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祥云”火炬燃烧系统总设计师 刘兴洲

2009-02-03 |

刘兴洲,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56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1965年在苏联空军航空工程学院获副博士学位;1957年迄今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三十一所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总工程师,科技委主任,型号副总设计师,型号副总研究师。现任三十一所科技委高级顾问,三院科技委顾问,总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

“‘她’在开幕式上的展现堪称完美。”航天院士刘兴洲指的这个“她”,并非美少女,而是人们早已熟知的奥运“祥云”火炬。开幕式上,当最后一棒火炬手李宁手擎“祥云”,点燃圣火的一瞬间,老人的眼角湿润了。

成功登顶珠峰的“祥云”,是老人的心肝宝贝。作为火炬燃烧系统的总设计师,古稀之年的刘兴洲,之前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参与火炬研制、亲身服务奥运。

200510月,航天三院代表航天科工集团接下了火炬燃烧系统研发项目。刘兴洲成为火炬燃烧项目的总设计师,领衔火炬研发,从此与奥运结缘。在这位研究发动机的老院士眼里,火炬的燃烧系统自然有着浓厚的发动机烙印:一定要把火炬的“心脏”做得像航天发动机一样稳定可靠。

与奥运火炬结缘,令刘兴洲激动,更让他没想到的是,“祥云”会在世界之巅点燃全人类的奥运梦想。历经112个配方,研制特殊固体燃料,刘兴洲的研发团队解决了珠峰峰顶0.3个大气压、零下40摄氏度30/秒大风环境下稳定燃烧的问题。

86,北京宣武区牛街北口,奥运火炬传递现场。当第400棒火炬手刘兴洲高举“祥云”挥手致意时,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虽然在试验室里我们无数次点燃火炬,但火炬接力传递的是奥林匹克圣火,这圣火是取自希腊奥林匹斯山的火种,跨越了世界各地的山山水水。在传递的这一刻,圣火是唯一的,饱含着国人的期盼与梦想。”刘兴洲感慨。

“看着手中的奥运火炬,这里面凝聚着火炬研发团队艰辛的成果,我为我们的团队感到自豪,那一刻虽然是我一个人在奔跑,但我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在支持着。”刘兴洲说。

对于正如火如荼进行的奥运赛事,刘兴洲守着屏幕,深深祝福:“我们的燃烧系统让奥运圣火走遍了世界五大洲和祖国的山山水水,也希望圣火精神能激励各国健儿奋勇拼搏,赛出高水平!”

(原载《人民日报》 ,作者 刘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