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卢少忱:投笔从戎 翻译官一心上火线

2011-03-14 |

卢少忱,1922年生。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老兵身份:印度利多野战医院、新30902营、中美混合战车指挥组战车一营翻译官。历经种种浩劫,卢老仍保留着在印缅战场从军时的珍贵照片

卢少忱刚刚度过了89岁生日,已年近九旬的他,每周二仍会骑着自行车来社区活动站,义务教授中老年人英语。从2003年至今,风雨无阻,整整上了8年课。

  不过,卢老的学生们未必知道,这位身材瘦小的老人正是60多年前西南联大八百学子从军壮士中的一员,随中国远征军参加了攻打密支那、八莫的战斗。

  近几年,一些民间关爱老兵组织给卢少忱颁发了“民族英雄”奖章及证书。卢老却说,不用人家说我是英雄,我照样心情愉快。

  昆明参军

  主动申请去缅甸前线

  卢少忱的父亲从清宣统年间就在天津铁路局工作,后任列车长,当时一个月能挣100大洋,薪水不低。因此,卢家虽有十个孩子,也能勉强度日,且每个孩子都有学上。后来,卢家从天津搬到了当时的北平,卢少忱便在北平崇德中学念书。由于这是一所英国教会学校,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英文教育。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日军在北平实行奴化教育,关闭了崇德中学。1939年,念高三的卢少忱被迫转到北平充实中学。

  “日本人逼我们学日文,不学不行,考不及格就退学。后来我实在受不了了,看见日本人就生气。”1940年初,卢少忱不顾父母反对,毅然离开北平去昆明求学。

  他乘船到上海,再辗转香港、越南,历时3个多月的颠沛流离抵达昆明,不久后考入了著名的西南联大。此时,日军逼近云南,卢少忱这一批大一新生不得已又随学校迁入四川叙永分校,大二后局势稍缓才返回昆明。

  国难当头,西南联大聚集了大批爱国青年。在这里,卢少忱碰见了杨振宁、邓稼先等一批原来崇德中学相熟的老同学,格外亲切。

  1943年,盟军反攻缅北,印、缅、滇的中国军队都急需大批英语翻译。年底,西南联大开始动员学生参军。卢少忱早有投笔从戎之心,便主动报名,同批学生共有834人,即赫赫有名的“西南联大八百学子从军壮士”。“抗战前后,西南联大共有1100多人参军,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学生参军。”卢少忱说。

  经过短暂军训正式入伍后,19443月,卢少忱乘飞机经过著名的“驼峰航线”,抵达印度汀江机场,开始了军旅生涯。

  “当时也有同学留在国内当兵,但我主动申请去缅甸前线。”卢少忱说,那时候自己血气方刚,也不管死活,就是想上前线报效祖国。

  战火洗礼

  一天没耽误直接进入工作状态

  一到印度,卢少忱马上被分配至利多野战医院,一天没耽误直接进入工作状态。由于中国伤员众多,和美国医官语言完全不通,卢少忱一天到晚都需要陪着各位医官到处巡视病床。

  在这里,卢少忱任三级翻译官,同少校待遇。校级军官除了官俸,每天还能得到一小包烟,四个人一罐牛奶,待遇也算不错。但一心想着上前线,却被留在了后方的医院里,卢少忱多少还是有点郁闷。

  有一天,卢少忱发现一位伤兵不停哀号,走过去一问,原来由于天气炎热,他打着石膏的断腿里竟然长出了蛆虫,生不如死。于是,卢少忱向美国医官请求给这位伤兵上点药水,杀死蛆虫,谁知医官断然拒绝,表示长蛆挺好,可以吃掉腐肉!卢少忱接受不了自己受伤的同胞受到这种“待遇”,非常气愤,和对方吵了起来,一直闹到了医院副院长那里,但还是不了了之。

