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何水清:西南联大的本科教育综述

2009-05-25 |

何水清(1946 机械)

摘要:综述了西南联大从入学到毕业的本科教育。着重介绍了入学制度、学分制、名师教导、实践作业、各种考试和民主(思想)教育等,同时描绘了学校“活”、“严”和“效”的教学特色。这些内容可作为高教工作的参考。

一、前 言

抗日战争时期,由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联合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19371946,简称联大),是国内外公认的著名大学。三校中,北大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都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这可侧重用一个“活”字来进行描述。清华的前身是留美预备学校,并且主要是参照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来办学的,因而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同时重视英语训练和体育锻炼。因此,就可侧重用一个“严”字来进行描述。南开是一所私立大学,所以其规章制度完善,人员精干, 工作效率高, 且提倡培养既有公心又有能力的人才。 这也可侧重用一个“效”字来进行描述。三校虽各有特色,其师资水平高和重视基础课程,则是共同的,在组成联大后,也是合作无间的。因而联大把校训定为“刚毅坚卓”,即在那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要以刚强、果敢、坚韧不拔、卓尔不群的精神来办教育,并继承和发扬上述的“活”、“严”和“效”的综合优势和特色。的确,联大九年的教育实践就是这样。所以文学院院长冯友兰先生撰写的联大纪念碑碑文也特别指出:“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等等。下面,就从投考进入联大开始,到毕业结束这四年间的主要教学环节作简要综述,以阐明联大的办学精神和优良校风。

二、入学转学 公正严明

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录取,是进入西南联大学习的主要办法。开始几年是以全国统考来录取新生,后来由于国家半壁江山沦陷,学校只能在一些后方大城市招生,沦陷区的学生也只能想方设法到这些高校招考地参加考试。招考也多是几个知名大学联合招生的办法,即各校同时报名(要写明报考哪个学校和哪个系),同时分别考试的办法。例如,1942年联大在昆明的考场设在新校舍校本部,重庆的招考则由联大派专人携带各科考试题目到重庆南开中学去招考。这里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联大不管在哪个地区招生,都是用相同的考题在同一时间进行考试,用统一的评分标准,也用同一分数标准进行录取。不会因为地区不同而录取分数标准就有所不同。而且,录取完全是按照投考学生填报的志愿来录取的,只要入学考试总分达到学校规定的录取分数标准,就可以录取。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各系都一样,没有录取名额的严格限制;因为学校招生名额虽有规定,但在具体实施上是有些灵活性的。法学院经济系和工学院各系(特别是机械系)因为出路好,找工作容易,所以每年报考的人数就多,够录取条件的新生人数自然也较多。文学院哲学心理系和理学院算学、生物两系则因报考人数少,够录取条件的人数就更少。据《联大校史》对招生的记载,在1942年录取的新生中经济系为110(1941年为185人,最多),机械系为69(1939年为101人,最多),哲学心理系为8(19411944年为16人,最多),算学系为4(1938年为26人,最多),生物系也是4(1938年为23人,最多)。可见,联大的这种招生办法,是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和宁缺毋滥的,是完全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好办法。

没有考取联大的学生,可以投考很多其他高校。也有一些非联大不读而于次年再考入联大的;从联大北京校友会《简讯》还可看到,有的同学连续考了三年才被录取。真可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还有在别的高校学习一年后,宁可舍弃该校学历而重新报考,成为联大新生的,如此等等。所以在那个时候,是听不到什么“一考定终身”之类的话的。

联大的转学办法是,既坚持规范,又宽松灵活和讲究实效的。入学报到时,若想在报考录取的文科或理科范围内(特别是同院)的各系转系学习,是很方便的,只要用书面陈明理由,并在填写入学登记表中注明,通常都能得到批准。读完一年级以后的二、三年级转系学习,则要按规定办理转系手续才行。每年这样转系学习的人数甚多,一般都能得到批准,因为联大是很重视学生个人的学习志趣的。

