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童大至:三次参加国庆大典的清华学子

2009-07-14 |

从清华学子到海军军官 我三次参加国庆大典

当年是朱基送我们出发去海军学校

  童大至,一位年近80岁的老人,走起路来仍旧还会踢出正步,家里的床铺仍旧被叠出“豆腐块”,他个子虽不高,但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整个人处处透着军人的气息……

  出生于1930年的童大至,曾经参加过1950年、1953年和1954年三次国庆大典,这样的经历或许被周围熟悉的人渐渐忘记,而在他的心里,国庆大典上的一幕幕仍旧清晰可见,受毛主席检阅、天安门前那令人澎湃的国歌声……这一切都在他的心中一次次上演。

1950年 大典上他第一次见到毛主席

  省下饭钱写信回母校,信被贴到母校墙上

  童大至出生在浙江省浦江县,1950年那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从湖州中学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就读。而那时候,全家人都不知道他去了北京。

  这是因为当年全国高考分两个统考:一个是华东统一考试,一个是华北统考。童大至两次统考都参加了。华东统考在前,童大至只身一人来到杭州参加了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被上海复旦大学录取,童大至赶紧电致家中。随后,他又参加了华东考试。就在复旦大学下发通知书后,他又被清华大学录取。于是,在家里人以为他去了上海读复旦时,他已拿着清华的奖学金奔向北京。

  “那时候,并不是对比两所高校的教学、专业等之后的选择,而是就是觉得要到毛主席身边读书去!”童大至笑着说出那时候他的心理活动。去北京后,童大至特别兴奋,清华大学学习气氛很浓,到校后都无暇去北京市里转转,而是每天与同学们一起往返于教室、寝室和图书馆之间。直到那年的101国庆。

  童大至记得很清楚:当被通知要参加国庆大典时,全校同学都很兴奋。“前一天晚上,寝室里的同学们都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久久不能入睡。”童大至回忆,101日早上4点半学生们就在清华园火车站集合了,直奔西直门。到站后,学生们步行前往天安门,当时针指向9点半时,他们终于到达了天安门广场。“我当时太高兴了,从来没见过这么宏伟的建筑。”童大至说,按照要求,学生们被分为每10人一排,他们都将受到毛主席的检阅,队伍前是清华大学同学们连夜做好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油画,每四人抬一幅走到最前方。当进行曲响起时,伴随着节奏,他们陆续走到天安门主席台前。“我们每个人都蹦起来欢呼,喊着口号!在主席台正前方,大家都想多留一会儿,不愿往前走……”童大至说,那是第一次看到毛主席,心里激动得不行。

  回到学校后,同学们都无法平静。纷纷省下饭钱,往家里写信,描述看见毛主席时的心情等等。童大至也不例外,将自己激动的心情寄回家中,还给母校湖州中学的老师们寄去了一份。“后来我得知,全校都觉得这件事很光荣,把我寄去的信件贴在墙上,让更多同学阅读。”童大至还写了一篇文章,贴在清华班级的墙报上。“我的题目是《毛主席是我思想的母亲》。而后,这篇文章还刊发在19517月《光明日报》‘七一’征文中了呢。”童大至说。

  1953年 国庆大典上他已是水兵

  身子板儿挺拔,昂首挺胸接受领导阅兵

后来,抗美援朝战争开始,童大至在清华园里听到了志愿军归国代表讲述英雄们在抗美援朝中的事迹,也收看了相关纪录片。“内心热血澎湃!”童大至说,这些故事激起了同学们抗美援朝的热忱。19516月,童大至决定投笔从戎,从清华参加了海军,成为大连海军学校(今大连海军舰艇学院)的学员。

清华学子(左一)

  童大至清楚地记得,当年送他们参军的是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朱镕基。“当年,与我们一批参军的清华学生大概50名,其中12人是海军。”童老说,当年朱镕基特意嘱咐清华的校友们:“克服清华学生的优越感,虚心向周围同志学习。”在海军学校,童大至和同学们苦学军事技术。“按照部队的要求,不可以将参军地址透露给其他人,包括我们的父母。我们给家里去信,因为没有留地址,所以都得不到回信。”和当年上清华大学一样,童老的父母那时仍旧不知道童大至的去向。

  1953年,军校接到上级命令,将赶赴北京参加国庆大典,童大至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北京城。只是,时间短任务紧,他们需要在国庆大典上作为水兵方阵体现出水兵军人的英姿。那是在骄阳如火的夏天,童大至和200多名水兵一起,练习踢正步。每次立正一到两个小时,汗水流进眼里,汇流到鞋子中。“那就是意志和身体的较量。”童大至说,当时虽然已是一名军人,但这样行走训练还是不多。每天都很辛苦,但大家都很努力,都想在阅兵时更好地展现军姿。

