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欧阳平凯:科技创新要以“问题为导向”

2019-10-12 | 曹阳 杨频萍 夏文燕 | 来源 公号“江苏省科协”2019-10-10 |

“他是世界生化工程方面卓越的学者和教育家之一,在生物化工学术研究和交流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这是2010年滑铁卢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时的评语。

他以生态文明的远见卓识凸显校园示范效应,不愧是“明德、厚学、沉毅、笃行”的筑梦者——这是2013年,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对他的评价。

他就是被称为“破解生命奥秘的人”——南京工业大学原校长和江苏省科协原主席欧阳平凯院士。

首位提前毕业的研究生

欧阳平凯的原籍是湖南省湘潭县,毕业于中央大学经济系的父亲先后在重庆、贵州、广西等地任财务官员。1945年8月16日,欧阳平凯出生于广西平乐县,正逢抗战胜利,所以父亲给他取名“平凯”,寓意出生地平乐奏凯。4岁上小学的欧阳平凯,成绩一直名列年级前茅,而且极富灵气,非常讨班上同学的喜欢。

1957年,欧阳平凯的父亲去世后,尚在读初二的他和大弟弟选择了辍学帮助体弱的母亲维持一家的生计。他一边打短工,一边自学,从懵懂无知,走向了自强自立。后来,欧阳平凯重返校园,他在数学、物理和化学上展露了较高的天分。

1963年9月,欧阳平凯考入清华大学,就读化工系化学工程专业。在校期间,他成为班级第一个发展的团员,并在担任班长、学习委员后,初步展现了组织才能。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石家庄电化厂工作,不久因工作成绩突出和具有领导能力,担任了车间主任。

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二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听到消息的欧阳平凯兴奋不已。他一边认真履行车间主任职责,一边捡起书本复习迎考。最终,如愿考上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的研究生。1981年3月,欧阳平凯的毕业论文《换热网络的择优组合》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此,学校批准他提前毕业,成为清华大学化工系提前毕业的首位研究生。毕业后,欧阳平凯被分配到南京化工学院(现为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反应工程教研室工作。

1983年,通过外语考试,欧阳平凯准备出国攻读化工博士学位时,学院时钧院士希望他出国进修生物技术,于是他从化学工程专业转为生物化工专业。

随后,他陆续前往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工业生物技术中心进修生物化工,前往美国普度大学LORRE实验室进修生物化工。1987年6月,欧阳平凯学成归来,回到南京化工学院生物化工教研室,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生物化工专业,并担任教研室主任。

为生物质能源“鼓与呼”

作为生物化工专家,欧阳平凯十分注重生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各种可再生资源中,生物质资源是最稳定、高效同时也最环保的一种资源。生物质资源是从何而来的?地球原本就是充满二氧化碳的星球,后来有了绿色生命,产生光合作用,大量二氧化碳变成了氧气,生物质就被埋在了地底下,成为化石能源。生物质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环境净化的过程,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有机污染。

大自然每年产生1600多亿吨的生物质,是人类取之不尽的资源。中国正在以不到世界7%的土地,承载着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中低品位生物质排放。生物质产业就是指利用可再生的有机物质,如农作物、树木等植物及其残体、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通过工业加工转化,进行生物基化学品、生物材料和生物能源生产的一种新兴产业。

欧阳平凯说,人类社会废弃的生物质是环境污染的最大源头,总量超过70%,若不加以充分利用,会形成严重的排放问题。现在雨污分流有处理,用的是大池里曝气的方法,但产生的问题是,很多病菌没有得到挥散。通过对农村厨余垃圾、人体排泄物等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就可以变成供农民做饭的生物天然气,而生物处理的发酵过程中,苍蝇蚊子卵也都被杀死,最后出来的是农田所需的有机肥料。

技术突破为生物质利用开创了新业态,但与太阳能、风能发展的“热火朝天”相比,生物质能源发展仍显得“叫好不叫座”。欧阳平凯认为还应继续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科技创新要有“问题导向”

欧阳平凯一直在推动利用生物技术“变废为宝”。利用生物技术,可以把秸秆转化成蛋白质、油脂、淀粉、氨基酸等几千种产品,和粮食里的蛋白质、淀粉等一样,人和动物都可以食用。欧阳平凯说,1吨秸秆约300元,10亿吨秸秆就可以实现3000亿元的产值。美国人用2亿吨玉米来做7000万吨酒精,就像煤和石油一样,是资源,可见生物质产业大有潜力。南京工业大学的专家们已经掌握了生物合成技术,但产业链却不易形成。

针对这种局面,欧阳平凯建议,科技创新不仅涉及科研政策问题,还会遇到体制改革问题。首先,秸秆收集要形成一个产业链;其次,要有一个万吨级的示范工程,只要做出来就会有人投资,打通下游产业,就符合市场规律了。

