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席建忠:欲立业,先为人

2010-10-20 |

席建忠,生于1974年,山西朔州人,1992-1996年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专业,1997-2000年于清华大学攻读分子细胞生物专业硕士学位,2000-2002年在康奈尔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深造,2001年底随同导师转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主要攻读生物力学、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专业学位,副修分子与细胞生物工程专业,2004年取得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同时还获得UCLA生物医学工程系年度唯一的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20053月获得中国教育部2004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加州地区共有六人获此殊荣)。在美国求学期间曾参加过十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并做过多次学术报告。20057月,他成为北大工学院第一位“优秀青年人才引进计划”的特聘学者,现为北大工学院教授。

初到北大廖凯元楼,我们一行人在楼层里绕来绕去,找不到约定的地点。这时,看到一个年轻的身影在对面挥手,热情而友好——这就是学长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做人先于做事

  学长的成长经历可谓是奋斗出的精彩,从北理工到清华,到康奈尔,再到UCLA。每一步都稳扎稳打,直到今天学长仍还在拼搏的路上。谈到做好科研必备的条件,学长的经验之谈很中肯也很受用,既是对自己的过去经历的综合概括,也是给学弟学妹们的衷心建议。

  学长说,兴趣是第一位的,只有喜欢一件事才能真正地探索和完善它。当我们讲到自己对生物很有兴趣,但是不喜欢数理化,学长立刻语重心长地说道,大学知识是基础,是将来做深入的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一定要认真学习和掌握。

  同时,踏实是做研究的前提,踏踏实实不仅是做事认真的体现,也是做人必不可少的品质。学长始终都强调,成大事一定要先过做人这一关。他讲到初到清华时自己的基础略有欠缺,后笑言自己后来取得的成绩令导师都略感惊讶,前进的过程中靠的就是实干打拼的精神。学长坦言在清华最大的收获是克服了自卑心理,结识一群志同道合而又十分优秀的同窗,得遇一位令人尊敬的良师——陈国强教授。

  既然做人最重要,那么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学长的答案是:诚实、守信、踏实、可靠。一个人的性格和态度决定命运,这是学长一直抱守的信念。精英的圈子非常小,要真诚地对待他人,与别人合作,给他人留下积极的印象,好人品和出色的工作能力让我们拥有立足之本。

学长最后强调,科研需要广博的知识面和敏锐的洞察力,这样才能获得新的灵感和创意,发现不同现象之间蛛丝马迹的联系。

教育之本,在于育人

  学长不仅亲身经历了中国和美国的高等教育,而且现在也是在教育工作战线上奋斗的一员,对教育事业深有体会。

  谈到中国大学和欧美大学的差异,学长认为二者的差距正在一天天缩小,国内的大学逐渐走向国际化、标准化,同时一些学校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氛围和风格。学术上高标准,风格上百家齐放,这是我们期待的情况。同时学长对国内生命科学发展前景报乐观态度,国内对于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视度正在提升,国家投入的资金不断增多,生物学者在国内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但与欧美相比,我们的科学教育还有一些欠缺。学长举例说,在美国地街上随便找一个小孩,他都能和你聊聊DNA sequence,因为美国教育的科普工作非常到位。儿童电视节目中有制作精美的动画版的科学模型,科技馆等地方有触屏的学习机,讲解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美国的初等教育,侧重点不在于要教会孩子们某些特定的东西,而是让他们更多地接触各种知识,各个学科,发现并培养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特长所在。所以美国的孩子从小浸润在这样一种环境当中,他们对科学既没有畏惧感,也不会产生诸如“科学无趣”这样的误解。所以美国人用好奇的眼光看待科学,用平和心和进取心探索科学,美国的学术氛围也更加自由,利于科学的生长。席学长认为,中国有中国的特色和难处,但可以在适当程度上效仿国外的一些优秀经验,比如可以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和了解科学,初中或高中进实验室参观、实验;将面向学生的科普书籍做得更精美有趣,循循善诱而非刻板教条等等;更加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而非只是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

  谈国内教育,不可避免地要谈到高考。学长坦言,中国目前特殊的国情——人口众多,资源少而集中——决定了高考的严肃和残酷性。我们抱怨之余,还是得坦然接受,因为改善现状的担子始终在我们肩上。对比之下,在英美等国家教育资源相当丰富,学生不用担心上不了大学,甚至有相当一部人主动放弃读大学的资格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爱好和特长。但席建忠学长同时表示,高考是一次历练和洗礼,相信经历高考并顺利闯关的孩子一定有非凡的毅力和决心,这也是一次难得的成长机会。

学长不失时机地教导我们:身处名校的学生要培养自己的爱好,专心学问,少一点功利的思想;事业成功与否同自己的态度,性格,基础,知识面,行为等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年轻人应保持开放的大脑,保持成长的心态。

失败是柳暗花明的序曲

  长期从事科研事业,屡获佳绩的背后一定有很多次心酸的失误。席建忠学长谈及此事,眼神中流露出的不是遗憾,而是坦然。

  学长与我们分享了他对失败的处理方法:第一步接受并总结经验,第二步尝试在其中发现新的契机。学长举例说,对于刚进入某一领域的研究生而言,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但它也是一种锻炼,是难得的成长经历。很多以失败告终的实验,过程中却有很多值得探索和总结的现象,关键在于操作者是否能敏锐地捕捉到有效信息,提出新的探究方向,所以说失败也是下一次成功的起点。

  学长认为,做科研不能急功近利,因为科学本来就是“慢活儿”,需要看进去、钻进去,再想出来、做出来。做科研只要方向正确,踏踏实实地做,并在过程中不断地适当调整自己的方法和方向,就一定会有收获。

  席学长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独立承担了美国NASA(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所资助的纳米生物研究项目,其研究成果《自组装的肌肉细胞带动的微型器件》(Self-assembled Micro devices Driven by Muscle)于20051月份发表在《Nature Material》上。在这个项目中,他开发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让肌肉细胞(直径相当于头发丝粗细的五分之一,在该实验中采用老鼠细胞)自动地组装到微型器件上(由半导体硅材料制成)。在他做该项研究之前,已经有很多人曾经尝试过,有人甚至努力了一年多,但最后都放弃了。在研究过程中,他的导师也曾多次建议他放弃,然而他却固执地坚持了下来。为了实现自动组装,他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去解决实验中的三个关键性问题:第一,控制肌肉细胞的生长方向和生长位置;第二,改变半导体材料的属性,让肌肉细胞能够和材料相结合;第三,找到一种材料能够在适当条件下去掉,但又不影响细胞。从20015月开始,到2003年底,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这个项目终于基本完成。导师在看到他的研究成果后,欣慰地说道:“你可以毕业了”。

  谈话间席建忠学长再一次强调了为人处事的重要性。有些学生在科研里可能屡屡遇到挫折,但他始终表现出一种百折不挠的品质。导师面对这样的学生,愿意提供更多地帮助和教导给他们,因为大家都相信,一个人具备了关键的品质和素质,成功只是早晚的事。

  不知不觉中,采访时间即将结束了。我们不仅被席学长谦虚的态度、平和友好的风度所吸引,也很感动于学长这样真诚地讲述自己的经历,分享他的人生经验。

采访的最后,席建忠学长口述了给清华大学学弟学妹们的建议:怀一颗感恩的心,凡事少一点抱怨。他又怀着深深的眷恋,为即将百岁的母校清华大学写下寄语:希望清华大学越办越好! (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李月)

转自 学生清华网 20101014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