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与奥运同行——访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体育建筑工作室主任王兵(1982级建筑)

2009-01-15 |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天天临近,王兵好像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兴奋,说起从申办本届奥运会时担任申办报告场馆方案部分负责人,到出任国家体育馆总设计师,他只是说:“这是正常的发展,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我很喜欢建筑师这个职业。”

毕业21年干了三件事

1987年,王兵从清华建筑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工作,算来已经21年了。回顾20多年的经历,王兵概括为“做了三件事”。

一是参与80年代末的亚运会工程设计和第一次奥运申办。那时他还是刚出校门的学生,但非常幸运地能够跟院总建筑师马国馨学长(65建筑,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一起工作,有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王兵与体育建筑设计结缘,与奥运结缘。

第二件事是参加了北京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设计工作。从19931999年前后六年,在马国馨学长的领导下,作为主要设计人参与了工程设计的全过程。

第三件事,也是分量最重的,就是参与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一系列工作。说起这些,王兵依然平静如初。

申奥成功也有我一份贡献

王兵说,他1999年底完成了2号航站楼的工作,回院后就投入到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工作中。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的任务是配合奥申委工程部,完成北京申办报告中场馆设计方案部分。这一部分是其中的重中之重,500多页的申办报告,场馆方案就占去300多页。另外,针对每个竞赛单项,还要提供详实的支撑报告,以应对各方面的问询。哪一个项目不满足要求,都将影响我们的选票。王兵说,申办过程中其他因素我们无法左右,但决不能让场馆方案这些纯技术问题影响大局。

王兵回忆,从1999年底到2001年上半年,那一年半的时间实在是太难忘了,时间紧、任务重,他们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责任重大!在奥申委工程部的领导下,他们对北京的体育场馆资源进行了仔细摸底,以期尽可能多地利用旧馆。然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步伐太快,经过不断地申办竞争,以及越来越多的观众参与,无形中把对场馆的要求提高到了相当高的标准。虽然场馆方案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设方案,但毕竟是申办承诺,因此一切都必须按照实际去操作。按照国际奥委会以及每个单项联合会对场馆的要求进行设计,在方案中要说明每个场馆的规模、功能、位置,以及交通、环境等等。

场馆方案最后获得了国际奥委会的高度评价。2001713,北京申办奥运成功,王兵说自己太幸运了,因为这其中有自己的一份贡献呀!这时,冷静的他也难掩幸福的快乐。

成功的喜悦过去之后,王兵他们立即又投入到17个场馆设计大纲的编写工作。王兵介绍,这也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动员了全院的力量。当时可以参考的只有悉尼奥运会,可他们留给我们的只是薄薄的几页纸。经过艰苦的奋战,最后的成果是每个场馆都有一本内容详尽、充实、可指导场馆设计的纲要性文件。这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把场馆设计要求系统化、集成化、文献化。

打造“绿色”奥运场馆

2001年后,王兵参与了市政府组织的奥运场馆设计方案招标工作,先后主持了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征集活动和国家体育场设计方案的招标工作。同时,在被称为“建筑设计奥林匹克竞赛”的全球北京奥运场馆设计竞赛中,王兵领导的设计团队也拿出了自己的“绝活”。在这两次招标活动中都取得了“优胜奖”,尤其是国家体育场设计方案,构思新颖独特,巧妙地利用“飞艇”概念,通过“浮空屋面”的升降实现屋面的开启与关闭,既解决了可开启屋面的功能需要,又将观光旅游与“浮空屋面”相结合,开辟了一个可开启屋面以及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的新思路。但在最后的投票中,名列第二。

2003年底,王兵开始主持毗邻“鸟巢”和“水立方”的国家体育馆的设计任务。国家体育馆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奥运期间将主要进行体操、手球和轮椅篮球等比赛。总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拥有约1.8万个标准座席,是目前国内设施最为先进、坐席最多的室内多功能运动馆。

