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校友总会访抗战老通信兵、翻译官祝彤

2015-08-31 |

828日,值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前夕,清华校友总会理事孙哲一行4人前往解放军总政治部干休所看望老学长、抗战老通信兵、翻译官祝彤。

祝彤老学长

祝彤老人兴奋地说,他1921年出生,今年71日正好是他94岁的农历生日,“与党同寿”!祝彤1944年考入西南联大,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1949年回母校任土木系助教,1952年院系调整后到北京地质学院任讲师,1954年又奉调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祝彤学长工作调动频繁,于1983年离休。

祝彤老学长虽然有些耳背,但精神矍铄,声音洪亮,侃侃而谈。祝彤学长记忆力惊人,谈起往事,仍感觉历历在目。他说,我不是士兵,也不是将军,也没立过大功,只是为抗战做了通讯和翻译工作。祝彤回忆说,1932年,他11岁,小学五年级,“由于日本在上海公然挑衅,学校老师组织56年级的学生出来做宣传,每个人的胳膊上做一个白布袖标,上面书写‘日本是我们的大仇敌’”,老学长讲到,“当时宣传抵制日货,为了鼓舞士气,我们小学生同仇敌忾,每人都把零花钱一分一角地捐献去慰问伤兵。”

祝彤学长获得的荣誉证书

采访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恰逢总政干休所政委刘潇同志前来慰问祝彤老学长,并给老学长送来了抗战老兵慰问金,大家与祝彤学长合影留念。

“说起话务员,我可是这个领域的老手”,老学长骄傲地说道,“当时家里穷,初中上不起,1937年考上了电话局,当了话务员。抗战时期,话务员的任务就是将指挥部的命令传达到前线,实际上起到了‘通信兵’的作用。当时为了保密,防止敌人破译无线电码,传达指挥部的命令用无线报务,采用有线电话先将电码通过话务员传达到前线,再译成电文的办法,4个电码组成1个文字,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的姓‘祝’字的电码是4376。”老学长的记忆力令我们惊讶,而这看似简单的话务员工作,其实责任重大,因为老学长所在的电话局正是配合了当时武汉外围保卫战,为作战军队沟通了指挥部和前线的信息。

“淞沪会战前,当时的国民政府态度不明朗,导致49路军孤军奋战,第五军的一个营长,身中7弹依然带领冲锋,最终壮烈牺牲。”讲到这里,老学长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朗诵了一首悼念诗,诗情悲壮,催人泪下。

老学长向我们讲述了他的译员生涯,虽时隔多年,但记忆犹新。从19439月至19442月期间,祝彤在中美步兵训练中心担任翻译官,任务是协同培训中国远征军连排级军官使用美制武器装备。培训内容分为两组:兵器组和战术组。兵器组又分为轻、重机枪,反坦克火箭炮,冲锋枪与火焰喷射器,迫击炮四个小组,老学长被分配在迫击炮小组。培训内容包括美制60毫米迫击炮的构造,各部件的组装及其作用,瞄准具的使用、炮弹引信与安全装置(安全丝、安全栓)以及操炮训练等。每日上午讲课2-3学时,下午进行操练2-3学时,课堂及操练场均在野外田间,教官及翻译官站立讲课,学员各自带一马扎坐下听课、记笔记。本组全部科目培训时间为5日,最后一日去靶场进行实弹射击和哑炮排除(示范)演练。此后,学员即转往其他各小组及战术组继续受训,直至全部培训科目完成后,方准予毕业,返回原部队。在此期间,老学长在中美步兵训练中心协同美军教官总共培训我远征军连排级军官200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老学长感叹道:“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我们一定要铭记这段历史。”老学长得知我们来,专门为我们写了一副对联“铭记历史勿再战,玉帛交往化干戈。”

祝彤学长与校友总会及前来送慰问金的总政同志合影

离休后,祝彤老学长依旧笔耕不辍。他是《清华校友通讯》的忠实读者,也是热心的撰稿人,多篇文章及诗作在《清华校友通讯》和清华校友网发表。据老学长的夫人介绍,老学长关心国家大事,每天在干休所活动室看报,而且喜欢打麻将,还拿了中科院比赛的2等奖,老学长的象棋实力也不错。依依不舍道别,我们祝贺祝彤学长夫妇健康长寿。

(李昂 文/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