,但他一直说他是东北的,因为随父母支边迁移到了陕西。张历英是绝对的热心人,大家都很信任他。他是我们班最后一任班长,外号叫老狼。他有一手绝活,就是手工做的很精巧,可能是因为同时具备了绣花的耐心和技巧之故吧。

黎东,广东人。属于热血型,冲动型,心血来潮型青年。讲起话来总是一副慷慨激昂,义无反顾的样子。

610 宿舍跟我们隔了个水房,在过道的对面。住着张涛,丁海,胡同伟,钱进,黄俊,李忻元6位同学。

张涛,安徽人。身体极壮实,脸方、面大、体宽、手厚,一副有福的面相。做过我们第二任的班长,做事很有些号召力。

丁海,辽宁人。面庞削瘦,说话有点东北口音,常说“干哈呢”,是一个活力四射,很有激情的人物。

胡同伟,江苏昆山人,因为谐音,我们又叫他糊涂鬼。他为人豪爽,酷爱下围棋,是我们与三班围棋擂台赛的擂主。

钱进,北京人,名字总是写做前进。前进个子高高瘦瘦,满鬓络腮胡子但刮得干干净净,一副英俊小生的模样。大学时,他好像挺喜欢讲故事,毕业后去了美国。

黄俊,少年班毕业的,比我们小四岁。人很英俊,也很聪明,学习很用功。据说大一上线性代数时,在梦里喊过n维向量。他比我们小得多,刚开始时心智略显不成熟。但快毕业时,情形就不一样了。

李忻元,比我们小两岁,好像是江苏还是江西人。平时不怎么爱说话,印象中也不大合群。学习一直非常的好,有一年考过班里的第一。

还有3个同学住在我们隔壁605,和一班的同学混住,是张忠、刘宗伟和王铮。

张忠是北京人,一米八几的大高个,上大学时体重就超过70公斤,绰号“大牲口”。

刘宗伟来自黑龙江,也是一米八几的大高个,面孔白皙,相貌堂堂,善于总结,时常有惊人之语和神来之笔。

王铮也是北京人,清华子弟,其父亲还教授过我们专业课程,有浓重的江浙口音。

邻班同学

我们无82班和无81班宿舍紧挨在一起,所以经常互相串门,一起活动,大家感觉就像一个班一样。

韩广宇,因《暴风骤雨》中的韩老六形象太深入人心,而被称为老六。天津人,为人幽默,很有语言天分,说话往往画龙点睛。且唱得一手好京剧,颇见功力。

刘于昕人称老驴,大约是因为脸长而身材高大之故。老驴是北京人,清华子弟。人很聪明,但是不爱学习,喜交游,爱玩,可能是认识系里同学最多的人。打桥牌、踢足球、弹吉他、玩乐器,什么都爱好,有一段时间还喜欢上了道家。因为爱好太广泛,所以在学习上着力甚少。

一班我比较熟悉的还有王刚,河南温县人,号称来自司马懿的故乡,太极拳的发祥地。待人热情,喜交游,做事锲而不舍。面相显得比同龄人成熟很多,往往被误认做年长者。王刚面相老,觉悟也领先于同龄人,后来不但开了自己的公司,还玩起了太极拳文化。

王波,四川人,为人耿直,待人诚恳,是一个非常可爱而直爽的人。他在电子器件方面很有天分,上学时曾经自制音箱和功放。结果他们604宿舍整天音乐绕梁,吵得人不得安宁。

余弘,人称老转,称号来自于《铜墙铁壁》里的谢老转。余弘是个诗人,大学时就有诗作发表在诗刊上。记得他曾和陈崇军一起说过相声,余弘高而瘦,陈崇军有些胖。言语均甚幽默,逗得人捧腹大笑。余弘一直坚持写诗,据说也铅印了自己的诗集。前些年的聚会上,他咏过自己写的诗,陈崇军还即席做了修改,用四川话读出来,也是逗得满堂大笑。这两个人真是具有搞笑的天赋。

赵明,甘肃人,年龄比我们小,也是全国数学或是物理奥林匹克的竞赛获奖者,与周毅一起进过训练班,人很聪明,笑起来露出一副大门牙。他上学时很瘦小,毕业后突然变得很胖。他也留系当了教师,是我们两个班现在唯一还留在本校的。

三班的宿舍在我们班的另一边,但远没有和一班那样熟。三班出了一个名人就是高晓松。

奇闻逸事

大一时我们学高等数学,八个班的同学共200多人一起上课,用的是学校最大的阶梯教室。高等数学课的老师叫张元德,是一个50岁开外的老教授,为人慈祥,说话有江浙口音。他教课非常敬业,深受同学们喜爱。

大二结束的暑期,我们几个同学在学校勤工俭学两周,每天十块钱,做的是校保卫队员。结果认识了系里一些其他班的同学,一班的王刚就是这样认识的。我们当保卫队员时还抓获过男扮女装企图混入女生宿舍的人。他偷了很多内衣之类的女性用品,被保卫队员堵在了女生楼内,只好从二楼女生宿舍跳下来,最后还是被抓住了。