  自此,卢少忱愈发反感美国人一些疑似种族歧视的言行,决心离开。

  19446月前后,经卢少忱多次申请,上级终于批准其调往刚刚占领密支那机场的新30902营,专门配合该营的美国联络官,与美军联系弹药、补给、飞机等各种战斗支援,为全面占领密支那做准备。

  这回卢少忱着实经历了前线炮火的洗礼。由于总指挥官美国的史迪威将军战略部署失误,中国军队在密支那进行了80多天的艰苦战斗。

  前线工作干得十分“舒心”

  在密支那,卢少忱第一次正式摸到枪便跟随部队与日军进行丛林战,在不见天日的丛林里行军或驻守。

  真正令卢少忱感到恐怖的是热带丛林中肆虐的蚊虫、蚂蟥,以及横行的疟疾。“很多人都因蚊虫叮咬染上疟疾死了,而当时奎宁又供应不上。”

  尽管艰苦,但卢少忱还是觉得前线好,工作干得十分“舒心”,因为美国人主要依赖中国士兵在前线卖命,再也不会找麻烦了。“他孤零零一个美国联络官在中国军队里,可以说生命掌握在我们的手里,我们到哪他到哪,都听我们的。”

  教中国士兵使用战车

  占领密支那不久,卢少忱被军事委员会外事局调回印度并升了职,在中美混合战车指挥组战车一营任二级翻译官,同中校待遇。

  之后两个月,卢少忱一直都在协助美国军官训练中国士兵学习使用各种战车及器械。“我必须先学会,才能教给中国兵,所以包括坦克在内,什么车我都会开。”卢老自豪地说。

  194411月底,战车一营从印度莎蒂亚出发,绕经利多、野人山、孟拱河谷向八莫进军。但还没抵达目的地,八莫便已被新38师等远征军主力部队攻下,以至于卢少忱至今遗憾这支装备精良的机动部队竟未能与敌人交火。后来,战车部队留在当地继续整训,但没有再上前线。

  衣锦还乡

  离家六年未与亲人联系

  194510月,抗战胜利2个月后,卢少忱等“学生兵”终于返回了国内,从西南联大拿到毕业证和一纸遣散证明书。卢少忱清楚记得证明书上这样写道:抗战任务胜利完成,予以遣散。

  为了回北平,卢少忱辗转登上了一艘北上的国民党军舰。在船上,军队继续雇他当翻译,当听说国民党又和共产党开战,卢少忱再也不想在这条船上多呆一秒。路过天津时辞职下了船,自行回到了北平。

  从1940年初离家,卢少忱已近6年未与亲人联系。他自知自己身穿美军军服,戴着大盖帽,蹬着大皮靴,家人突然间很难认出自己,一时童心大发,决定和家人开个玩笑。当时正值深夜,卢少忱敲开家门,把哥哥吓了一跳,连问:你找谁?怎么美军上家里来了?卢少忱却回答说:“我找卢少忱!”

  趁哥哥还在发蒙,他径直走向了屋里,看到父母闻声走出,难抑激动,摘下帽子,说了句:“我就是卢少忱,我回来了!”父母连忙点灯一看,这才看清,一家人顿时抱在一起,热泪盈眶。

  “到今天我也没放弃申请入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卢少忱因工作关系多次受邀带着中国文物去世界各地办展览,第一站竟然是日本。“在那边接触了很多日本学者,他们都向我们表达了歉意,感觉心里特别痛快。”不过,卢少忱没有向任何日本人透露自己当年的经历。

  “到今天我也没放弃申请入党,因为我相信党,相信唯物主义历史观。我虽然参加过国民党军队,但那是为了打日本人,我问心无愧。”卢少忱说,他会继续抱着积极乐观的信念,享受社区英语老师这份最后的“工作”。

  60多年前,一位莘莘学子凭借“英语”踏上征途,一甲子后,已至耄耋之年的他,似乎得到了最圆满的轮回。

  (文/邵靖 图/李铭)

转自 法制晚报 2011313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