从别的学校转到联大来学习,则必须经过转学考试合格才行。联大每年都招收转学生,但不同系不同年级的考试科目是不同的。这样转学来联大学习的学生,每年都有一批。不但解决了很多学生在学习上的实际问题,还给学校带来了不少人才。仅从学术成就来说,据《联大校史》记载,国际著名学者邹谠、李政道(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以及多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如朱光亚、萧健、李荫远、何炳林、杨起、张滂、高鼎三和龙驭球等都是联大的转学生。

三、教务规范 全校遵行

联大继承了三校传统,教育制度建立在自主选择、公平竞争的机制上,重视培养学生掌握宽广、深厚的基础知识,不过早确定学生的专业,并提倡跨学科学习,给学生以充分发展的空间。这首先表现在院系设置上。当年,联大只设置了内容比较宽广的5个学院(文、法、理、工和师范)和26个学系。学系下面不设专业,只根据社会需要和师资与设备情况,在高年级设置内容有所侧重的若干专门组,由学生自主选修学习。例如,中文系设有文学和语言两组;地质地理气象系设有地质、地理和气象三组;土木系设有结构工程、水力工程、铁路道路工程和市政及卫生工程四组;电机系设有电力和电讯两组等。大多是在学系下面未再设置专门组,只在高年级先后开设了凡十门任意选修课,供学生自行有所侧重地在本系和跨系选修,以利于毕业后工作和继续深造。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院系和专门组的具体设置办法是应随着时代前进而有所改动的,专门性的科技课程内容就更要不断更新了。但其宽口径、厚基础、重自选、讲竞争和要实效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精神,则是应该保持的。

因此,联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学年学分制(简称学分制),即规定本科应在校学习几年,并在这几年中必须修满多少个学分才能毕业。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指导性的教学计划。

学分制(credit system)的核心机制是选择(系、专门组和课程),是公认比较有利于实现全面培养和因材施教的重要方略。因此,其教学计划的全部课程,包括了必修课程(requisite course,校、院或系)、指定选修课程(assigned elective course,院、系或专门组在一组多门课程中,指定学生自由选修其中少数几门课程)、同修课程(corequisite course,例如,某门理论和实验同时分别设课的课程,某门设计理论和设计实践同时分别设课的课程等,则其两门课程在选课时必须同时选修)和任意选修课程(elective course)等,同时注明各课程的学分数。从大二开始,很多课程都要求先修(prerequisite course)某一、两门课程后才能选修。因此,每门课程的先修要求,也要明确标出。

学分是一种学习时间的计量单元。现在采用多的是课时学分制,即以每周上课时数来计算学分(同时隐含课外学习时间)。基本原则是,在本科各学年春、秋两个周数相同的学期内,以每周的上课学时为计算学分的依据;理论课以每周上课1学时(credit hour)为1学分(credit),实践课(制图、实验和设计作业等)以每周上课23学时(credit hours)为1学分。1个学分的学时数,若与学期周数(或周数倍数)不同,那是不行的。联大采用的就是这种课时学分制。顺便指出,MIT采用的是全时(包括每周的课内和课外全部学习时间)学分制,其每门课程一个学期的学分数为:讲课学时A+实践学时B+课外自学学时C,(均为每周学时),表示为:A-B-C。另外, 夏季短学期1个学分的学时数, 也要与春、秋两个长学期的学时数相同。

联大的学年学分制规定:本科学制均为4年,要修满必修和选修共132个学分(有些院系会有些差别,如师范学院因有一年教育实习,学制为五年,要修满156个学分)。不包括党义、体育、军训和工学院三年级暑期一个月工厂实习等的学分,但其考核必须及格,否则不能毕业。学年分春、秋两个学期,每个学期上课16周,考试1周。《联大本科教务通则》把从入学到毕业的所有环节,都规定得非常具体详尽,并且严格按规章办事,毫不含糊。《联大校史》已有介绍。其中有些规定如入学、转系、课程学习的先、后修关系等,在前面已有介绍。这里再补充一些重要规定。

