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馈母校

校友纪念物 浓浓清华情

2017-04-25 | 文/孙哲 摄影/解红岩等 |

百年清华,人文荟萃。在学府圣地的清华园内,一届又一届莘莘学子留下了大量的纪念捐赠物,使校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烘托出世界最美校园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清华大学建校106周年之际,笔者作为导游,带大家游览清华校园,领略校友纪念物的风采。

二校门

二校门是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门,1909年奠基,1911年清华学堂开学之前竣工落成,她是清华校友心中最为神圣的建筑。1933年,校园扩建,校墙外移,新建校门(即西校门,亦称清华大学正门),此后习惯把原来校门称为“二校门”。文革初期,红卫兵以“破四旧”为名,将二校门拉倒砸毁。现在的二校门是由校友捐款重建的。1990年1月31日,上海同学会等26个地方校友会联合发出《关于赞助重建二校门的倡议》,5118位校友及21个校友组织参加捐款,重建二校门工程于1990年10月开工,历经7个月,1991年校庆80周年前夕竣工。

1919级喷水塔

1919级喷水塔是1919级(己未级)校友毕业时献给母校的纪念物,是清华园最早的校友纪念物。始建时位于西区体育馆南侧。1919级喷水塔在文革初期“破四旧”时被拆散推倒。1978年修复,2010年前后,1919级喷水塔移至综合体育中心西南侧“五四青年广场”。

1920级日晷

在大礼堂前草坪南端、端立着1920级(庚申级)毕业时献给母校的纪念物——日晷。上部是古代的计时器——日晷,下部为大理石基座,正面镌刻有1920级铭言“行胜于言”,背面刻有“FACTA NON VERBA”(“行胜于言”的拉丁文译文);两侧面分别刻有“庚申级立”、“CLASS 1920”。日晷是清华园早期的校友纪念物,也是清华大学标志性纪念物。

1922级喷水塔

清华大学图书馆(三期)逸夫馆大门前小广场有一水池,水池之中矗立一座青铜质喷水塔,喷水塔基座上镌刻着“CLASS 1922”。这是1922级毕业时捐献给母校的纪念物。1922级喷水塔始建于图书馆(一期)东铜门外草坪,后随校园建设数度迁移,图书馆(三期)逸夫馆落成后移于此处。

“清芬挺秀”石

工字厅大门往南,过了小石桥就看到“清芬挺秀”石。这是1981年校庆70周年全体返校校友捐赠给母校的纪念物。由张昕若校友手书的“清芬挺秀 华夏增辉”8个大字镌刻于巨石之上。藏头两字为“清华”,寓意清华学子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奋斗而增辉。

1977级纪念台阶

1977级是“文革”之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1982年毕业时在母校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纪念,那就是在主楼台阶上镌刻下:一九七七级一千零一十七名同学  一九八二年”。在2002年和2012年,值1977级毕业20周年、30周年之际,他们又两次续刻台阶,留下纪念。主楼前的台阶,已经成为1977级同学的心灵牵挂。台阶朴素、平实、沉稳、坚毅,是77级同学勇于攀登的象征。

“人文日新”碑

“人文日新”碑坐落于西湖游泳池东北角,于1994年4月校庆83周年落成。“人文日新”碑是清华第六级校友(1934届)毕业60周年之际赠送给母校的礼物。“人文日新”作为清华校园文化和精神的象征,已写入《清华大学章程》。

清华世纪鼎和零零阁



1970年3月清华大学两个年级同时毕业,这就是1964年入学的〇字班和1965年入学的〇〇字班。 “清华世纪鼎”(〇字班捐赠,2000年4月落成)坐落在大礼堂草坪东南角、旧水利馆和旧土木馆门前的小广场中央。青铜铸造的“清华世纪鼎”古色古香,高贵庄重,与充满着老清华浓郁厚重的文化氛围和历史感的四周环境融为一体,成为小广场的画龙点睛之笔。零零阁(〇〇字班捐赠,1996年4月落成)位于近春园遗址之南、西湖游泳池之北小山顶,是一座中国古典式双层重檐观景阁,造型古朴典雅,匾额“零零阁”由清华大学著名书法家金德年先生题写。

校训碑


校训碑有两处,一处镶嵌于老图书馆门厅正中的墙壁之上,1999年4月24日校庆88周年落成,是1958届校友毕业40周年之际敬献给母校的礼物,纪念碑由建筑学院教授关肇邺院士设计,“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8个鎏金大字为1958届校友陈振华题写。另一处校训碑位于大礼堂草坪东南角,旧水利馆门前,于2004年4月校庆93周年落成,是1954届校友毕业50周年纪念物。石碑由建筑学院宋泽方教授(1954建筑)设计,著名建筑教育家汪国瑜先生题写。碑石背面是梁启超先生关于《君子》讲座的简介,由1954届校友彭福荫学长书写。

“桂韵”和“铜鼓”