“科技创新一定要以问题为导向,不能跟在别人后面跑。”欧阳平凯说,一谈到科技创新,很多人就觉得是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其实,基础问题要到实践中去体验,要到实践中去研究。创新要从问题出发,现在我国发表学术文章世界第二,但科技竞争力不如西方发达国家,在美国,70%的研发力量来自企业。它之所以强大,实际上就是跨国公司的研发与市场结合的能力非常强大,善于到实践中体验,到实践中研究。

“不是中国人做不了,而是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布局。”欧阳平凯说,中国的民企甚至一部分国企还不具备这个实力,很多企业更多的是在国外引进一条生产线,现成的工艺,赚钱就跟着上,一上就是一堆。但创新总是与问题的发现和实践密切相关。为此,他在担任江苏省科协主席期间,极力推动院士工作站建设,给企业做科研工作。

经过几年努力,在全省建立了300多个院士工作站,促进了人才和团队的聚集,为国家战略布局和品牌的形成发挥了作用。

药物创新应该“三足鼎立”

工业生物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应用主要是进行药物的生物化学合成与提取,这项技术在国内是一个瓶颈。国外一些制药企业品种也很少,但做得很好,主要就是产品从技术开发到工程应用方面紧密结合,各种规模的技术及工程应用发展非常成熟,别人无法与其在产品的技术及应用上进行竞争。

医药行业要与国外竞争,就一定要做到成本最低、质量最好。

从医药创新的角度看,中国创新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主要是筛选出新的化合物方面难度比较大。当然,中国人可以做很多制剂,比如仿制药,即非专利药。发展非专利药的关键问题在哪里?欧阳平凯认为,不是以前讲的搞一个药证(批件)的审核报批,而是在其关键的制造技术,关键在于专利到期后是否可以利用你的制造技术生产出比别人成本更低、质量更好的非专利药品,你做的剂型是否比别人更有效。

印度和以色列在非专利药品方面的成功,除了降低成本外,制剂工艺也做得很好。目前中国只能出口原料药粉,印度和以色列已经出口药品了,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制剂上的技术做得好。药物创新应该三足鼎立,药品制剂技术、原料药制造技术与新药的开发缺一不可。应当大力重视制剂技术和制造技术的创新工作,要关注完全的创新药物,更要注重仿制药的药物制剂和制造技术。


相关新闻

  • 302023.01

    欧阳平凯院士:用人生经历书写科研报国

    欧阳平凯(中)与接受赠书师生合影 南京工业大学供图“第一个决议通过时,我出生;第二个决议通过时,我开始科教生涯;第三个决议通过时,我再次承担重大项目。因此,我想通过自己的个人经历与大家谈谈创新创业、奋斗奋进的故事。”12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生工学科群首席教授欧阳平凯走进该校党史学习教育大讲堂,以《肩负时代重任、建设科技强国——从“三个决议”看百年大党光辉历史》为题为广大师生做专场报...

  • 212018.12

    欧阳平凯院士:创新,不能跟在别人后面跑

    “人类社会废弃的生物质是环境污染的最大源头,总量超过70%,若不加以充分利用,会形成严重的排放问题。”

  • 302023.01

    著名生物化工专家欧阳平凯院士逝世 享年79岁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科学家、著名教育家、我国生物化工工程研究和工程教育领域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江苏省科协原主席、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原院长、南京工业大学原校长、博士生导师欧阳平凯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30日8时47分在南京逝世,享年79岁。欧阳平凯院士,原籍湖南湘潭,1945年8月16日出生于广西平乐。1963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就读于化工系化学工程专业,1968年12月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石家庄...

  • 292007.08
  • 142017.12

    无锡校友会与到访的江苏校友会会长欧阳平凯院士座谈交流

    12月9日,清华大学江苏校友会会长欧阳平凯院士受邀到访无锡。无锡校友会会长须文波,副会长、江南大学校长工程院院士陈坚,副会长兼秘书长胡树建热情接待。

  • 092011.11
  • 062023.06

    龙驭球院士、李庆忠院士、卢强院士、徐銤院士、欧阳平凯院士、李天初院士逝世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32014.01
  • 292024.03

    马扬飚:科技创新资源的链接者和导入者

    3月14日中午,见到马扬飚时,他刚刚接待了两拨来自北京的高科技企业团队。“每天的行程都排得满满的,一天平均要对接五六个项目,雄安新区创新创业的热度肉眼可见!”马扬飚的语气中充满信心。马扬飚,从本科到博士后,都就读于清华大学,现任雄安科技产业园开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利用午饭间隙,马扬飚为记者讲起他与...

  • 172022.08

    王博:做新时代科技医疗创新的践行者

    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其实在此之前,这一理念就已促使部分高校做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挑选出一部分科技创新型“苗子”,对其施行“动手创新培养为主,课堂学业考核为辅”的培养策略。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双创”人才的培养策略,就读于清华大学的王博一步步从时代潮流中脱颖而出,如今已是北京精诊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从单纯以学术目标为导向,到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