1.学生每学期选课以17学分为准,不得少于14学分,也不得超过20学分(经特批可增、减一两个学分)。而且,学生必须在规定日期到校注册,逾期注册而未请假的,每逾一日便作无故缺课2学时论;逾期两周的,则以休学论。还要特别指出,所有课程的讲课,一天只许讲一次一个学时,不允许一次讲两个学时(个别特殊情况除外)。实践课则可根据需要一次安排24学时。

2.学生在学期开学时的请假,有严格规定:开学后请假两周的,选课不得超过17学分;请假3周的,不得超过14学分;请假4周的,不得选课,令其休学一年。

3.选课上课后,可以增选或退选;增选必须在每学期开学后两周内进行,退选必须在该课程开始上课后的4周内进行,逾期不予办理。未经退选,不参加考试的,便作选修不及格论。至于大一年级,都是必修课程,并且都是上、下学期连续的基础课程(仅有个别学分少的课程例外),不许退选。

4.升级有明确的学分要求。一年级以上各年级的学生,都按其所得的学分数来编定其年级,即已得33学分及以上的,升入二年级;已得66学分及以上的,升入三年级;已得99学分及以上的,升入四年级。体育、党义和军训等课程的学分不计在内。

5.考试采用百分制,以60分为及格。其综合评定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成绩综合评定(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各课程不尽相同)。一学年中不及格课程的学分数占该年学分总数1/3的,留级;达1/2的,退学。不及格的课程不得补考,不给学分,以零分计算。不及格的如果是必修课,必须在下一学年该课开班时重读,若隔一学年再修习,即使及格也不给学分。理、工学院各系在一年级数、理(化工系为化学)基础上的技术基础和专门理论课程的先后相关连续性强,因而只要有一门先修课程不及格,其后续课程就不能选修,就会影响毕业年限。如果不及格是选修课,以后另选其它课程补足学分总数即可。另外,理学院算学和物理等系分别对一年级的微积分和普通物理等基础课程还有其特殊要求。例如物理系一年级的普通物理,学年成绩必须达到70分,才能选修二年级的后续课程,否则就要重读或转到别系去。同样,算学系的微积分,学年成绩也要达到70分才行。化学系对普通化学的要求,也是这样。

补考于每学期开始时举行。只有那些因不得已事故(如疾病、亲丧等)不能参加学期或学年考试,并且事先呈交家长或医生证明,经教务长核准后的学生,方可参加。无故缺考的,不得请求补考,其所缺各课程成绩均以零分计算。

6.因事申请休学的学生,只须陈明原因,教务长一般都能批准;遇特殊情况,经教务长准许,可以延长一年,即一次休学最多为两年。

另外,联大各系规定的必修学分数多有差别,其选修学分数自然也差别甚多。一般地说,文、法学院各系的选修学分约有总学分的40%上下,自选课程的灵活性较大。工学院各系因要求必需的知识面较宽,因而自选学分只在20%左右,灵活性较小。但不管哪个院系,都允许学生自行多选一些学分。

还要指出,联大的教务、训导和总务三长、五个学院院长和26个系的系主任,都是由教学任务不轻的教授兼任,还不设副职,系办公室也只有专职文书一人。机构精简,各种教学行政工作照章办事效率也高。而且,他们都一致认为,兼任行政职务,完全是“当然之义务,并不希冀任何权利”。所以,在那抗战生活日益艰苦的时期,他们对194210月教育部规定国立大学各主管人员可以享受“特别办公费”的待遇,都联名写信辞谢。这种与同事们同甘共苦的高尚精神,真是难能可贵之至。

