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潘家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2009-12-03 |

20091112,清华大学主楼报告厅座无虚席,人潮涌动。从热切期盼到凝神静听再到最后的掌声雷动,著名水利水电专家潘家铮院士关于《漫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创新》的报告让所有在场的听众受益匪浅。潘老见证了水利事业的跌宕起伏,并用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向世人展现了时代楷模的风范。讲座完成后我们利用这个宝贵的机会在甲所对潘老进行了一个简短的访谈。

潘家铮,浙江绍兴人,1927年生。是国内外著名的水电专家和坝工权威。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同时也是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家铮业余爱好写作,出版有散文集《春梦秋云录》、科幻小说集《一千年前的谋杀案》、《偷脑的贼》和科普作品《千秋功罪话水坝》等。

专业更迭,文学与理工思维完美结合

少年时对中文感兴趣,后报考航空专业,随之转入土木专业,最后则是走上了水利发电建设之路——很难想象有谁的人生会如此的丰富多彩。

虽然潘家铮院士的专业选择几经更迭,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儿时的爱好:水利与文学。潘老在谈到自己的专业更迭时说:“环境和条件制约了我,但其实我自幼对水利就有兴趣。”现在,潘家铮院士已经成为水电泰斗,终日与大江大河、大坝电站打交道,但他对少年时的爱好——中国文学依然眷恋。工作之余,他常是一卷相随,自得其趣。他孜孜不倦在研读中国的正史、野史、名家的文集、诗集,稍有余暇余款,总是要钻到旧书店中去搜寻他心爱的旧书。他有喜怒哀乐,总要抒之于文,寓之于诗,先后写了《新安江竹枝词》、《读报志感》、《蓼莪吟》、《锦屏诗稿》等诗作,还在博览众说的基础上,写成一部《积木山房诗话》。此外,潘家铮院士还出版过科幻小说集《一千年前的谋杀案》、《偷脑的贼》和“院士科普书系”之《千秋功罪话水坝》。

“文学与理工可能思维方式不一样,但是对创新的需求是一致的。我发觉现在的年轻人学术水平很高,但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困难,根源在于文学功底太差。文章写不出来,不知如何遣词造句。”潘家铮院士敏锐地指出了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文学功底不够这个弱点。同时潘老也说道:“社会是丰富多彩的,人生也是丰富多彩的,虽然我们需要有锲而不舍的专业精神,但是我们更有必要对自己的民族、语言、历史等有必要了解。”潘老还指出,必要的文学素养以及非专业知识对自己的研究和专业是会有一定促进作用的。

坚持己见,敢为人先

潘老参与规划、论证、设计以及主持研究、审查和决策的大中型水电工程已不计其数,例如安康、铜街子、东江、岩滩、白山、龙滩、石塘、紧水滩、水口、葛洲坝、二滩、天生桥、小湾、龙羊峡、广州抽水蓄能等,同时他还参与了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论证工作,担任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及技术总负责人。他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大河、山山水水,可以说,在中国较大的水电坝址和工地上几乎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和汗水。他以其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胆识,解决过无数技术难题,做出过无数关键性的决策。

虽然水利在人类历史上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它一直是一个容易受到质疑的行业。潘老在谈到面对这些争议时的看法时说道:“好多工程都会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好多时候我们要敢于顶住阻力,跟权威顶一下,敢于坚持己见。”如今的三峡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面对这些质疑,潘老的态度很坚决:“三峡工程是项很宏伟的工程。其实,各种评估,论证都是对的,对工程建设都是有利的。质疑人员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都基于自己的学科角度,提出质疑,都是为了国家着想的。但是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仅仅是看到了可能的后果,所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如大的水电建设在除害兴利、节能减排、解决能源急缺、脱贫致富等问题,都有卓越贡献。我们也承认有失误之处,但是要大家开诚布公,实事求是的谈,不要再在媒体上吵来吵去的。比如生态问题,大的问题还没有,其他的几十年之后可能会呈现出来。”三峡功过,现在来讲还为时过早。

忧心移民,呼吁加快库区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所面对的最主要的问题已经不再是技术和器械上的问题,而是做好库区移民的工作问题。

在很多库区被淹没、需要搬迁的地方,民众要按照军队式的住宿和迁移。民众被迫迁到千里之外如江西等地,背井离乡,惨不忍睹。一些从江西回来的群众还会示威游行,表现出对工程的强烈不理解。

潘老指出,现今移民问题的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国家应当对此重视起来并做出措施。他还建议,以后移民工作应放到国家的政策中,切实解决移民问题,因为这是单纯靠开发企业是解决不了的。要把库区和搬迁区建设成为现代化、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地,像北欧那样的生态城市,而不单纯是工业化的大城市,还要让移民真正的富起来。同时潘老还说:“要以移民和库区的老百姓能否致富为标准。水利要可持续就要与环境结合起来。”

