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季羡林: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2013-08-06 |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至1945年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被胡适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2009年病逝。去年年底,季羡林散文经典名篇选本《真话能走多远》出版,该书按全新的角度重新结集,品读收录的作品,既能享受季羡林先生散文的风采,又能领略他的人格魅力,从而悟出做人的真谛。关于此选本的出版事宜,记者专访了新星出版社的副总编辑老愚先生,请他为大家做进一步解读。

(记者 张双)

季羡林散文选本以真与思为标准

山东商报: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深受读者喜爱,也感染了很多人,这次重新遴选出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编选又是遵循怎样的原则?

老愚:季羡林先生晚年,声名日隆,著作成为出版香饽饽,各色人等通过各种关系获得授权,造成严重重复出版现象,引起读者不满。先生辞世后,此现象未见消停,鱼龙混杂,令读者难辨良莠。季羡林先生兼具学者和作家二重身份,其散文创作对社会一般读者的影响甚大。但至今未有真正囊括其精华的选本。基于此,我萌发了编选此书的念头。

季羡林先生一生创作了诸多散文、杂文,这些作品构成一个言说的世界:直抒胸臆,真挚率性。早年思绪绵绵,中年激情喷薄,晚年真诚反思,季羡林明白如话的文字,在中国当代文坛自有其独特的位置。本书选文以真与思为标准,采撷了季羡林最有感染力和见解的文字,或许可以担当了解学者精神世界的使命,也可以供读者收藏之用。

山东商报:这个集子的名字也非常有深意,《真话能走多远》,这个书名是如何确定的?

老愚:季羡林先生一直强调自己在说真话,他直抒胸臆,在晚年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意见,比如:坏人是不会改好的,简化字和古文今译是毁灭中华文化,批评政府也是爱国等等。在临终前他曾手书“讲真话”一幅。这个书名意在展示其文章的特色,也隐含着一丝疑虑:因为说真话已经成为奢侈品。

认识季羡林,散文是最便捷的通道

山东商报: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普通人未必能有直接感触,他的散文却适合大众阅读。您认为散文对于我们认识季羡林先生有怎样的价值,在先生的学术人生中,散文的分量又是怎样?

老愚:散文是季羡林先生最擅长的文体,他在耕耘学术之余,写下了大量散文,怀人记事,针砭时弊,无所不写,可以说,他的真人生皆在其中。认识季羡林先生,散文是最便捷的通道。他的散文明白晓畅,情感饱满,在文坛自成一家,入选各种选本,以其真挚的情思温暖着许多读者。

山东商报:先生那代学人,很多都有经典散文传世,像张中行、杨绛等。您觉得那代大家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老愚:就散文成就而言,季羡林先生还不能与张中行、杨绛、黄裳等作家相比,这里既有文化修养的差别,也有对人生理解的境界的高下。张中行对人情世故的熟稔,行文的诙谐,自成一格,别人难以企及。杨绛的学识、蕴藉、典雅,更是白话文的极高境界。至于黄裳,文字妖娆有致,堪称美文,字里行间则是一派书生本色。

季羡林过的是典型的书斋生活

山东商报:据说您对季羡林先生一直有研究,跟他本人也有交往,能谈谈您与先生的交往过程吗?

老愚:认识季羡林先生是在2008年秋季,熟人带了去,先生住在301医院,门禁甚严,出入不甚方便。初次似乎没有谈什么。后来再去,我就请教了几个问题,关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之类的题目,先生谈兴甚浓,发表了许多有意思的观点,在我的新浪博客发表后,引起海内外比较强烈的反响。最后一次去看先生,他正在被人做“口述回忆录”,头脑清醒,说话时依旧爽朗,时而大笑,看得出,他很乐意回味过去的日子。

山东商报:季羡林先生一生历经各种磨难,却做出了那么大的成就,我们现在的人生活安逸,却不是为钱忙碌就无所事事。您觉得,我们应该从先生的文字中汲取怎样的精神营养?

老愚:季羡林先生一生不浪费时间,他把工作当做最大的人生享受。他过的是一种典型的书斋生活,在晚年应酬似乎多了些,但那是盛名之下的负担。在我看来,他留给我们最大的人生经验是:心无旁骛,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必有所成。其实,他的人生经验全部在《季羡林人生隽语——坏人是不会改好的》一书里,不妨找来看看。             

转自《山东商报》201371

相关新闻

  • 172020.12

    杨林:不会举铁的科研员不是好劳模

    2020年11月24日上午,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共有1689名全国劳动模范和804名全国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中央研究院储能技术研究所杨林(2000-2004机械;2004-2010博,核研院)在现场领奖。杨林,39岁,中共党员,中央研究院储能技术研究所电池技术研究室副主任。带领团队完成了非能动安全壳冷却技术试验验证,主持建设国内首个百kW级铁-铬液流电池储能示范项目。“肌肉发达、身材健硕、眼神坚毅”,...

  • 282016.03

    汪曾祺不会写公文

    人有所长,就有所短。

  • 132023.02

    “那是一个永远不会忘记的美梦” | 送别敬爱的翻译家杨苡先生

    杨苡先生去世前五天,中央广播电视台在“吾家吾国”节目中以长达30分钟的纪录片讲述了她动人的故事。节目开首,先生很平淡地说了一句:“他们总觉得我不肯见人,我说除非我喜欢的人。”这句平平淡淡的话,这些天来一直感动着我,鼓舞着我……春节还没过完,但一位在重症室已经一个多月的联大老人始终牵动着我的心。2022年12月冬至前夕,她感染了新冠病毒。从那时起,我始终牵挂着她的病势。10天过去了,20天过去了,30天过去了...

  • 052008.03
  • 012007.08
  • 232007.10
  • 192009.10

    布衣鸿儒 季羡林

    □ 本刊记者 陈晨 7月11日,98岁高龄的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尽管由于身体原因,季羡林已经在医院度过几年的时间,但他的离开,还是在社会各界引起轩然大波。尽管生前不愿接受“国学大师”的称号,但“国学大师季羡林辞世”还是成为当天各媒体的头条。季羡林曾谢绝“大师”的称号,但谢绝不了世人对他的敬重。季羡林先...

  • 142011.11
  • 102008.11
  • 132009.07

    顾秉林吊唁季羡林学长

    7 月13日 上午,清华大学校长、清华校友总会会长顾秉林,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陈旭、清华校友总会秘书长郭樑,前往设于北大百年讲堂纪念大厅的季羡林先生灵堂进行吊唁,敬献了花篮。 季羡林学长是清华大学1934届校友,于2009年 7月 11日晨八时五十分左右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