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彭国勋——驰骋包装人未老

2011-01-25 |

○王越炜(1974工物)

作为我国包装物流行业的专家,彭国勋教授的名字早已被人们熟知。作为我国包装物流教育的领头人,他曾担任过西北轻工业学院院长和中国包装教育委员会首任副主任,指导过众多研究生,早已桃李满天下。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彭教授依然活跃在我国包装物流行业,成为企业竞相聘请的“高级稀缺人才”。他的精力依然充沛,思维依然活跃;解决技术难题,得心应手;指导企业实践,成果丰硕,使人对他充满尊敬。近日,彭国勋教授刚刚以73岁的高龄,登临黄山光明顶回来,正是“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他怀着不断攀登高峰的豪情,投入到挑战包装技术极限的一个又一个高峰的旅程中。他执着的奋斗精神成为我国包装物流行业的一道靓丽风景。

彭国勋教授和夫人徐淑惠教授

在清华:专业两次调整

1954年夏季,彭国勋以四川宜宾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怀着改变四川农民在水田辛苦耕作的宏愿,他毅然报考了当时我国工业建设的一个时髦专业:汽车拖拉机设计与制造。在校学习期间,他不满足于教学计划的课程,在每周三晚上去聆听钱伟长教授的“应用数学”讲座,为他后来取得诸多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数理基础。在大四进行毕业设计时,由于苏联专家突然撤走,鉴于我国国防建设的需要,组织上决定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哈尔滨工大等3所全国知名的大学中抽选30名品学兼优的、具备工程设计能力的高年级学生改学原子能专业,调整到清华工程物理系,用两年时间学完全部的专业课程,彭国勋就是从清华大学抽选的10名学生之一。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里,“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彭国勋愉快地服从了组织的安排,惜别了正在长辛店进行我国第一台内燃机车设计的第一线。在工物系,他与后来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王大中等校友一起,共同为清华大学200号等工程奉献了青春。扎实的基础教育和全新的专业,使他立志要为我国原子能事业作贡献。当时清华工物系的学制定为5年,而彭国勋和一批改专业的同学又比其他同学多学了一年,实际上他在清华学习了6年时间,等于学了两个专业,这无疑使他的基础知识更加坚实。

1960年,23岁的彭国勋以优异的成绩告别了清华园。本来是被分配到二机部某西北基地工作。但是,地点在北京的某研究设计院主管看中了他,硬是把他扣下来从事研发工作,从而开始了他事业的扬帆起航。在彭桓武等大师的直接指导下,在前苏联和西方国家的严密封锁的条件下,他攻克了一个个高峰,逐步成长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骨干。

在轻院:创办包装工程专业

一个人一生的职业角色是不断变化的,彭国勋也不例外。就在他不断在原子能专业领域做出成绩的时候,由于爱人所在单位北京轻工业学院于1970年搬迁陕西咸阳,办学的需要和教师的匮乏,使出身清华的彭国勋被看好。轻院通过轻工部领导,极力希望彭国勋所在研究设计院的主管部门二机部领导伸出援助之手,同意其与爱人一起支援大西北。对这次职业生涯的改变——由做研究改为做教师,彭国勋的态度很明确——服从组织安排,能发挥作用就行。来到西北轻院后,彭国勋果然不负众望,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姿态,很快开出多门课程,成为轻院师资队伍中的骨干。1978年改革开放,彭国勋成为西北轻院第一个通过外语考试的高级访问学者,被国家派往意大利的工科最高学府米兰工业大学进修两年,学习和考察轻工机械与包装等知识。进修期间,他参与了导师承担的意大利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两次被派往英国剑桥和挪威特鲁德海姆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发布研究成果。1981年,他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按期回国,创办了以自动包装机为主干课程的轻工机械专业,成为中国公认的凸轮机构理论权威,承担了“高速高精度凸轮机构CAD/CAM系统开发”国家攻关课题,并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年他又赴美国考察引进包装工程专业教材体系,在国内首先组建了包装工程专业教研室,开办了包装工程专业。作为首届包装工程专业教材编写委员会主任,组织编写出我国首套包装工程本科专业教材13本,奠定了我国包装工程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被同行称为包装界的泰斗。1985年,他首先在西北轻院开始招收培养我国第一批包装工程专业本科生,填补了我国高等教育在此学科领域上的空白。

此后,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了西北轻工业学院院长的领导岗位,不仅是一位走在世界学术前沿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把轻工部唯一一所地处大西北的高校建设成重点高校的教育家,破例被连续聘任担任3届院长,直到退休年龄。至此,彭教授夫妇已在大西北“支援”近30年。

