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华罗庚——“文凭只能作为参考”

2010-12-09 |

华罗庚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数学家。他最被世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生,没有丝毫背景,竟然成了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的教授,而且成为世界数学界顶尖的学者,为人类数学的发展与应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31年,时任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在《科学》杂志上看到了华罗庚的一篇文章,题目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这篇文章是杨武之教授推荐他看的,文章虽然只有3页,但言简意赅、十分清晰地阐明了“不能成立”的理由,显示出不凡的数学才能;而且文风很好,诚恳而谦逊。熊庆来非常重视,觉得这位作者不简单,于是四处打听。熊庆来本以为华罗庚是个留洋学者,但很快得知:华是个失学青年,仅仅初中毕业;虽然上过黄炎培等人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但不久就因为家境贫寒而辍学。他只是凭着刻苦的自学,在数学领域中摸索着前进。

在熊庆来联系到华罗庚的时候,华罗庚刚得过一场可怕的伤寒病。全家人到处借钱、典当,想尽办法为他求医看病,又幸得妻子日夜精心照料,使他终于摆脱病魔。即便如此,华罗庚仍落下瘸一条腿的后遗症,其家境贫寒也是可想而知的。

熊庆来本人是科班出身,但他重视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他马上写信约华罗庚面谈。

19318月,清华大学,熊庆来热情地接待了满脸病容的华罗庚。交谈中,熊庆来更加坚信华罗庚的才华和潜力,这是“一匹典型的千里马”——中国极需的人才!

不久,华罗庚被聘担任清华大学算学系办公室助理员,每月工资为40大洋,并允许他旁听大学的课程,算学系的图书馆也由他管。第二年放暑假,华罗庚回家探亲,临别时,熊庆来害怕华罗庚不回来,特地叮嘱道:“你可一定要回来呀!别嫌这儿的钱少,以后会给你加的。”1933年,清华大学算学系破天荒地聘请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为助教。这自然会受到一些人的非议,但熊庆来顶住了压力。叶企孙院长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叶企孙说:“清华出了个华罗庚是一件好事,不要被资格所限定。”

在一流的学习环境中,在熊庆来教授的大力支持下,华罗庚更加刻苦钻研,展露出更多的才华,受到了包括外籍教授(法国巴黎大学的阿达马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维纳教授)的器重。1936年到1938年,由清华大学推荐,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深造,这便引出了华罗庚又一段佳话。

剑桥是闻名世界的学府,不知有多少人梦寐以求地想来“镀金”。一旦获取剑桥的学位,那将是身价倍增!华罗庚因发表重要的学术文章,已受到西方学者的注意。所以,他到剑桥大学没几天,著名数学家哈代(C.H.Hardy)就告诉华罗庚:“你的作品很多,完成一篇好论文是没有问题的。我想你一年内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没想到华罗庚回答:“谢谢你的好意。我只有两年的研究时间,还是抓紧时间学习,多写些有价值的文章。念博士不免有些繁文缛节,太浪费时间了。”哈代大感意外,说:“东方来的人,不稀罕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的,你是第一人!”

此后,在剑桥的两年时间,华罗庚从没有登记考学位,他只是杂杂实实地发表了十多篇数论方面的论文,成就了“他在数学上有最深刻贡献的时候”。美国普渡大学教授徐贤修回顾:“华先生留英期间,数学界发生一件大事,即苏联大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前面曾说过的哥氏对于奇数的臆测定理。华先生是一位极具毅力的人,这时他马上致力于哥氏定理推广到偶数问题的研究。直到今日,所有研究这个问题得到结论的人,华先生还是最杰出的一位。在英国的两年中,他对数论热门研究的各个问题的贡献,深受国际上注意。”由此不难看出,华罗庚对真知的追求与收获已远胜过博士学位的光环。

