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郭黛姮:心向古建筑

2011-03-25 |

○贾珺

郭黛(速写)  罗雪村绘

  前一阵子听说郭黛姮先生偶有微恙,刚想打个电话问候一声,却先接到郭先生打过来的电话,声音略显疲倦,说她的新作《圆明园的记忆遗产——样式房图》已经完成,想把电子版发给我,让我帮着看看,挑挑错。问起她的身体,简短回答说这两天吃了药,没事了,无需再问。挂了电话,打开电脑,先生的书稿已经寄到邮箱了。这般干脆利落,正是郭先生一贯的风格。

  这本书应该是郭先生主创的第十本学术专著。也许对于一个人文领域的学者来说,10本书不算一个很大的数字,但对于建筑学的研究者而言,绝对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成绩。更何况每一本的分量都很重,而且都是近十几年出版的,大多完成于先生60岁之后。

  郭先生是北京人,1954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上学时赶上中国建筑界批判“复古主义”,系主任梁思成饱受压力,久未露面。1956年郭先生和同学一起去颐和园谐趣园,碰到一位面容清瘦、笑容和蔼的长者在画水彩写生,一谈才知道,这人正是住在颐和园疗养的系主任梁思成。那时的郭先生当然想不到日后她会成为梁思成先生的助手,终生从事建筑史研究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1960年郭先生毕业的时候,建筑历史研究仍处于巨大的阴影之中,是建筑学最冷门的领域,她却被留校并分配到建筑历史教研室。不久,事情有了转机。1956年“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吹响后,很多科学家受到感召重新焕发了青春。其中,梁思成先生决定继续完成他在抗战时期就开始动笔的学术巨著《营造法式注释》,郭先生和另一位年轻教师被委派担任助手。此后的几年中,郭先生得到一代宗师梁思成的言传身教,获益终生,奠定了建筑历史研究的扎实基础。遗憾的是,由于“四清”、“文革”,研究工作停顿,直到20世纪80年代郭先生才重新回到建筑历史教学和研究岗位。此时梁思成先生已经去世。在几位助手的努力下,《营造法式注释》作为遗著终于正式出版,梁先生付出毕生心血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及文物建筑保护研究”于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郭先生也是获奖团队的一员。

  我认识郭先生时她已经年过花甲,但仍然是反应敏捷、思路清晰。每次大家一起外出调研时,郭先生见到古建筑便异常兴奋,忘记了疲劳,常常第一个登上山峰或爬上屋顶,令同行的所有后辈颇感惊讶,甚至一位爱读武侠小说的韩国留学生还误以为郭先生身负上乘武功!

  郭先生律己甚严,对古建筑调研尤为关注,继承了清华传统的优良学风,同时又绝不保守,对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一向抱有开放的心态。2001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第3卷·宋辽金西夏建筑》和电子版的《营造法式新注》是她前半生学术生涯的重要总结。之后郭先生把主要的精力转向清代皇家建筑档案“样式房图”以及圆明园的研究,陆续完成《乾隆御品圆明园》、《远逝的辉煌——圆明园建筑园林研究与保护》,其他著作如《20世纪东方现代建筑名作》、《东来第一山——保国寺》等也堪称学术精品。如今她的工作室正从事“数字圆明园”项目,力图以计算机模拟的方式重现“万园之园”的风采。

  不仅如此,郭先生还擅长文物建筑保护和建筑设计,始终坚持参与工程实践。她主持维修的杭州六和塔被视作文物建筑保护的样板范例,而雷峰塔工程重建更是一次学科前沿的成功探索。此外,她负责的珠海圆明新园设计、登封少林寺扩建、北京恭王府修缮、嵩山历史建筑群保护规划等也都各有特色。

  如今郭先生已经退休数年,不再承担教学任务,却依旧忙碌,每天坚持骑车去工作室上班。为了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郭先生颇注重养生,饮食清淡。不过我们师兄弟中有一位老方一向贪吃,每逢师门聚会,郭先生都会叮嘱加一份东坡肘子,然后微笑着看老方饱啖一顿:“吃饱了才有力气继续做学问啊!”

  清华有个口号,叫“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郭先生显然已经超额完成任务,而且还要继续突破下去。也许过不了多久,又会看到先生的第十一本、第十二本专著,令我们这些正值盛年的弟子们既钦佩,又惭愧。

转自《人民日报》2011324

本文由王越炜校友(1974工物)推荐

相关新闻

  • 062019.08

    《北京古建筑物语》 寻找古建筑背后的老北京

    北京古建筑物语——张克群用文字和绘画讲述一座城的过往

  • 242009.08
  • 072022.12

    建筑史学家郭黛姮:学人的朴素与坚持

    年末岁尾,北京出现了入冬以来的寒潮天气。这场据说是1987年以来最强的寒潮,让冷空气凝结成细碎的冰晶,裹挟进呼啸的北风,拍在脸上有生疼的感觉。12月2日,这场寒潮中最冷的一天,当晚18时55分,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郭黛姮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86岁。郭黛姮郭黛姮,1936年10月1日生于北京,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师从梁思成先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完成学术专著十余部,并参与文化遗产保...

  • 122019.06

    傅熹年:对古建筑最极致的爱

    从三国两晋的建筑面貌复原到明清建筑的深层剖析,多年的求索和努力,让傅熹年赢得了很多赞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建筑历史学家、文物鉴定专家……

  • 272011.10
  • 172013.12
  • 162021.06

    张履谦:履行谦逊,心向蓝天

    张履谦,人如其名,温厚而谦和。从事航天工作七十载,他的传奇经历早已在时光的淘洗下,悉数沉淀为心底那份从容和恬淡。1951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军委通信部,从事雷达与抗干扰工作;1957年,调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参加航天事业创建,从事“两弹一星”研制工作;1965年,任七机部二院23所副所长,进行防空反导技术攻关和新型雷达研发;1979年,调七机部450工程办公室,从事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微波测控系统研制……

  • 292017.11

    清华教授郭黛姮:用科技手段保护文化遗产

    “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文化遗产,如用数字技术‘复原’圆明园。”近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报告厅内,2017清华文创论坛文化遗产主题论坛现场,清华大学建....

  • 112019.09

    张履谦:履行谦逊,心向蓝天

    眼前的张履谦,人如其名,温厚而谦和。从事航天工作七十载,他的传奇经历早已在时光的淘洗下,悉数沉淀为心底那份从容和恬淡。

  • 12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