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赵洛:北京城的守望者

2009-02-11 |

赵洛,1925年生,安徽太湖人。北京古籍出版社原总编辑。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进入北京市出版机构,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编辑有《北京古籍丛书》、《北京历史地图集》等。著作有《宝地》、《北京的故事》、《京城偶记》、《宝地宣南》、《诗人赵文楷》等。

   冬日晴窗,茶香怡人。在呼家楼北街一间小而雅致的书房内,著名的北京史研究专家赵洛先生谈笑风生:“首都北京,其历史地理有着深邃广阔的内容,值得求索,何不可命之曰‘京学’?”

   自从1956年调入北京出版社后,赵洛就和北京史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年来,赵洛走遍了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角落,也几乎翻遍了有关北京城的历代典籍,已编著相关研究资料数十种。赵洛说,改革开放之后,北京古籍整理研究工作走上了复兴、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在赵洛送给记者的签名本《赵洛讲北京》的扉页上,落款时间为“奥运之年”。赵洛介绍,这本书的出版,和北京奥运会是有很大关系的。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成功,“京学”升温成为显学。2003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侯仁之讲北京》,在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反响。2005年,北京出版社又汇集老舍、金受申、张中行、侯仁之、朱家溍、刘叶秋、邓云乡、赵洛、叶祖孚九位老先生的文章,隆重推出《“北京通”丛书》。九老讲北京,精华荟萃。九老之中,目前健在的只有侯仁之、赵洛两位先生了。作为丛书之一,这本图文并茂的《赵洛讲北京》,是赵洛近30年来研究北京史部分文章的结集,其中多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燕都》等报刊上发表过。另外,赵洛还著有《京城偶记》、《京城六记》、《宝地宣南》等研究著作。

   除这些考证北京史的文章外,赵洛最中意的是编过“三本大书”——《日下旧闻考》、《光绪顺天府志》、《北京历史地图集》。这三本书在网上流行的《研究北京史地必备的十大综合书籍》帖子中都榜上有名,其中《北京历史地图集》市场价格已炒到两三千元一册,另外两种也各要三四百元不等。

   提到经手编辑出版的北京史地资料,赵洛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说,我做北京史的研究,一开始主要是组织的安排。1956年,北京出版社成立北京组,开始选编出版地方文献。1958年,邓拓调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分管思想文化战线工作,要求北京出版社整理、标点北京古籍。赵洛参加整理的第一本古籍,便是和左笑鸿、周应鹏标点的《宛署杂记》。后来,赵洛又陆续编辑《昌平山水记》、《明宫史》、《帝京景物略》、《清代北京竹枝词》等古籍。“文革”期间,赵洛被下放到北京郊区劳动,相关编辑工作被迫中断。

   赵洛回忆,《日下旧闻考》是在1982年春出版的。当时正召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他还给谭其骧、史念海等专家送过书。在赵洛书桌旁,记者看到该书一套八册,蓝色封皮,非常精美。随手翻开一本,只见里面写着密密麻麻的批注,有些纸张都快翻破了。这套书的出版准备工作在“文革”前就开展了,当时由瞿兑之、左笑鸿标点,但能够面世却是借助了改革开放的春风。1978年,赵洛又请于杰再校一遍。如今,那套极其珍贵的八大函稿本三色俱陈,因为瞿兑之用红墨水、左笑鸿用蓝墨水、于杰用黄墨水。1981年,赵洛又请左笑鸿、张友鸾标点《光绪顺天府志》,但张友鸾正忙着校改自己的《金陵粉墨图》,于是就由左笑鸿一人承担。该书在1988年出版,当时赵洛已离休。

   研究北京史,自然绕不开“京学”的领军人物侯仁之教授。在进入北京出版社之初,赵洛就去燕园拜访侯仁之。198210月,侯仁之写信给赵洛:“近年来您为整理重印有关北京古籍所作的努力,是深为钦佩的。”谈起侯仁之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赵洛告诉记者,1958年兴建人民大会堂时发现了古河道,时任北京副市长的万里找到侯仁之问是怎么回事,侯仁之认为是永定河泛滥的结果。后来,周恩来提议最好要有北京历代地图。赵洛说:“该书1979年正式编纂,1988年出版,书名是万里题的,我担任责任编辑。”在赵洛珍藏的自用本上,也写满了批注。在“元大都城”一页上,记者就看到赵洛将中轴线上的“中心阁”更正为“中心台”。

谈到这里,我问起赵洛第一次来北京的情形。赵洛说,1946年我来北平念书,坐火车到前门站,沿着高大的城墙往宣武门走,抬头看到雄伟的城门楼,很吃惊北平的壮丽。当时赵洛是到清华大学念书。赵洛著有《诗人赵文楷》一书,详细记录着家族的历史沧桑,他的祖上是状元出身。时光匆匆,今日的赵洛,除埋头于北京史的研究外,还喜欢研读诗词、写写字。

赵洛对宣南文化情有独钟,著有论文集《宣南——文人荟萃之地》、《宝地宣南》。图为赵洛在朱彝尊故居前。

在赵洛温馨的书房内,两个小时的访谈很快就过去了。虽然已是83岁高龄,赵洛仍然坚持要送记者下楼。北京城的冬日,空气清冷,记者从公寓楼出来,拐入呼家楼这条安静的小街,阳光洒在树枝间,疏离的有点晃眼。记得当初电话联系采访时,赵洛还执意要来公交车站接我。想到这里,心中不禁涌起一阵莫名的感动。(古塘)

转自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8 年12 月4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