科学传承,生生不息

潘老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共同切磋进步。对于一切要求进步的有志青年,他总是从心底里喜爱他们、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教课、赠书、改稿、审稿、推荐发表、回答来信来访……也不知花去了多少精力和时间。“文革”期间,有人查抄他的寓所,里面并无金银珠宝,只有万卷藏书,其中半是文史专著以及他的一批手稿。这些旧书和手稿、日记构成了他的一大“罪状”。他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培养更成为“腐蚀青年”和“向党进攻、争夺接班人”的罪证,遭到无穷尽的批斗。尽管如此,他对祖国水电事业的热爱和对下一代青年的关注并未减少,对他所做过的一切,特别是培育青年毫不后悔,在批斗之余仍偷偷地钻研理论,思考技术问题,回想总结以往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潘老对当今的教育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潘老指出,当今的教育是灌输式而非启发式,老师比学生权威,以至于学生的思想被禁锢了,学生思考开拓的能力差等等。但同时我们也需要灌输讲解一些知识,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开发自己的思维。最后潘老还指出虽然应该解放思想,但仍然要尊师重教,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和认真的学习态度。

百年校庆,清华学子担重任

潘老对清华学子给予厚望。清华百年校庆将至,潘老也提出了对清华学子的厚望:“步入清华园读书是每一个莘莘学子的梦想!你们看到了祖国的伟大复兴。你们是最棒的。在此我提出三要:一是要有爱国心,每个人可以考虑自己的事业、琐事,但是底线是爱国。如果中国不发达,中国不复兴,其他人就没有指望了,甚至连海外华人都没有指望了;二是要有事业心,要相信水利对国家民族的振兴的重要性,要顶住困难,克服困难,并战胜困难;三是要有进取心,要在前辈的基础上有所改进有所创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不要有浮躁心,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勿投机,要重应用。学术要端正。三类人做不得:骗子,小偷,强盗。锲而不舍,功到自然成!”

潘老的拳拳爱国心,一生努力奋进的进取心,以国家振兴为己任的毕生信念,相信将是一代代清华学子学习的榜样。在访谈的最后,潘老在水利系“大禹论坛”题名册上,挥笔题词,给广大的清华学子寄予厚望和勉励:勇攀高峰,学无止境!(水利系研团)

转自 清华博学网 2009年11月16

相关新闻

  • 232016.09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深切缅怀严东生先生

    严东生先生是中国当代无机材料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七十多年来,他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着眼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始终将自己的科技实践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社会发....

  • 232022.08

    高山仰止 风范长存︱校党委书记邱勇在王补宣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致辞

    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相聚在一起,纪念王补宣先生诞辰100周年,回顾他为我国工程热物理事业和教育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学习他高尚的品格风范。在此,我代表清华大学向王补宣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王补宣先生是著名热工教育家和学者、我国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开拓者和带头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王先生在能源利用...

  • 212011.10
  • 262018.02

    谒西南联大,高山仰止;学习前辈,不忘初心——记清华大学云南校友会首届主题沙龙暨2018年校友会年会活动

    2018年1月28日,由清华大学云南校友会组织,清华大学云南校友会、清华大学EMBA云南校友会、北京大学云南校友会、南开大学云南校友会代表及特邀嘉宾万....

  • 112020.08
  • 182021.06

    “宗师”周培源

    人们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周培源的一生,以1952年院系调整为分界线,可谓三十年清华三十年北大。有人说,孔子有弟子三千,周培源有学生三万。晚年,他更是各种巨大荣誉和崇高社会地位加身,是中国科学界的一面大旗。他的学生、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张守廉说,自己想做到的是“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但真正做到的只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而周培源自己晚年却说过一句话:“这不是我这一辈子所追求的。”这就...

  • 102008.07
  • 082023.11

    王景山:一入鲁门深似海

    6月9日,99岁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鲁迅研究专家王景山去世;6月15日,曾任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的杨义去世。一周之内,鲁迅研究界失去了两位著名学者,让沉寂的鲁研界引起关注。改革开放之初,鲁研界曾出现“四代同堂”的盛景,带来了鲁迅研究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有一些人提出质疑,认为本本书都讲鲁迅,“全是鲁货,大有非鲁迅无杂文可言之势”。王景山曾说,在新旧两个社会里,总有一些人拒鲁迅...

  • 282023.06

    “为我点亮心灯的人走了”|怀念著名现代文学学者、鲁迅研究专家王景山先生

    在我的西南联大文学研究历程中,王景山先生是关心较长、支持有力的老校友之一。他不仅是西南联大后期文学的参与创造者,而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他不仅为我提供西南联大后期文学的一些情况,还能把西南联大文学放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做估量,提供有关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与他同样身份的老校友,还有吴宏聪先生。但吴先生年事较高,身体欠佳,我与他的交往不像与王先生那样长久。我了解王先生近期的身体情况,以年入百岁而仙...

  • 222024.03

    仰止青山高 清风与终始——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工程学家汪家鼎

    清华大学档案馆珍藏着一份我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家鼎的科研手稿。这份名为《化工分离过程进展》的手稿笔力雄健、端庄俊秀。它不仅是汪家鼎科研历程的真实记录,也生动再现了他严谨勤奋、勇攀科学高峰的治学态度和坚守育人初心、坚定服务国家的高尚情怀。汪家鼎是我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中国核化工技术奠基人之一,化学工程专业教育的发起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