华罗庚自身的经验,以及他见到了许多高分低能、高学历低能力的所谓“人才”,使他更加切实地认识到:“学位和文凭绝对不能与真才实学划等号。”因此,他在许多的讲演中一再提到独立思考、自修、真才实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956年,华罗庚在《中国青年》发表《聪明在于学习,天才由于积累》的文章。提到:“解放前我们看见不少的科学工作者,他们一生事业的道路是:由大学毕业而留洋、由留洋而博士、由博士而教授,也许他们在大学时有过一颗爬上科学高峰的雄心,留洋时也曾经学到一点有用的知识,博士论文中也有过一点有价值或有创造性的工作,但一旦考上了博士当上了教授,也就适可而止了;把科学研究工作抛之九霄云外,几十年也拿不出一篇论文来。这实在是一件很可惋惜的事。”

19851月,华罗庚发表《要培养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明确提出自己对人才、文凭的看法。他认为:“重视人才绝不等于重视文凭,而是重视才能,即重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文凭只能作参考。”接着,他就此展开,以实例来说明自己的看法。他说:“我28岁任西南联大教授,38岁成为美国的教授,但我并没有博士头衔,是我国学部委员中唯一没有博士头衔的。爱迪生、法拉第也都不是博士。所以,不能只重文凭。我们的教育一定要讲求实效,使学生真正具有真才实学,做到博学多能。”(张建安)

转自 《 中华读书报 》 2010年12月1

相关新闻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112022.05

    李政道的求学历程

    李政道大家都知道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不能。”政道在年轻的时候,在逃离日本帝国侵略者统治的路上,长途跋涉,孤独逃难,身无分文,不知前途在何方,走过了艰辛的求学之路。1926 年11 月24 日,政道诞生在上海一家殷实的家庭。父亲名李骏康,1918 年金陵大学农林毕业,后进入一家德国洋行从事化肥进口。李骏康先生原居住苏州,1925 ...

  • 252009.05
  • 112008.09
  • 132016.07

    华罗庚在西南联大

    1945年,矩阵几何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式诞生。它的创始人,便是在牛圈里成长起来的中国数学家华罗庚。而这一年,刚刚走出牛圈的华罗庚,只有35岁。

  • 032024.12

    以真启美 以美启真——华罗庚与诗词

    在以数学家之笔进行诗词创作时,华罗庚丝毫没有遗忘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他的创作实绩为现当代诗坛,尤其为科学家群体的文学花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022025.03

    华罗庚:工作到人生的最后一刻

    华罗庚在日本东京大学演讲华罗庚十分重视与国际数学界的交流,改革开放以来,他多次到欧美国家访问,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等。他非常期待与日本数学同行的交流,希望能加强两国的友好关系。1985年6月,华罗庚应日本亚洲交流协会的邀请访日。虽然樱花的季节已过,东京却因盛放的绣球花增色不少。6月12日,日本数学会与日本亚洲交流协会在东京大学理学部共同主办欢迎会和华罗庚教授演讲会,演讲题目是《在中国普及数学方...

  • 132024.09

    华罗庚的对联与诗词

    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非。

  • 292024.02

    华罗庚:用数学为人民服务

    今天的人们不理解,为什么华罗庚会被称作“人民的数学家”?很多年前,他的外国同行也不懂,为什么华罗庚一定要把中国的数学搞上去,而不是把自己的数学搞上去?一个天才数学家为什么非要从理论研究转向应用数学?何为“优选”?大概没有人比数学家华罗庚理解得更透彻。他一生面临一次次重大选择,也在一次次“优选”中定义自己的人生。华老来了,办法就有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有过一阵“华罗庚热”。华罗庚所到之处,总会有...

  • 082024.10

    华罗庚巧护李寿慈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和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李寿慈既是同乡世交,又是师生关系。1935年秋,李寿慈来到清华园求学时主动寻找华罗庚。在交谈中,华罗庚告诉李寿慈要做到读书不忘救国,要在救亡图存方面多做些工作。当年12月,有许多军警翻过清华校园的墙头,到学生宿舍区去抓捕爱国学生。几个凶神恶煞的便衣,命令在押的学生拿出学生证,他们对照着黑名单,凡名单上有的便当场抓走。由于李寿慈也参与了爱国学生运动,所以他也被列入抓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