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杨博:机遇靠把握 出国需三思

2010-02-09 |

杨博,男,本科1996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内燃机工程专业,研究生199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后又至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读MBA。曾在美国底特律福特汽车公司工作。杨博先生历任产品开发高级工程师,国际业务开发经理,发动机部大中华区总经理,现任纳威司达集团公司中国区总经理。2008年荣获纳威司达(Navistar, Inc.)公司最高奖董事长领袖奖。现居北京。

2009年校庆之日,我们有幸与十几位94级汽车系进行了座谈交流。校友们在汽研所307的会议室里相聚,共叙旧情,纵论行业发展,气氛热烈。我们与学长交流时,感受到更多的是他们师兄般的切身教诲,是他们的真诚、睿智与幽默,这使我们的交谈充实而愉悦。

我们访谈的杨博学长是汽车系99年的硕士毕业生。与其他校友相比,他有更为丰富的在国外工作生活的经历,也很有成就,因此“出国”成为我们访谈的主题。

从西安交大到清华

杨博学长的本科生活是在西安交大度过的。当时准备考研时,杨校友有着“人往高处走”的想法,所以十分自然地,清华这座中国第一学府便成了杨校友的研究生目标。经过坚持与努力,他凭借实力如愿以偿地考入清华汽车系攻读硕士,。学生时期,杨学长坦言并没有对自己的人生未来有明确的规划,更不清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研究生毕业后,杨校友跟着当时的出国热潮,选择了出国这条道路。

“当时,美国的就业环境是极大的诱惑,况且中国的新型化工业发展仅仅位于起步阶段,于是我便跟随者当时准备出国的同学,跟着这股热潮,准备着所有出国需要具备的手续。”说到自己是如何走上出国这条道路的,杨学长觉得缘由就是这样的简单,这样的顺其自然。

忍受平淡和寂寞

回顾当时的出国道路,杨校友坦言,出国之前没有考虑到许多出国以后会面对的问题,而那些问题恰恰是他希望我们现在能够在出国之前慎重考虑的。自己适不适合出国,这个问题是最重要的,而答案却没有统一规则。这个问题因人而异,有的人适合在国内,如果出国也许就堕落了;有的人适合出国锻炼,喜欢追求刺激。杨博学长在研究生后出国,目前在美国呆了七八年,经过了各种辛酸苦辣。他告诉了我们一个以前没有想到的事情,有的人一旦出国就会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回来,留在国外忍受平淡而寂寞的生活。追问之下我们了解到国外就业在起步阶段的待遇要比国内好得多,生活质量也会比国内好一些,对于目标不是很明确的人,很有可能就受此诱惑而不愿回来,而这之后一旦习惯了那边的生活,就很难放弃那里的好车、大房子、孩子的教育等硬件条件,从而丧失了回国发展的机会,“这就像温水里煮青蛙,慢慢的人就丧失了激情和斗志。”“在国外,作为一个外国人,很难真正融入到那个环境和交际圈,这就为职业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杨学长和我们说了许多我们以前所想不到的却在出国后会必然面对的问题,让我们对于“出国”这两个字的含义不时地进行着更深层的考虑。不过他认为无论是出国还是留在国内,总重要的还是坚定自己的志向,对于志向不坚定的人,即使是留在国内也不能很好的摆正自己的态度,依然无法很好地发展。而对于出国,与其说是选择了一个继续学业环境,更不如是说选择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只身来到国外,对于自己来说,会有一种来到一个全新世界重新活一次的感觉。大洋彼岸,是另一个世界,我们憧憬着已知的那些事务,却有更多未知的事物等着逼迫我们接受。”

规划发展,把握机遇

中国人在赴美国留学后的职业发展话题中也甚是热门,“海归”究竟具有哪些优势?我们也非常感兴趣地与杨校友进行了这方面的交流。美国的纳威斯达集团现在在中国也有广阔的市场,杨学长在与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笑着说:“我想,我在公司做到现在这个位置,很大程度上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的确,职业中的机缘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职场亦是复杂的共同体。职业之路需要规划,却更需要我们在这其中把握机遇、利用自己的先天优势以使得自己在工作的领域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样的,对于回国还是不回国的问题,更有许许多多地机缘左右着我们的选择。在全球化的今天,“海归”的优势已经不那么明显,选择出国也仅仅是多条毕业后道路中平行的一条。无论你是不是海归,在今后的事业道路上都有共同的方向,那就是:规划发展,把握机遇。