  1953年国庆当天,当进行曲响起,童大至不能再像当年作为学生那样,可以在队伍中随意蹦跳了。他们10人一排的队伍,固定为每75厘米一个人,两人之间的距离从开始阅兵到结束,75厘米的间隔没有变过。“我们个个挺胸抬头,展现的是军人的飒爽英姿。”童大至笑着说。那年在北京训练的日子里,按照军中规定,童大至不能回到清华去看看老同学。阅兵之后,他们就随部队回到军校继续学习和训练。

  1954年 以军官身份接受国庆检阅

  只要踢正步,每个步幅准是78厘米

  19548月末,大连海校本科学员们正在青岛进行紧张的海上实习。海校首长接到萧劲光海军司令的命令,要挑选200名学员组成军官方阵,赴北京参加国庆五周年天安门阅兵式,再次接受毛主席检阅。

  “这次时间也很紧,我们直接从青岛乘坦克登陆舰到塘沽,连夜又乘军列到北京,驻扎在天坛树林中的帐篷内。”童大至回忆说,当年他们海校学员被编为“受阅九大队”,大队长邓书祺(后任海军参谋长、海军少将)。带队首长还有副校长白兆麟将军、队列教官孙国桢。那时,海校学员们经常接受周总理、彭德怀、贺龙、聂荣臻等军队领导及萧司令员的检阅,年年又有人从北京带回新的经验。但在天坛集训的一个月中,不敢稍有松懈,仍是天天学习“立正”这个基本动作。

  按照规定,阅兵之时从开始就要立正,直到分列式开始,各方队才能走动,这大概要一小时的时间,其间不能有任何小动作。“那时候,周围来自各国的记者、摄影师都在照相,任何极其微小的动作都可能有损我军形象。”童大至说,以军官身份参加国庆阅兵,他们更加严谨。军中规定:正步的步幅是78厘米,步速每分钟108步。正步走要小腿带动大腿,脚面与地平行,离地15厘米,且上身始终要保持立正姿态。“那时候,按孙国桢教官的要求是‘头要像古时妇女顶水盆一样’,不能晃动,这成为整个阅兵式的经典经验。”童大至说,这样整个方队前进时,200个帽顶才能像一张纸面一样平坦。要达到这个要求,天天要做分解动作(拔慢步),有时一分钟才拔17步,“金鸡独立”,身体不能晃动,真不是容易的事。八字脚、罗圈腿都要纠正,否则就要被淘汰。还得学会听音乐鼓点走步,要每分钟走108步,没有点音乐水平就不行了。所以,国庆受阅任务虽光荣,但也是艰巨的。

  “整整30个日日夜夜,军官们既没有到故宫、颐和园、长城去游览,也不能探亲访友。”童大至回忆说,当年9月下旬的某天黎明时分,所有受阅方队都去天安门广场进行预阅,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在天安门城楼上检查。我们海军军官方队获得好评,白兆麟副校长回来传达少奇同志的话说:“海军第一,海军第一!”大家听了都十分振奋。

1954101,海军军官受阅方队在邓书祺大队长带领下,迈着威武雄壮的步伐,整齐而又飘逸的甩臂,像一艘白色的方舟,在红色的海洋中疾驶,在天安门前走过了110个正步。“阅兵式结束后,回到天坛驻地,萧劲光司令命令工作人员用全聚德的烤鸭犒劳我们。我记得《人民海军向前进》作者绿克同志亲自为我们演唱‘红旗飘舞随风扬,我们的歌声多嘹亮……’北京市政府还在劳动人民文化宫露天剧场举行晚会,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演出了《十老安刘》。由于我操练刻苦,担任了受阅九大队二中队团支部团小组长、宣传委员,在训练中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受到了首长的表扬。”童大至笑着回忆说。

从大连海军学校毕业(左一)

  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童老说,一生中许多酸甜苦辣的往事都可以淡忘,唯有见到毛主席,特别是两次天安门国庆接受毛主席阅兵,可以说是一生中的光辉之点,铭记终生。“无论在多么艰难困苦的处境下,我绝不灰心,这个记忆永远激励我前进。”提到参加国庆大典,童老的激动之情仍然清晰可见。(丁宁 文,李双琦 图)

转自 沈阳晚报 2009年7月1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