四、名师教导 规格严格

联大各院系汇集了三个强校的教师,是大师云集,全国独一无二的,师资条件之好,是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联大校史》对全校主要教师都有简要介绍。所有担任过讲课工作的教师,都是学术水平高,教学方法好,品德高尚的;担任辅导工作的教师也同样是严肃、认真、细致的,特别在规格严格的把关上工作突出,表现水平也是高的。

(一)讲课

这里只简述两门全校公共必修课程的教课特色情况。

1.大一国文(读本和作文,现称语文)

大一的国文课本,是中文系大一国文指导委员会选编的。其突出特点是课本中选用了相当篇数的语体文文学作品,与当时教育部的规定(无语体文)是迥然不同的。而且,采用20余人的小班上课的办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任课教师讲课时,除了深入地讲解课文内容的基本含意和说明某些特殊词句外,还要介绍它的背景和相关问题等。对课外读物的指导也是这样。

作文每两周一次,在课外完成,并且限用语体文,不能以新诗代替。这在当时高校中也是绝无仅有的。每次作文批改完后,教师都会作些讲评。有时还根据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用几分钟时间专门讲如何写好文章的问题。

大一国文在名师教导下,学生受益良多。通过文学作品和写作应用的学习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写作能力。所以,联大大一国文的课程设置及其课程内容,现在仍应重视,并宜恢复设置这门必修课程。

2.大一英文(读本和作文)

与大一国文一样,读本是外文系以现代短篇散文作品为主选编的,教学也由外文系教师以20人左右的小班方式进行。

任课教师用流利的英语非常认真地讲解课文,不说一句普通话,不在黑板上写一个中文字。由于课文都是文学作品,讲解说话的速度又快,大家听起来感到有些吃力。因此,大家就采取先行预习的办法,每星期日都预习下周的讲课内容,查好生字生词,标明不太理解的地方。这样,确实提高了听讲效果,课上课下质疑,也更能有的放矢了。作文课每一两周写作一篇,当堂完成。教师批改后,也会对普遍性问题略加讲评。经过一年读、写、听的严格训练,确实对英文的阅读、写作和听说能力大大地提高了。

多数系从一年级开始,除了很少数几门课程采用中文教材外,其他课程多是采用英文书为教材或主要参考书。老师讲课和学生记笔记,都是中英合壁。高年级时,还有几门课程完全用英文讲授。同样,学生的练习作业,以及实验、实习和设计等报告,也多是用英文写出上交。同学们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不压不成才”,是言之有理的。

(二)实践——作业和实验

1.作业包括有数字计算的练习作业和无数字计算的文字作业。前面提到的如大一国文和英文的作文等是文字作业。多数课程都有练习作业。

只要是理论性基础性较强的课程,练习作业都较多。每次指定的练习作业都要在规定时间内上交;不按时完成指定作业,是要受到点名批评的。每份作业都由该课辅导教师批改,用红笔指出其中错误,并在登记后发还。

此外,还有制图和设计报告等作业。这里不一一细述了。

2.实验可以分为常规的和重点的两种

常规的实验就是通常那种看完实验指导书后,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先安装好有关设备和仪表装置,然后进行实际测试,并记录数据;该做的测试项目和数据记录都完了之后,其结果记录要经指导教师审阅和签字,还要物归原位,才能离开。乱凑数据是会受到严厉批评的。课后要整理数据,做必要的分析计算,并按规定画出图表曲线,写出实验报告上交。教师审阅认可并登记完了后,发回学生本人。规定的所有实验,学生都不许缺做。

重点的实验需要写两次实验报告,即实验前的预习报告和实验后的实验结果报告。这种实验都是单独设课,并各有自编油印的实验指导书(英文)。

每个实验开始前,都要按照指导书的提示,具体写出这个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方法,作为预习报告上交,经指导教师审阅认可发下后,才能在实验课时间去进行正式实验。而且,指导书中对每个实验的基本原理,一般都只简略提示,学生在预习中要作进一步的分析阐明并写入预习报告才行。每个实验的预习报告和实验结果报告情况,指导教师都有专门的记录。期末根据全部实验记录综合评定成绩,不再进行考试。

