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牛憨笨:六旬院士带队落户深圳

2010-09-02 |

牛憨笨讲述他和科研团队在深开展研究的故事

1999年9月2日,年近6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牛憨笨,带领他的18人科研团队集体南下深圳,结束了深圳没有院士的历史。

来深后,他组建深大光电子学研究所,建立光电工程学院,推动学院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链;他领导建立了广东省光电子器件与系统重点实验室等一流科研平台,组织学院科研团队申报国家973项目,使深大的科研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为深圳的科技创新作出了贡献。

牛憨笨: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光电子学院院长、光电子学研究所所长

人生中最高调的一个选择

我1966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从事国防相关的研究工作,属于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呆就是30多年。

1999年,深圳大学向我发出邀请,准备引进我和整个课题组进驻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当时,我已经快60岁了,知道这个消息后,身边的朋友都提出了反对意见。在他们看来,我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里待了几十年了,积累了大量的科研资源,这把年纪,完全没必要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从头来过。而低调的我却做了人生中最高调的一个选择,欣然接受了这个邀请。

为什么要选择来深大?这是很多人曾经问过我的问题。曾经的一段到国外进修的经历对我的触动很大,它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也最终影响了我的选择。

1979年8月,我作为第一批出国人员被派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进修。在我们这个专业,两国同行的研究与技术水准非常接近,但是,两国普通人的生活水准的反差却非常大。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要让自己的研究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成果,提高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在缩小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中尽一份自己的责任。

在我看来,要实现这个目标,可以选择的道路就是科研与产业化相结合。深圳是经济特区,毗邻港澳,资金雄厚,经济更具活力,在发展民用高科技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圳的科研以企业为依托,其光电子产业的产业化进程、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科研开发能力均走在全国前列。这里不仅有高新技术园区,还吸引国内外著名大学在深圳设立产学研基地,为深圳塑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营造了浓烈的科研氛围,这也是吸引我们来深大设立光电子学研究所的一大动力。

1999年9月2日中午,牛憨笨院士一行乘飞机抵达深圳。(许光明 摄)

1999年9月,我和课题组共18人终于如愿迁入深圳,这其中就有我的妻子,她也是我的科研团队中的一员。这个团队是一支由精兵强将组成的高素质队伍,平均年纪为40岁左右,有7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他们有的在西安的研究所里和我一起共处了30多年,有的是年富力强刚毕业的博士生。

实验室水平一流引来知名院士参观

当时迁入深圳的过程是非常曲折的,由时任深圳市委主要领导出面,与中科院领导谈,与北京其他相关领导谈,经过一番周折后,最终如愿。而我在答应来深圳时,就提了一个条件:给我们提供60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1500万元的仪器设备投资,当然,深圳市委市政府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我们来到深圳后,深圳市领导对我们非常重视,并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这点让我们在后面的工作中得心应手。进驻深大后,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光电子学研究所的筹建,除了招兵买马组建专业科研队伍之外,最当务之急的是筹建实验室和办公大楼,那之前承诺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投资就要到位了。

出乎意料的是,最后,深圳市政府给我们盖了一栋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总投资近1亿元。其中整栋楼基建达4000万元,实验室底层1200平方米的空间,要求超静,对温度、湿度、空气洁静度有着严格的要求,造价高昂,仪器设备投资近6000万元,比之前谈好的条件高出很多。深圳市科技局在2000年也拨专款900万元作为光电子所的科研经费,在资金、硬件、科研人员的工作与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除了经费硬件上的支持,深圳市委市政府还致力于为我们解决各项实际问题。我记得刚来时,现在的深大光电子学研究所大楼还是一片小竹林,实验室大楼基建工程动工的时候,多个时任市领导亲自来现场办公,协调各项具体工作。政府和各个部门以及深圳大学都非常关心我们,常常主动过来询问我们有什么困难,然后帮我们把困难一一解决。

牛憨笨院士和他的科研团队。(资料图片)

所以,整个筹建过程是比较顺利的,2002年研究所大楼初步落成,1年后各项仪器设备进驻,研究所正式“开张”,实验室的水平在当时是全国一流的。当时,国内很多知名院士都前来参观,我们的实验、科研工作慢慢铺开,当时深大较为薄弱的科研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自掏腰包设研究生奖学金

学科带头人引入和资金到位后,光电子学研究所面临着人才吸纳的问题。鉴于研究所的科研性质,我们起初更关注研究型专业人才的培养。2001年,研究所开始设立硕士点,2005年设立博士点,2007年1月正式启动光学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此基础上,同年我们开始招收本科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中,我们也形成了本、硕、博还有博士后这样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

