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钱钟书:“抓周”抓出自己名字

2009-02-24 |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户书香世家,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国学大师。钱钟书在文学上的广博见识,与他青少年时练就的文史方面的“童子功”分不开,如他周岁时“抓周”抓来的名字那般,他一辈子钟情于书,一辈子干的事业就是读书和写书。

  一辈子钟情于书

  钱钟书周岁时,按照当地的风俗“抓周”抓了一本书。当地人认为,小孩子伸手抓到的这件东西,就代表着他的志向。父亲钱基博就给他取名为“钟书”。过去的人有名还有字,钱钟书除了“钟书”这个学名之外,还有个字,叫“哲良”。后来,钱基博先生见他爱胡说乱道,就把他的字改为“默存”,意思是叫他少说话。

  钱钟书三岁学认字,五岁上小学,六岁开始读《诗经》,七八岁时就开始读小说。家里的《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很快读完了,他又读了从书摊上租来的《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等许多古典长篇小说。上中学后,他还读了大量刚刚翻译成中文的外国长篇小说,有狄更斯(代表作是《大卫·科波菲尔》)、司各特(代表作是《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斯威夫特(代表作是《格列佛游记》)等人的书,还有各种探险小说,读得非常入迷,从中得到了非常多的乐趣。有的书读了好多遍,有的书翻译得不好,读起来很沉闷乏味。那时,钱钟书学习英语特别用功,他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学好英语,将来能读原文的外国小说。

  也许是读课外书太多了吧,钱钟书考清华大学时,数学只得了15分,多亏了当时清华的罗家伦校长,看他文科和英语成绩特别优异,才华横溢,把他破格录取了。

  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女士说,钱钟书的读书是出于喜好,就像一个馋嘴人贪吃,不挑食,什么都吃;很通俗的书能把他逗笑;戏曲中逗趣的地方他不仅看,有时还模仿;那些极为深奥的大厚本哲学、理论书,他就像小孩子吃零食一样慢慢啃,多少部大书也就这样读完了;他不但喜欢读诗歌,还把那些重得拿不动的大字典、百科全书读得津津有味。钱钟书曾经跟同学说,字典是旅途中的好伴侣,还说,其实读字典非常有趣,只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罢了。一些重要的字典,每出一种新的版本,他都要重读一遍,并且把新版本对词条作的修改工工整整地抄到旧版本上。这可能也是一种乐趣。

  究竟读了多少书?

  钱钟书先生读了一辈子书。到底读了多少书,无法统计,举一个例子,他的一部著作《管锥编》里面引述到的书就有一万种之多,除了中国古代的经典书籍外,还有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拉丁语等原版书两千种。

  钱钟书先生读了那么多的书,知识非常渊博,但是他非常谦虚。对于国内的“钱钟书热”,他一直泼冷水,不肯配合别人宣传自己。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自己已经出版的书都不满意,他说:“我写完《围城》,就对它很不满意。”他把《谈艺录》说成“现在更不满意的一本文学批评”,把《管锥编》比作“木屑竹头”,把《宋诗选注》看作“模糊的铜镜”,把《旧文四篇》称作“贫薄的小书”等等。对自己年轻时写的诗,他也持批评、否定的态度。

  记忆超群 失眠症缠身

  钱钟书先生的记忆力确实很好,他曾大量阅读北京大学图书馆、社科院文学所的藏书,“吞吐量”大得惊人。国内外许多知名教授、学者对钱钟书先生都非常尊敬,他们经常把自己的新作赠送给先生,有的出版社也经常把新出版的经典著作寄给他。先生收到书后,会很快看一遍,然后就将书送人,我本人就曾收到先生赠送的十几本书。送给我书的时候,他会告诉我哪本书值得读,哪本书不用读,哪本书有趣,哪本书能看出作者功力等等。他有时跟别人借一部外文著作,看一遍就归还,书中内容大部分就已经记住了。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钱钟书先生的记忆力。19795月,先生参加中国社科院代表团访问美国,走了不少地方,作了多次讲学和答疑,事前并没有准备,但不管问到什么问题,哪怕是几十年前看过的中国旧书,他都如数家珍,大段大段地译成英文背诵出来,并加以讲解。

  钱钟书年轻时到英国、法国留学,夜以继日地在图书馆苦读,以致得了失眠症,这个病折磨了他一辈子。钱钟书先生的记忆力之好是少有的,但是他读书也还要做笔记,他一生中所做的读书笔记,装了五大麻袋。(陆文虎)

转自 徐州日报 2009年2月24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