此外,还有校内工艺实习和校外工厂实习等实践环节。这里也不一一细述了。

(三)考试

联大除了期末考试外,平时考试(每次1学时,50分钟)也是很重要的。工学院各系平时考试的次数最多。有半月考(即两周考,用于基础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一学期要考六、七次),月考(一学期要考两次),期中考(在学期中间考一次),有些介绍性选修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则只有期末考试。所有平时有考试的课程,其平时考试的平均成绩,都要在期末考试中占一定的比例。这样就避免了仅以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不妥做法。至于比例大小,则各课程有所不同。因此,学生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的整个学期中,都要抓紧学习,来不得半点马虎大意。这种学习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考试题目都重视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灵活运用,不出直接简单套用公式的题目。以大一物理为例,第一次月考出了一个圆柱体沿斜面滚下到平面继续运动的问题(有摩擦)。因为它包括了转动和直线两种运动,许多同学都没有做对,并因此而不及格。大一微积分的首次月考,是在学完极限论和刚开始学微分方法时进行的。考题中的一个题目是要求证明y=xn的m(m

在工学院各系二年级以后,考试又多了一个计算准确的要求。主要课程的考试,每个题目只要计算结果数值不对,就起码扣分一半,若有概念性错误,就只有吃零蛋了。正是由于考试评分非常严格,期末考试后公布的综合评定成绩,如理论力学等,总有约1/3左右不及格。有半月考的学期课程,其学期考试后公布的成绩,是六、七次平时考试和期末考试综合评定的结果,可信度是很高的。同样,有月考的学期课程,其最后成绩也是两次月考和学期考试综合评定的结果;而全学年的学年课程所公布的最后成绩,是上、下学期四次月考和两次期末考试综合评定的结果,其可信度同样是很高的。对这些课程不及格的只给予期末考试补考,是作用不大的。所以联大规定,不及格的课程不得补考,并且必修课程还必须在下一学年该课开班时重修,这是完全正确的。由于各课程平时考试的平均成绩都要占综合评定成绩一定的比例,期末考试也就不显得那么紧张了。所以,学校对期末考试不安排专门的复习时间,只在规定考试的一周时间内,把考试安排得松动些,通常一天只考一门课程(2学时),学生们对此也接受自然。

采用百分制的联大,其学期、学年和毕业(4年)全部课程总平均成绩的计算方法,都是采用公平合理的按学分加权平均计算法。理、工学院各系基础性、理论性较强的重要课程,都是学分较多、考试评分特严的课程,取得高分甚难。毕业时4年总平均学分成绩达到80多分的,就是很优秀的了。而因为重要课程不及格而延迟毕业的,却大有人在。

这里也顺便批量出,为了淡化单纯追求高分倾向和减少几分之差造成的不良影响,国外高校多已采用了平均学分绩点(GPAGrade Point Average)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全部课程都要参与GPA计算)。

五、民主教育 引导进步

联大三校具有“五四”、“一二·九”的光荣传统和科学、民主的优良校风,这是开展爱国民主活动特别有利的基础条件。因此,在那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联大师生当然关心国事,对当局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等危害抗战的倒行逆施,当然要起来反对;加以有地下党组织的领导推动,联大便成为当时大后方爱国民主运动的一个重要基地,使广大学生都不断受到爱国民主教育,并赢得了“民主堡垒”的光荣称号。