2006年,我们在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光电工程学院,采取“院所合一”的运行模式,强调科研与教学并重,以科研促教学,在教学中重实践,特别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跟学生们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尽管深大的研究生思维活跃,很有创造力,但是,与内地的研究生相比,他们不够沉得住气。因为他们跟企业接触的机会多,获取信息的速度很快,赚钱的机会自然也多了,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常常难以静下心来搞科研。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在学校设立光电子与光子学方面的奖学金,用于奖励当年科研项目有重大进步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鼓励他们专心做科研,奖金则全用自己的工资来付。从2004年设立首届奖学金以来,今年已经是第六届了,共为研究生提供了近6万元奖学金。

可喜的是,随着深大学科建设的日益完善,科研氛围的日益浓厚,学生们越来越爱学习了。记得1999年我刚来学校时,图书馆、自习室里看书学习的学生并不多,现在,你会看到湖边到处是晨读的身影,图书馆里坐满了看书的学生,自习室里常常是“一位难求”。我们培养的研究生已经有多名到国际上的著名学府继续深造,他们的表现得到了认可。这让我非常欣慰,也让我看到了希望。

深大和深圳这座城市一样,潜力无限,发展后劲很足,这一点我深信。

(牛憨笨口述,秦小艳 高欣雨 整理记录)

记者 评点

从1999年大费周折引进首位院士,到大手笔打造深大光电子学研究所,体现了深圳这座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年轻城市对高级科技人才的求贤若渴。

牛憨笨和他的科研团队们在深圳的10多年里,致力于科学研究,培养人才,用“十年磨一剑”的耐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深大的学科建设,深圳的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取得如今的成绩,离不开牛憨笨等一大批拥有高素质、充满活力的科技人才。深圳未来的产业发展,还需要更多的牛憨笨。

转自 深圳特区报 201092

相关新闻

  • 062016.07

    光电子学和超快诊断技术专家牛憨笨院士逝世

    我国杰出的光电子学和超快诊断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原深圳大学光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光电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清华校友牛憨笨先生,因....

  • 062016.07

    深大师生深情回忆牛憨笨院士——他的“灯火”为学术而亮

    记者赶赴深大光电工程学院采访了牛憨笨院士生前的同事及学生,回忆牛院士生前的学术历程和生活点滴,从中感受他的学问、精神、品格和境界。

  • 152009.10
  • 062016.07

    一路走好,可敬的“孺子牛”

    深大师生深情追忆深圳首位院士牛憨笨

  • 122020.08
  • 082010.10
  • 112013.12

    郭樑秘书长带队走访水利系

    ——校友总会启动院系校友工作调研工作 12月10日上午,校友总会秘书长郭樑带队走访水利系,调研水利系校友工作。

  • 062023.04

    化学系主任刘磊带队走访苏州校友

    3月26日至27日,化学系主任刘磊带队赴苏州访问,实地看望慰问化学系校友,并与近20位校友代表亲切座谈。刘磊代表化学系表达了对校友们的关心和问候,介绍了化学系发展的最新情况和百年系庆筹备工作的进展。他表示,校友们是母校的牵挂,很欣慰看到校友们在各自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希望广大校友继续关注支持母校建设,为化学系发展建言献策。校友们在座谈中分享了在苏州的工作生活体会,表达了对学校培养关怀的感念之情,对母校...

  • 202024.05

    校领导带队赴安徽访问并看望慰问校友

    5月13日至14日,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带队赴安徽访问,出席清华大学在皖青年人才代表座谈会、清华大学-滁州市校地合作座谈会,并看望慰问校友。安徽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丁向群会见过勇一行,滁州市委书记许继伟,安徽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干部综合处处长潘地军,合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志斌,滁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周文芳等参加有关活动。丁向群对过勇一行来访表示欢迎,对清华大学长期关心支持安徽发展表示感谢。他...

  • 312024.07

    许庆红带队赴贵州调研并看望慰问校友

    7月中下旬,由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许庆红带队,清华大学党委统战部组织党外代表人士赴贵州省开展以“数字经济和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调研实践活动,并看望慰问在黔校友。7月17日,调研团在贵阳举行“清华大学在黔校友座谈会”,许庆红出席座谈会并讲话,清华大学党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王亚华主持座谈会。许庆红通报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姚期智院士回信、清华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表彰、探索新的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