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活字典”刘盼遂教授

2013-08-15 |

○肖凤

刘盼遂(18961966),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古典文献学家、语言学家。早年就读于山西大学。1925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一届招生考试中,以一甲名次考入,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等先哲。1928年毕业后,先后执教于河南中州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河南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1920年代末,刘盼遂先生曾与王重民、孙楷第、张西堂、谢国桢、王静如、罗根泽、孙海波、肖鸣籁、齐念衡、庄尚严、傅振伦等组织“学文”学社。1946年起,开始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当时称北平师范学院)教授。

——编者

20世纪50年代初,古老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里,聚集着多位非常著名的学者。他们的专业素养一流,为人却很低调,从来不会“炒作”,只知道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学生们受益匪浅。不幸的是,1957年忽然来了一场现在已是人所共知的“阳谋”;更不幸的是,来北京师大“领导”这场运动的一个大人物,是现在也已人所共知的“整人”能手,“文革”结束后才听说,他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师大重点打教授,北大重点打学生。

于是乎,我们的多位老师都惨遭毒手。刘盼遂先生绰号“活字典”,是训诂学专家。其他大学的教授有不认识的古字,也要来请教他。他有句名言:“书必读秦汉”,从来不读当前的报纸,竟然不知道有《人民日报》,被迫开会时,他就沉默,沉浸在故纸堆里,不关心“时事”,这样的生活方式,使他逃过了1957年的一劫。他是“文革”开始后倒下去的,此事后面再表。人不可貌相这句俗语,在刘先生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50年代中期,我们上课有固定的教室,在文史楼二层。不像有些学校的学生那样,需要提着空饭盒在校园里奔跑着换地方听课。每逢课间休息的时候,我都会离开教室,到走廊里转转,换换空气,放松一下。每当我走到系办公室门口的时候,总能够看见屋里有一个老头,他的个头不高,带着一顶蓝色布帽,穿着一身洗得泛白的蓝布中山装,典型的老工人模样。

他的鼻子上架着一幅深度眼镜,镜片厚得像啤酒瓶底。他常常提着两只暖水瓶,左手一只,右手一只,去锅炉房为办公室打开水。有时也会站在办公室的门里,认真地端详脚步匆匆、来来往往的大学生。看惯了盛装华服的教授,年轻而浅薄的我误以为,他可能是系里的工友。大二的时候,我们的课程表上出现了“训诂学”的字样。这门课的名字很新鲜,大家都坐在位子上静等。上课铃响后,走上讲台的,竟然是经常为系办公室打水的那位老头。我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他开始讲课了,原本木讷的表情渐渐地生动起来,他把一个又一个生僻的古汉字写在了黑板上,他对所书写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感情,仿佛这些字都是他的孩子。他讲它们的来历,讲它们的读音,讲它们的涵义,讲它们的变化和演进,讲此字与彼字的比较,等等。他爱他写下来的每一个古字,他赋予每一个古字一段故事,当他讲述它们的故事时,他的神采飞扬,使我这个本来对古字缺乏热情的学生,也被感染得兴趣浓厚起来。记得他给我们讲解,为什么古代烽火台警告敌情出现的时候,要烧狼粪。因为用其他物质做燃料,冒出来的烟经不起风吹,刮风的时候,烟会被吹弯,风大的时候远处看不见;只有狼的粪,不管风有多大,它冒出来的烟,永远是笔直的。他还给我们讲:为什么在封建时代,皇帝死称“崩”,诸侯或大官死称“薨”,而百姓去世称“死”。因为皇帝死了如“山崩地裂”,动静极大;大官死了如“山鸣谷应”,动静也不小,但不敢与皇帝比肩,一定要比皇帝小些;百姓离世,如同把一瓢水洒在沙地里,“丝”的一声,响过就完了。

所以才有“崩”、“薨”、“死”之分。等等,等等。刘先生的生活方式很保守,他的家在城里,独门独院,平房。50年代中,师大的院子里盖了6幢小红楼,每幢2层,请12位资深教授入住。校方请刘先生搬进来,刘先生谢绝,理由是:他和他的夫人都不习惯住楼房,另外,他的书太多,楼里放不下。我毕业后,再也没有见过刘先生,我从事的工作也与训诂学不沾边,我只是刘先生的众多学生中的普通一员。可是,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刘先生讲课时的音容笑貌,仍然如在眼前。

我离开母校后7年,“文革”爆发,不久,就传来了刘先生自杀的消息。“红卫兵”小报上登载着刘先生“自绝于人民”的流言蜚语,真实的情况却不得而知。若干年之后,才有老同学告诉我,原来是一个当时炙手可热的“青年历史学家”,觊觎刘先生的珍贵藏书,命令师大的“造反派司令”带着红卫兵去刘先生家里抄家,把刘先生视为生命一样的书籍全部拉走了。刘先生受不了这个打击,在自家的水缸里自尽了。我对刘先生充满了敬意,不仅是因为他的学识渊博,他的认真、细致、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刘先生还让我悟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看人不能看外表,一个外表并不出众的人,他的内涵和修养很可能是非常出类拔萃的,这是20岁时的我从刘先生身上学到的另一种学问。从此以后,我便坚持着这个“阅人观”。刘先生学富五车,不攀附权贵,也从不炒作自己,讲课时深入浅出,没有不知所云的哗众取宠。虽然我只是他的一名普通学生,我愿意把他的英名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这位大学问家的命运。

转自《中华读书报》2013814

相关新闻

  • 112020.08
  • 192010.09
  • 222009.09
  • 162023.02

    一代文史大家刘盼遂先生印象记——写在《刘盼遂著述集》出版之际

    刘盼遂(1896—1966),名铭志,字盼遂,河南信阳人。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古典文献学家、语言学家。1925年,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一届招生,以一甲名次考入。1928年毕业后执教于北京女师、清华大学、燕京、辅仁大学。1946年起任北师大教授。——编者注《刘盼遂著述集》,朱小健、周笃文、刘小堽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第一版本文作者珍藏的《文字音韵学论丛》案桌上排放着刚出版的精装五卷本《刘盼遂著述集》,摩挲翻阅...

  • 132020.08
  • 242018.05

    王遂 用一生记录包头

    1953年,在清华大学学习的王璲毕业后进入北京城建局工作,为城区规划出谋划策。1954年6月,他作为支援包头建设大军中的一员来到了包头,这一待就是五十....

  • 072010.06

    楼格教授讣告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楼格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6月5日15时0分不幸逝世,享年85岁。楼格教授长期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治学作风严谨,学术思想活跃,深受学生爱戴,得到同仁好评,培养了大批学生,桃李滿天下。在祖国灾难深重的年代,楼格教授求学于西南联大,发奋读书,关注国家命运,参加救亡运动。大学毕业以后先在同济大学物理系工作,后调任清华大学物理系。1952年院系调整转到北大物理系工作,后转入无线电电子...

  • 272020.08

    客座教授——回忆严宝瑜教授在德国

    教授在一篇文章中说:“我认为,贝多芬的音乐和一切高尚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洗涤人的灵魂;可以催人向上,远离浮躁;可以给人以力量,去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

  • 052012.03

    承宪康教授追思会举行

    3月2日下午,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原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承宪康教授追思会在甲所第三会议室举行。

  • 17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