联大学生有众多的社团、壁报、读书会、讨论会等群众组织,开展文学艺术和时事政治等方面的活动,非常活跃。这些团体只需按规定进行登记,学校都会批准。好些组织还聘请教授为指导,如冬青文艺社就聘请了闻一多、冯至、卞之琳等教授为导师,并出版壁报,贴在校门内侧的空墙上。据估计,各种社团先后在这墙上定期不定期出刊的壁报有三、四十种。在文学、艺术、学生自治和时事政治等各方面,特别在爱国民主活动方面,都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和公开辩论,学校则一视同仁,从不横加干预,充分体现了“兼容并包”和“学术思想自由”的原则。因而大家把此墙称为民主墙。显然,这些活动对抒发爱国热情,交流思想观点,发挥兴趣特长,提高文化素养,锻炼活动能力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由学生自治会或群众组织聘请教授们主讲的各种科学、民主报告会,则是特别重要的爱国民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例如,1945430,学生自治会主办的科学晚会上,化学家曾昭伦教授和生物学家李继侗教授等都指出:“民主”和“科学”是“五四”运动的两面旗帜,没有民主就没有科学。数学家华罗庚教授也大声疾呼:政治必须改革,民主必须实行,科学的基础应该建立在民主之上。又如,同年54日下午在云南大学广场举行的纪念“五四”大会时,忽然下起雨来,有些人就想走开,会场有点骚动。这时,闻一多教授在那露天讲台大声说道:武王伐纣誓师时也下起大雨。武王说,这是“天洗兵”。今天我们也是“天洗兵”。他接着说:一点点小雨算什么?如果一点小雨就走了,还搞什么爱国民主运动?回来!都立即回来!大会通过了《昆明各大中学校“五四”纪念大会通电》。通电中强调指出:当前首要任务是废除一党专政,召开国是会议,组织联合政府,这是实现民主、争取胜利的唯一途径。随后举行了近万人的市区大游行。

在那全民抗日的战争时期,联大同学出于爱国热忱,不但在校园内关心国家大事,还有过三次较大规模的从军热潮,离开校园,直接参加抗战的行动。第一次是抗战前期(1938——1942)有两批学生从军。学校送这些学生去军事机关和部队参加抗战工作。第二次是1943年冬,学校根据教育部要求,派四年级全部男生去美军当翻译官。第三次是1944年冬,在那抗日战局严峻,国内政治局势复杂的情况下,联大一批学生本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报名参加青年军。这三次从军人数有832人(实际不止此数,可参阅《联大校史》)。在联大结束建造《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时,也在碑的背后附建了同样大小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碑,刻着这832名从军学生的姓名。

发挥“民主保垒”巨大作用和教育学生在思想政治上更加走向进步的一件大事,是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冬发生的,历时一个多月的“一二·一”运动。这一运动的重大意义,周恩来在延安各界青年纪念“一二·九”运动十周年大会上说:“我们处在新的‘一二·九’时期,昆明惨案就是新的‘一二·九’”。

这些事实表明,在校园内良好的爱国民主氛围中,同学们对国家大事的自由研讨和实践活动,以及教授们(包括学校领导)言传身教的榜样力量,是促进联大同学们不断进步的两个重大因素。当然地下党组织的推动作用也是肯定的。

六、结语

梅贻琦校长曾说:“凡一大学之使命有二,一曰学生之训练,一曰学术之研究”;“为完成此使命,故其发展之途径不徒限于有限之教学,且当致力于研究事业之提倡。此在学术落后之吾国,盖为更不可缓之工作”。因此,联大师生(特别是教授们)在那样图书仪器缺乏的艰苦条件下,仍然根据实际可能多做科研工作。

联大本科教学的一个不足之处是,每门课程教师只指定教材或主要参考书,而没有教学大纲。虽然教师对教学工作都很认真负责,绝无马虎大意的事,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毕竟是教学工作的两个基本文件。现在各高校正在积极推行和完善学分制,各课程的教学大纲应在原有大纲基础上增加:课程学分数、先修课程、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成绩评定方法(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的百分数)等项目。