说到这里,杨学长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作为清华大学的学生,考入这里之前大家都是成绩十分优秀的,可以说是一帆风顺,所有的机会都是摆在自己的面前等着我们去拿,这就使得我们不是很注意争取机会,也可以说争取机会的水平很差。而对于普通学校的学生,他们一直都没有非常好的机会条件,这就逼迫他们自己不断地寻找机会,甚至是不择手段的夺取机会,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机会比实力更重要,所以我们更应该去培养自己珍惜机遇、把握机遇的态度。作为清华大学的学生,更要有自信,领导交代的任务要有信心完成,即使没有十足的把握也不能患得患失,否则只会丧失本可使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

时间不会重来

访谈中,杨博学长回顾了他从学生时代到出国,再到现在工作一路走来的万千感慨,他非常诚恳地给了我们这些师弟师妹们许多建议。

杨学长认为大学阶段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大学期间不在于学到了什么,而在于学会学习。不止杨博校友,我们在与其他94级校友座谈的过程中也发现,大部分的校友都表示在本科,甚至是研究生期间都没有想清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而是在工作了四五年后才了解到自己真正喜欢什么,自己希望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学长还明确告诫我们:不要浪费时间;同时发展是一条长远的路,我们无法去定义得失,更无法去判断现在在各方面的参与对于自己的人生之路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同样,在学校里我们无论是埋头于学习还是潜心于科技活动或者是致力于社会工作,都无法用得失来衡量。尽管如此,却有共同的准则,那就是不能浪费时间,要把握时间,把握年轻的岁月。年轻的我们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大学是一个历练场,年轻的我们可以无所顾忌的发掘无数的可能。杨学长表示,大学只要是做有意义的事情就都不算虚度,尤其需要培养兴趣爱好,因为毕业后就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经历来培养兴趣和享受兴趣了。如果在大学里只是为了学分绩而放弃了所有的其他锻炼,就算依靠它保研成功,也是非常遗憾的。

后记

与杨校友的访谈是轻松的,我们也摈弃了那些形式化的东西、大胆向校友提出和追问着许多对于自我发展的细节问题,杨校友借着自己的经历给了我们许多建议。我们称杨校友为“成功校友”,杨校友笑着说自己只是“师兄”。那天我们有幸接触到的校友大都毕业十年左右,事业的发展也还多处于起步阶段。但它们充满激情,对行业充满热爱,更能给予我们这些“师弟师妹”不少切实的建议,既有学长们津津乐道的学校生活,也有职业规划方面的经验之谈。

眼下,身边的同学中也燃着出国的热潮。通过与校友的访谈,我们得到的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我们也真心希望,能够通过这篇稿件,与系内的其他同学分享我们从校友那里得到的关于出国以及大学生活的建议。

校友经典语录

“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机会比实力更重要,清华大学的学生更要有自信,交代的任务理应有信心完成,即使没有十足的把握也不能患得患失。”

“无论是出国还是留在国内,总重要的还是坚定自己的志向。出国与其说是选择了一个继续学业环境,不如是说选择了一种全新的文化。”

同学感悟

杨学长从本科、研究生、出国、工作一路走来,给我的感觉是洒脱、顺其自然的。与学长的一席谈话,使我收获了不少客观的思考。杨校友为我们分析了许多关于出国的问题,许多细节问题是我之前所没有想到过的。能有这次与毕业十年的校友交流的机会我感到非常幸运。 (虞辰霏)

在与杨博师兄交谈后,我感触颇深。现在的我们常常不知道未来的道路应该怎么走,常常在迷茫中跟随大流,缺乏对自己充分的认识和理智的分析。也许现在我们不需要过多想象未来的生活,而应该着眼于当下,珍惜清华的资源,全方位地提升自身的素质,未来的路就构建于现在的努力。 (李慧洁)

虞辰霏,李慧洁,唐博维 汽车工程系汽72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