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陈乐民、资中筠:学术双璧 神仙眷侣

2014-01-21 |

1958年,陈乐民与资中筠在布拉格郊外。陈乐民(19302008),1950年—1952年就读清华大学外文系法语专业;资中筠(1930—),1951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

陈乐民是我国著名国际政治与欧洲学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欧洲学会会长。除了专业研究之外,他兼具深厚的文化底蕴,读书涉及中西文史和哲学,留下了大量读书随笔和思想札记。

在陈乐民去世5周年之际,三联书店近日重新整理出版了9册“陈乐民作品”。其中,前4册文集分别为《欧洲与中国》、《敬畏思想家》、《读书与沉思》、《在中西之间:自述与回忆》;后5册专著分别为《戴高乐撒切尔夫人》、《战后西欧关系(19451984)》、《20世纪的欧洲》、《欧洲文明的进程》、《莱布尼茨读本》。全集呈现了这位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主要成就,对当下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政治和欧洲研究也有所助益。学者冯绍雷在序言中说,“有友人曰,此君乃当今学界的最后一位绅士,斯言自当有其理耳。”

在新书发布会上,陈乐民的夫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原所长资中筠说:“周有光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不要从中国看世界,要从世界看中国。这个观点和陈乐民是符合的。陈乐民总是说,应该从西方看中国,不要总站在中国几千年辉煌、一百年屈辱的角度,而是应该超脱起来,站在外部来研究中国到底是怎样的。”

陈乐民认为:“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过程,问题不在于或迎或拒,而在于自身文化的转换。”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陈乐民十分认同钱钟书的这句话。他坚信,中学与西学之间存在着互相沟通的必然趋势,中西文化的底蕴是应当可以相通、神交的。他说:“我在研究欧洲问题的时候,不是就欧洲而欧洲,也不是把欧洲的一个特定时期和中国的某一特定时期做一个简单的机械的比较。我在研究欧洲的时候,心里总放着一个中国。”

陈乐民得出结论:第一,在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同“底格”,这是历史文化发展的“繁多性”使然。现在,中国仍然需要学习西学。第二,提倡向西方学习,完全不等于放弃传统。陈乐民认为,东学与西学嫁接之后,中国总有一天会拥有自己“自主”的文化,但这需要时间磨合。

他曾说:“我的后半生,大半用在所谓‘做学问’上。做什么‘学问’?一言而蔽之,‘站在东方看西方’,以求看明白我们自己的历史,看‘别人’以反观自身。至此,我弄明白了一个简而明的道理:我挚爱的祖国多么需要一种彻底的启蒙精神。”

陈乐民出生于一个由盛而衰的大家庭,亲眼目睹了20世纪的国家磨难。他认为,“启蒙”,就是对一个公正、文明、自由和民主的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这在当今中国非但没有过时,而且非常迫切和重要。中国要真正达到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尚需几十年乃至于更长时间的努力。那么,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启蒙和学习”,依然是推动中国进步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

在很多老朋友眼中,陈乐民和资中筠的名字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是一对令人羡慕的学者伉俪,年轻时候两人都在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读书;上世纪50年代,被分配到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派到维也纳工作;后来,他们共同转向了学术研究领域,在欧洲和美国的研究上成绩斐然;生活上,陈乐民雅好书画,资中筠善弹钢琴。

资中筠在《一脉文心:书画中的陈乐民》一书中的一篇题为《春蚕到死丝未尽》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几十年来,从‘误入尘网中’到祛魅、到解惑、到有所悟,我们几乎是同步走过,很难说谁受谁的影响。在生也有涯知也无涯的历程中,这‘同步’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最大的幸福。”

曾有记者问:“在熟人和朋友中,与您在学术上最为知音的是谁?”资中筠想了半天,清晰地说:“陈乐民。” (蒋肖斌)

转自《中国青年报》2014121

相关新闻

  • 232017.06

    资中筠:生活中“有琴一张”

    6月22日是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资中筠先生88岁生日,21日傍晚,北京出版集团主办“以乐会友——资中筠先生新书《有琴一张》发布会”,并向资中筠赠送了....

  • 012022.03

    从清华同窗到军中伉俪,他们的事业与爱情在大海上……

    海风轻拂,鸥鸟翱翔。日前,东部战区海军某驱逐舰支队长春舰结束战备巡逻任务返港休整,随着舰艇离码头越来越近,长春舰副对空作战长刘志赢(2014级航院)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即将见到自己阔别月余的新婚妻子——同样服役于该支队的厦门舰副航海长覃若琳(2013级航院)。从清华同窗到军中伉俪,刘志赢与覃若琳携手进步的 “学霸爱情故事”在该支队一直被传为佳话。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对神仙眷侣,品读他们的爱情哲学。携笔...

  • 232009.03
  • 052015.02
  • 042020.12

    陈乐民:我走马灯似的上了四座大学

    我的“大学生活”四年间上了四座大学(燕京、中法、清华、北大),像走马灯一样,我算是从北大毕业的,但真正坐在北大的课堂里没有多长时间。我念了中国知名度很高的四座大学,但我并不是一个“好学生”。说实在的,这不能全怪我。

  • 212011.11
  • 292009.09
  • 312019.10

    纪念︱陈寅恪与近代中国的学术与思想

    今年适逢陈先生逝世五十周年,10月12日,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文研院”)和三联书店在静园二院联合组织召开了“‘陈寅恪与近代中国的学术与思想’....

  • 222021.06

    资中筠:追忆许渊冲学长

    百岁老人许渊冲的出现,总算提醒世人,清华之成为大学,除工科外,还曾经是一所多学院人才辈出的综合性大学。那么许学长的最后贡献之一是为文科争光。

  • 22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