退休后:壮心不已献余热

1997年,虽然彭国勋教授到了退休的年龄,但因工作需要又被延聘3年。2000年,63岁的彭国勋教授卸去了院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的担子后,移居北京与女儿团聚,开始了他的新生活。经过认真考虑,他接受了中国包装联合会的邀请,出任技术顾问,参与绿色包装和《包装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等课题的研究;继续担任中国包装教育委员会的副主任,参与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十年来,他考察行业,到各地讲学,受聘企业顾问,解决企业难题,为推动包装行业发展做出了贡献。至今73岁的他仍然马不停蹄,与作为包装材料专家的夫人许淑惠教授一起转战南北,奔忙在包装物流的企业中,享受着另一种人生快乐。

2005年,厦门合兴包装印刷有限公司在与DELL的合作中,因没有人懂得DELL提出的缓冲包装按冲击响应谱设计的问题而无法拿下订单,在关键时刻特别希望得到专家指导解决这一难题。彭国勋教授从此便被聘请作为高级技术顾问直到现在,为合兴包装的研发团队的培养,研发中心的建设,企业的科技转型、上市,市场扩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几年,众多的包装企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彭国勋教授不仅学术水平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更是颇具匠心,便争相邀请他前往指导工作,担任技术顾问,推动这些企业的技术进步,以解决供应链优化的难题,进一步降低物流包装成本和产品破损率。

在我国最大的家电企业海尔集团,彭国勋教授为海尔改进产品包装进行了全方位技术咨询。他首先对问题较多的商用空调公司的若干产品的包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诊断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和开发内容。他先后对海尔的西班牙风管机、卡式机KER-120ER、14变频户式水机、5HP双风扇外机、5HP新外观吊落机等产品的包装以及集团运输试验标准修订等涉及产品包装和物流方面存在的问题逐项进行了分析,按照保证产品安全、降低包装成本、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原则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些技术咨询和解决方案,贯彻了循环经济的理念,有效地解决了该公司在各类产品包装物流中存在的问题。集团有关技术人员通过彭国勋教授面对面的指导,学到了科学的物流运输包装设计理论与方法,第一次尝到了过去单凭经验的盲目设计到今天靠科学设计的甜头。有关领导特别批示:“请按照(顾问)意见积极推进,同时根据需要,联系后期的指导!!”这些方案不仅可以使海尔产品包装尽快实现与国际接轨,而且对于普遍提高当前我国企业物流运输包装水平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海尔集团技术人员的包装设计水平,彭国勋教授还向有关人员系统地讲授了由他主编的《物流运输包装设计》和《瓦楞包装设计》等新著作,以便使他们深入系统地掌握包装设计的理论知识和试验技巧,扩展对包装设计方法和结构案例的了解,通晓国内外的包装标准或法规,探索适应循环经济大背景下的包装设计新途径,为海尔集团留下一支能够了解世界包装物流规则、娴熟设计包装产品的技术人才队伍。最近,他又在为降低洗衣机等产品的物流包装成本与破损率30%的目标进行着艰苦的攻关。一般人都认为这是无法实现的,他却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个挑战,决心试一试如何能攀登上这个新高峰。

彭国勋被一些大学聘为客座教授,除经常讲学外还帮助他们与企业进行全面合作,指导研究生做真刀真枪的课题。在安徽某学院包装工程系的座谈会上,彭国勋教授对包装专业的建设和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并对包装专业学生如何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作了辅导。同时他以无锡前程包装公司的高级顾问身份,代表公司总经理,希望和该院包装工程系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邀请该专业毕业生去公司做毕业论文,他还为该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面向科学发展观的物流运输包装设计”的学术报告。彭国勋教授就我国包装现状、我国包装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科学发展观内涵、联合国全球契约、物流运输包装设计如何面对新形势以及我国包装产业由大变强的战略目标等一系列问题向广大师生作了分析、阐述。彭教授还根据安徽省的情况,希望包装工程系的师生们共同努力研究包装技术和方法,使安徽省更多的农副产品能走进超市,走出安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到极致”是彭国勋教授的座右铭。多年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无论承担什么项目,无论担任什么角色,他始终坚持把事情做到最好。他说,其实这也是清华的传统。正是凭着这种理念,彭国勋教授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据了解,彭国勋教授已公开出版专著10部,陕西科技大学内部印刷的讲义5部,在国内外杂志及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论文80余篇,曾到英国、挪威、意大利、美国、日本、新加坡、俄罗斯、格鲁吉亚、乌克兰和韩国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研讨以及技术合作,现兼任多家大型企业的高级顾问,为包装领域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彭国勋教授为我国包装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贡献着力量,也是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体现。2009年是彭国勋教授清华毕业50周年,年初他和当年的同学们又欢聚母校,自豪于实现了蒋南翔校长提出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号召。祝彭国勋教授的生命之树长青,事业之树长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