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矢志耕耘为航天——追忆我国航天动力事业泰斗刘兴洲院士

2011-12-20 |

201111610,我国航天界一颗耀眼的明星陨落了。刘兴洲——我国著名冲压发动机专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科技委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用拼搏与奉献的一生,在中国航天史上书写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长大要去造飞机”

1933317日,刘兴洲出生于天津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4岁时,正赶上“七七事变”,日本飞机轰炸天津,全家冒雨搭船到杨柳青——这使他第一次感受到了逃难的苦楚。他用硬纸片剪成小飞机,以橡皮筋弹射,希望自己的“飞机”也能飞起来。

1945,美国飞机编队飞过天津上空。“同盟国要反攻了!日本军队要垮台了!”刘兴洲心里说不出地高兴。“长大要去造飞机!”这时,他已经学会制作有螺旋桨的飞机模型了。

18岁的刘兴洲如愿以偿地考入清华大学航空学院。参加工作后,刘兴洲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着手研制当时在国内尚属空白的冲压发动机。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军人给他们上了第一堂课:“我们这样大的国家靠别人保卫是不可能的,谁也不会把最先进的东西给我们,我们必须自力更生,建设自己的强大国防。”刘兴洲一边听,一边在笔记本上写满了“自己的”这三个字。

一生中最高兴的时刻

1961,刘兴洲被派遣到苏联空军航空工程学院攻读研究生。尽管学的是冲压发动机,但直到毕业归国,他也没在苏联看到过一台。

回国后,刘兴洲被任命为冲压发动机研究室主任。然而“文革”开始了,科研、生产陷于瘫痪。尽管如此,刘兴洲硬是想方设法地进行了一百多次试验。

粉碎“四人帮”以后,研究所的工作进入了正轨。“我们的情感随着试验发动机起伏。每次遇到挫折,我们都仔细地观察每一件实物,默默地分析每一个数据,认真地查找各组成部分的关联……现象越复杂,越需要冷静而周密的思考,以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刘兴洲曾这样描述当年的工作状态。

1984,某海防发射阵地。“5,4,3,2,1——发射!”随着坚定的口令,某型号导弹如满弦之箭腾空而起,飞向既定目标……“成功了!”现场欢腾起来,工作人员激动得热泪盈眶……

从此,中国拥有了自己的冲压发动机。“这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刻。”显然,刘兴洲比别人更清楚这一成功背后的曲折和艰辛。

奥运火,航天心

20061,73岁的刘兴洲接到了航天科工集团一项特殊的责任令——研制第29届北京奥运会珠峰火炬的燃烧系统。没想到古稀之年还能与奥运火炬“亲密接触”,刘兴洲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连同拳拳报国心记在了心里。

如何让奥运火炬在低温、低压、缺氧、大风的珠峰稳定燃烧,作为项目总设计师,刘兴洲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查资料、画图纸,设计制作试验设备、采集物资、联系外协厂家生产加工,赴西藏等地测试、验证产品质量……经过七百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美丽的祥云火炬终于从梦想变为现实。在五大洲的传递过程中,地面火炬的熄火率仅为0.5%,刷新了奥运火炬传递熄火率的历史,他本人也因此获得“火炬院士”的美誉。

如今,刘兴洲永远地离开了自己深爱的航天事业。女儿刘葆春说,父亲一生低调,直到去世后,自己才了解到他竟然在事业上取得了那么多成就,为国家作出了那么大贡献。“原来觉得他年纪大了还像年轻人一样工作、出差,很担心;现在看来,能够做自己热爱的事业,他应该是幸福的。”(记者 张蕾)

转自《光明日报》20111220

相关新闻

  • 082017.06

    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陈士橹:星斗其志毕生不移

    “在我的青少年时期,旧中国积贫积弱,民不聊生,国家科技和工业落后,有国无防,受尽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创痛之深,这些经历成为我选择航空航天作为终生事业....

  • 262021.07

    百岁院士王希季:中国航天“拓荒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是我国目前在世的“两弹一星”元勋中最年长的一位。7月26日,王希季迎来100岁生日。回首百年人生,主持我国第一枚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研制、提出我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研制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与中国共产党同岁的王希季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国家需要,所以我回来了时间倒回到1950年3月。一个阳光明媚、海风拂面的上午,驶向东方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甲板上,几十名中国...

  • 032023.04

    王希季:中国航天事业的“ 铺路石 ”

    王希季,白族,1921年7月26日生于云南昆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航天专家,一生致力于中国航天空间技术的研究、发展,尤其在卫星返回关键技术研究方面作出卓越贡献。曾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及科技委主任、小卫星首席专家、双星计划工程总设计师等职,负责完成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设计,并首发成功。他两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并于1999 年荣获“两弹一...

  • 232023.02

    传承航天精神,续写中国航天新辉煌——访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空间技术专家戚发轫院士

    空间站“T”字形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嫦娥五号或找到月球有“本地水”证据,长征八号运载火箭一箭22星创造新纪录……乘着“航天强国”梦想的翅膀,中国航天六十余载负重前行、厚积薄发,用一次次不懈的探索和强劲的腾飞,在浩瀚的太空写下崭新的壮美诗篇。接续奋斗的圆梦之路,是什么力量让一代代航天人不畏艰辛、勇毅前行?遨游星际的逐梦之旅,新一代航天人如何创造更多奇迹?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

  • 132016.05

    追忆陈士橹院士:七十载培桃育李护航天

    陈士橹,194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之后,任教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航空学院和西北工业大学。

  • 212016.12

    永远的航天情结: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士橹

    2016年4月24日21时10分,西安。在首个“中国航天日”之际,一颗永远的“航天之心”停止了跳动——中国航天事业和航天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著名....

  • 142021.10

    中国航天中的清华力量

    2021年是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一年——天问一号探访火星,天和号核心舱成功入轨运行,天舟货运飞船、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核心舱交会对接,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期值守,一个又一个成就标志着中国正在加速迈向航天强国。

  • 232009.02
  • 142019.08

    陈士橹:永远的航天情结

    1959年,陈士橹从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回国后的第二个年头,一项新的使命悄然等待着他去完成——创建西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西工大)宇航工程系——我国宇航工....

  • 082021.11

    杨铭谦:悠悠航天梦,冉冉报国“芯”

    杨铭谦,2014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现任航天九院七七二所FPGA事业部副主任,致力于宇航用及军用FPGA技术研究及产品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