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曹禺:戏里戏外》开拓解读曹禺的独特路径

2012-03-30 |

张耀杰发现曹禺戏剧的“密码模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张耀杰的《曹禺:戏里戏外》(东方出版中心),通过曹禺戏剧的“密码模式”打开了艺术大门,直达曹禺艺术世界的精神层面。另据介绍,本书在台湾以《天谴@天堂:曹禺影剧的密码模式》为书名同时出版。

厦门大学文学院教授谢泳表示,张耀杰写作传记的一大长处,是他不平面地列举材料。他能让人从材料的选择和评价中看出自己的观点,还有就是对传主的负面东西毫不留情。据介绍,《曹禺:戏里戏外》原书名为《曹禺影剧的情色与宗教》,该书的母课题《现代戏剧与宗教文化》系中国艺术研究院“九五”规划课题。经历10多年的反复修改,于2010年曹禺诞辰100周年之际才完成定稿。该书最大的亮点,是真正把握到了贯穿于曹禺的影剧人生和人生影剧之中最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密码,进而为文艺创作领域一直被严重误读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第一位的本体价值,正本清源地恢复了名誉。该书从具体翔实的史料文献入手,围绕着对曹禺戏剧作品的文本细读,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重新解读曹禺戏剧的文化维度。

张耀杰认为,曹禺的人生影剧和影剧人生,可以分为前后两截。创作《雷雨》、《日出》、《原野》3部经典戏剧的早期曹禺,在戏剧创作领域表现出了集大成的艺术魅力和独特贡献;1949年之后的曹禺,既在新时代的艳阳天里享受着文艺高官的尊贵待遇,又面临着触及灵魂的思想改造。文艺创作中以人为本的为艺术而艺术、为表达而表达的第一位的本体价值,更被当作资产阶级的文艺专利而遭受批判。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孙德喜认为,张耀杰对于曹禺作品的解读找到了自己的独特路径,他以曹禺戏剧的“密码模式”找到打开其艺术大门的钥匙,直达曹禺艺术世界的精神层面,进而触摸到了曹禺复杂多变的孤傲、苦闷、抑郁、迷惘、敏感、软弱的多重人格和矛盾灵魂。(舒晋瑜)

转自《中华读书报》2012321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