质量(科技能力和品德素质)是高等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因此,联大虽然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办学,仍然坚持其严格的规格要求,不怕不及格的学生多,也不怕学生延迟毕业。突出的例子如,一位学习成绩一贯优良的同学,由于搞地下革命工作,在四年级下学期缺了8节体育课,即一学期16节课的1/2,便不及格,并推迟了一年才毕业。所以,联大学生是混不到毕业文凭的。只有常年不懈地以刚毅坚卓的精神,努力学习,才能较易过关,或者取得较好的成绩。工夫不到家,要想得到优秀成绩,是不可能的。这样才培养出了大量的一流人才,特别突出的有:诺贝尔物理学奖2人;国家最高科技奖4人;“两弹一星”功勋奖8人(总共23人);中国科学和工程两院院士193人(包括教师);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7人等。至于担任过高校和省部级以上领导工作的就不计其数了。

西南联大结束已60多年。现在的办学条件,比当年联大好得太多了,大学生所面临的任务和挑战,也跟过去迥然不同。但联大的成功办学经验和许多精神,如规格严格与质量第一精神,爱国、科学与民主精神,兼容并包与学术自由精神,艰苦奋斗与勤学敬业精神,团结合作与无私奉献精神等,都仍然值得我们珍视、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北京大学校友联络处。茄吹弦诵在山城。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

[3] 云南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等。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4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4] 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简讯(第29-43期)。2001-2008

[5] 杨立德。西南联大的斯芬克司之谜。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6] 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为原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程大学)副院长,教授。

相关新闻

  • 232012.11

    我所亲历的西南联大本科教育——何水清(46级)

    西南联合大学(1937—1946,简称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由北平(现北京)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天津的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建的....

  • 112012.12

    西南联大给我的教育——张友仁

    我生于1923年,1942年1月在浙江省黄岩县立中学高中部毕业。当时,由浙江省教育厅派官员到浙江黄岩灵石举行全省高中毕业生的会考,我以第一名的成绩保送....

  • 122018.10

    西南联大不该遗忘他——忆张清常先生

    张清常何许人也?西南联大校歌的谱曲者。他1940年在西南联大任教时,是当时联大最年轻的文科教授,时年25岁。

  • 102017.11

    西南联大的故事

    有关西南联大的书出版了不少。为什么怀念西南联大?学者们从史料研究出发作了分析和解读;联大生活是什么样的?这从师生自述、回忆以及小说中可以看到。

  • 052020.11

    探寻“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文化记忆——来自西南联大历史展陈场馆的调研报告

    11月1日是西南联大在昆明组建82周年校庆纪念日。这所诞生于抗战烽火中,因结茅立舍、弦歌不辍、人才辈出而享誉中外的大学,不仅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永恒丰....

  • 052008.12
  • 022023.03

    冯至在西南联大

    我和父亲有聊不尽的话题,那就是昆明。我们家是1938年12月随同济大学搬迁到昆明的,那年父亲33岁,正是如《神曲》开篇所写的,“在人生的中途”。第二年8月他就辞去同济大学的工作到西南联合大学任外国语文学系教授,一直工作到联大结束,1946年6月我们随北京大学复员回到了北平。在昆明住了七年半,其中有七年在联大度过,这七年,他在研究歌德、里尔克与杜甫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在创作上也出现了一个高峰,思...

  • 092013.01

    2012年西南联大教育奖励基金捐款与财务概况

    一、西南联大教育奖励基金第十四批捐款名单 继51期校友《简讯》之后,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期间所收捐款: 香港校友....

  • 112019.09

    赵捷民:回忆西南联大

    1938年至1940年,我曾在西南联大历史系读书。1940年我从联大毕业后,又在昆明教书,一直与西南联大师生有着联系和接触,西南联大的往事深深地印在我....

  • 092013.01

    2012年西南联大教育奖励基金捐款与财务概况

    一、西南联大教育奖励基金第十四批捐款名单 继51期校友《简讯》之后,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期间所收捐款: 香港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