教学与考试

大学时期的业余生活其实是单调的,因为一要忙于学习。我至今还记得,一天黄昏自己在五教的门口对着夕阳出神,暗想何时才能毕业,走向社会啊。社会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也一定是比较轻松的吧。二要应付期末考试,清华考试向来以严和难著称。记得《电磁场理论》的期末考试,五道大题都很难,考场上一片叹息之声。还有一门很难的课程叫《随机过程》,老师陆大金很严厉,以考试难著称。但这么难的考试,居然有得满分的,一班的一个叫李奕芳的小姑娘就得了满分。她个子不高,相貌平平,没想到蕴含着这么大的能量,据说毕业后去了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士。前文提到的李劲也得过这门课程的满分,都是牛人啊。

教复变函数的老师是华罗庚的女儿。信号系统用得是郑君里教授编的教材。教我们线性代数的老师叫居余马,也是一个很有名的教授,教材也是自己编的。清华的老师大多喜欢自己编教材,即使不用自己的教材,也喜欢用自己的讲义。还有一个教我们马哲的老师,叫李崇富,一讲起课来就手舞足蹈,很有激情。

清华舞会

那时的业余生活,似乎就是打牌和瞎玩。周末学校有舞会,算是难得的娱乐活动,可惜我们直到大三、大四,才报了个交谊舞学习班,算是入了门。清华女生太少,舞会上很难抢到舞伴,我就和韩广宇、王刚一起去北大报了个学习班。学会后和男生们一起在宿舍过道里练习,从这头转到那头。到了周六,我们就结伴去周边各个大学找舞会。

每年元旦学校都有迎新舞会,四月份校庆时,也会在荒岛举办舞会,外校也会来很多女孩。记得有一年迎新舞会是在西大体育馆举办,诺大的体育馆挤得满满当当,鼓槌一响,只觉到处都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但大家又唱又跳,玩得非常开心。

清华人文

上大学后,因为喜欢诗歌,渐渐喜欢上了文学。在图书馆读了很多唐宋诗词,那时候特别喜欢婉约派的词,不但意境美,也颇能代表自己的心境。记得那时还经常去图书馆看文学期刊,读过很多小说和诗歌。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正是文学和诗歌的黄金时代,在这种氛围下,我在大三考上了中文系,读第二学位。当时希望读中文系的人很多,但全校只招二十来名同学,我们这些同学组成了中文系恢复后的第三届中文编辑班,简称编8班。

清华中文系其实一直很有名,只是因为50年代大学院系调整,中断了清华优良的人文传统。我们上中文系的时候,中文系只有老师,没有向社会招收的学生,只在本校挑选一些学生来读,上课也多是在晚上。

中文系集体参加过全校的一个征文比赛,是由香港校友赞助的资金,形式是现场作文,题目叫“大潮之一沫”。我认为时代大潮是改革开放,其中的一些不好的现象可视做“一沫”。居然得了第二名,好像获得了1200元的奖金,当时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

中文系会在每年校庆时出一期文学刊物,叫《荷塘》。我分别在荷塘第二期和第三期发表了几篇散文和诗歌,算是读中文系的一些收获和历练,也小小地圆了一把我这个文学青年的梦想。

大四时,中文系的同学可以集中住宿,宿舍就在电子系住的26号楼的一层,两个人一间,我们在大四下半年搬了进去。和我同屋的叫赵岷,化工系,北京人,一米八几的大高个,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是学校书画社的社长(另外一个毛笔字写得好的是环境系的杜鹏飞,毕业十五周年纪念活动中曾为我写的几首清华怀旧诗撰书,用做88级校友网的首页)。赵岷是我们编8班的班长,离开学校后做了《计算机报》的科技编辑和记者,现在是一家外国IT公司在北京的老总。

张翼,天津人,大高个,水利系。张翼喜欢文学,尤喜读外国名著,极推崇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他喜欢崔健、黑豹和唐朝,宿舍里一天到晚播放唐朝乐队的摇滚乐。他身上具备天津人特有的幽默气质,看问题深刻而略带调侃意味。张翼毕业后去了天津电视台做制片人,算是真正的媒体人了。

任建民也是编8班为数不多的真正成为媒体人的同学之一,去人民日报当了记者和编辑。

李海鹏,热汽系汽车专业,北京人。海鹏为人忠厚,话语不多,说话不紧不慢,属于少年老成型的。毕业后他去了国家发改委,毕业十五周年那次活动中,写过回忆清华的一篇文章,充满了对清华深厚的情感。

阙程新,大高个,毕业后也没搞中文,现在是一个国有大公司的执行董事。他上学时喜欢耍酷,一副先知先觉的样子,比我们懂事更早。

陈彤,也没搞中文,先是去外企,后来开了自己的水务公司。

中文系还招了几个漂亮的女生,有张卉、石俊、徐淑琴,还有一个女孩喜欢诗歌,因为毕业后没有再读下去,遂忘记其名字了。

张卉,一个有着大家闺秀气质的北京女孩,长相文静甜美,嘴巴却不饶人,毕业后去了人民邮电出版社,做了名副其实的编辑。

石俊,河北人,与我同籍,总是面带微笑,透着一份安静与纯厚,她是本次活动的总编之一,负责各班班志的收集和整理。

徐淑琴,又名徐君,喜欢绘画和雕塑,是《荷塘》二、三期的美术编辑。徐君天性活泼,性格爽直,说话无拘无束,做事不循常理,譬如曾经辞去工作在圆明园绘画村闭关修炼,颇有艺术家的气质。

别了,清华,你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来了,清华,无论是梦里还是偶尔的回归。无论去来,我们都永远将你铭刻在心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