进西校门往东,过了校河桥,一块体积庞大、形状优美的天然奇石跃入眼帘。2001年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前夕落成,是广西校友会敬献给母校90周年的贺礼。基座正面的黑色大理石饰面上,镌刻着“桂韵”两个清新俊逸、苍劲雄浑的大字。“桂韵”为前寒武纪海底火山岩,约形成于十一亿年前。“桂韵”旁边是广西校友会贺母校百年校庆敬献的“铜鼓”。铜鼓的正面是清华老校徽图案,铜鼓的大理石基座上镌刻着“九州大同,明德以鼓”8个大字。

雕塑《悟》

坐落在清华学堂南侧草坪上的雕塑《悟》是母校90周年校庆时福建校友会赠送的纪念物。它的造型是一本厚书,封面布满了中国方块汉字与计算机语言0和1,一个凝思的人脸从书面以及文字中凸现出来,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水木清华景区

深圳校友会在校庆90周年之际捐资重修水木清华景区,重修后的景区为突出池水湛清,改变了原来土山与池水交接的比较含混的土石岸,建成为叠石岸,池水因此显得深沉清澈。高而浓密的绿树与深而清澈的池水构成水木清华宁静而诗意的境界。

“地质之角”

“地质之角”是清华园中的“地质博物馆”,坐落于四教北侧,校河水电站以南,它是土水学院“工程地质”课和 “地球与人类环境” 选修课的实践教学基地,并兼具科普功能和观赏价值。建设经费来源于1981级校友在毕业20周年之际的捐赠。“地质之角”由我国水利学界泰斗张光斗院士题写,建于“地质之角”中的六角木结构纪念亭匾额“一亭”两字由原校党委副书记、校书法协会名誉会长胡显章教授题写。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雕塑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雕塑位于新水利馆门前草坪。雕塑左边是一块挺立的花岗岩巨石,右边是一束弯曲而又流畅的不锈钢钢管,巨石和不锈钢钢管相互支撑,形成“人”字形,雕塑前面的大理石铭牌上写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雕塑落成于2002年4月校庆91周年,由水利系1965届校友捐赠。

“孺子牛”石雕

“孺子牛”石雕为老黄牛造型,位于经管学院伟伦楼正门南侧草坪,牛身刻有“孺子牛”三字。石牌上铭文寓意要做人民大众之牛,“孺子牛”三字摘自毛泽东主席手书鲁迅诗。“孺子牛”石雕由1974届全体校友捐赠,2004年4月25日落成。1974届是清华大学第一届“工农兵学员”。

白桦林

白桦林位于西湖游泳池东南角,由1979届校友邰洪义于2004年春捐赠,林中草地的石牌上镌刻“植千株树,念万缕情”。2005年年初邰洪义再次向母校捐树817棵,其中包括东北红豆杉、樟子松、红松、落叶松等大规格乔木,为母校增加40个树种。

“常青松”

主楼前广场上的五棵常青松,枝繁叶茂,高耸挺拔,是中央主楼的绿色屏风,松下草地石牌刻有“常青松”三个大字。这是2005年校庆1965届毕业40周年捐给母校的纪念物。

牡丹园

位于近春园遗址(荒岛)北侧的牡丹园是洛阳校友会和洛阳市政府共同捐赠的。洛阳牡丹被誉为花中之王,校庆前后是牡丹的盛花期,各种名贵牡丹争相绽放,吸引着师生和校外游人赏花目光,流连忘返。从2008年起,洛阳校友会每年都为母校送来牡丹和芍药,其中还有很多是已植百年的名贵品种,至今总数已经超过9000株。

擎天柱

在主校门南北中轴线,中央主楼以北、综合体育馆正南方屹立着一座灵璧巨石,她是安徽校友会送给母校百年华诞的寿礼——擎天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吴邦国校友为灵璧石题词“擎天柱”,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时任清华美院院长张仃题写“灵璧石”。2011年3月9日落成,是清华园一处优美景观。

樱花林

樱花林位于气象台东南一隅,名曰“旅顺樱花园”,由大连校友会和旅顺口区人民政府共同捐赠。每到三四月,樱花盛开,满树烂漫的樱花林,透出了一股甜美的气息。从远处看,如云似霞般炫目,不时引来一只只彩蝶绕花盘旋,花掩蝶、蝶恋花,两种景物融为一体。

橡树大道

橡树大道位于医学院东马路两侧。橡树高大挺拔,浓荫铺地。从校医院以北校河桥至西北校门,全长210米,共植橡树70株,“橡树大道”由此而得名。橡树由1973级校友毕业30年时捐赠。    

清华园内纪念物比比皆是,有校友捐赠纪念物,也有关心和热爱清华的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纪念物。校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烘托出最高学府文化氛围。由于时间仓促,也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所列景观只是校友捐赠纪念物的一小部分,挂一漏万,恳请校友们谅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