王兵说,如果“鸟巢”和“水立方”是“红花”,那么国家体育馆就应该是“绿叶”,这是他对场馆的定位。在最终的奥林匹克中心区里我们看到,从“水立方”的正方体外形自然过渡到国家会议中心屋顶的弧线,处于中间的国家体育馆是曲线型的,这样就形成了和谐的一组建筑群体。

由于设计周期短,王兵的设计团队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都很大,但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阶段性的设计任务,保证了场馆的开工需要。

谈起绿色奥运,王兵有他自己的理解。在国家体育馆设计中,他们采用了太阳能光伏电池发电系统、水源热泵技术、钢渣回填抗浮技术等“绿色”概念。但强调可持续发展,其中重要的环节是节省建设投资。国家体育馆设计,没有把重点更多的放在吸引眼球方面,也就不需要很多附加的装饰或采用很新颖材料,这样就可以节约建设成本,减少运营维护费用。另外,相对简单的结构形式,使施工速度加快,从而成为奥林匹克中心区后来居上的开工最晚但竣工最早的场馆。由于在设计的时候就为赛后运营着想,因此,国家体育馆的赛后运营维护费用也将是较低的。所以有人说,国家体育馆是奥林匹克中心区里最“绿色”的场馆。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这个平台上,王兵他们一直紧张地忙碌着。多年来的艰苦工作,使他也获得了很多耀眼的荣誉:2006年“首都劳动奖章”,2005年“奥运工程建设劳动竞赛优胜集体”;他主持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眼下,他们正忙于院里承担的场馆以及部分公共区域的运行设计,这也是保证赛事顺利举行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采访结束,我们与王兵一样都相信,北京奥运会肯定会成为奥运会历史上高水平、有特色的一届奥运会!

(解红岩)

相关新闻

  • 162021.06
  • 182005.05

    贺美英同志等赴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看望校友

    贺美英同志等赴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看望校友 贺美英同志等赴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看望校友 ...

  • 062018.11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院60周年暨2018清华设计学术周开幕

    2018年10月25日下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院60周年暨2018清华设计学术周在清华大学大礼堂开幕。清华大学在1958年成立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其建筑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实践平台,并服务于刚刚建立的共和国的发展建设。值此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建院60周年之际,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举办了主题为“甲子沧桑水木清华建筑不朽 同仁砥砺走向世界再塑芳华”的清华设计实践60周年活动。开幕式现场开...

  • 102021.05

    建筑学院1986级校友返校庆祝毕业30周年,积极捐赠助力母校发展

    4月24日下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举办了毕业30周年秩年校友返校系列活动,欢迎1986级建院校友返校参加校庆。系列活动以在学院资料室召开的师生座谈会拉开帷幕。工程院院士、建筑学院前院长庄惟敏、建筑学院院长张利、建筑学院原党委书记左川、规划系原系主任郑光中、建筑系原系主任栗德祥等10余位离退休和在职老师与50余位校友欢聚一堂,共叙师生情谊,共图未来发展。

  • 122021.03

    杨廷宝:他的名字叫建筑师

    杨廷宝(1901—1982),字仁辉,原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著名建筑学家,多次参加、主持国际交往活动,在推动建筑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建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杨廷宝来自河南南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受到绘画艺术的熏陶。1915年,入北京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1年,赴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1...

  • 142008.07

    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人性化理念设计三大奥运场馆

    射击馆、飞碟靶场、柔道跆拳道比赛馆学生记者 叶薇倩 任鹤义 王如昀  随着奥运会的临近,一批新建奥运场馆进入了公众视野。

  • 212016.03

    扎实工作 行胜于言 ——清华大学[1982级] 张健华 访谈纪实

    1982年,张健华考上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工程系(经管学院前身),成为经济管理工程系招收的第三届本科生。

  • 262008.04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庆祝50华诞

    【新闻中心讯 记者 卢小兵摄影 卢小兵】4月26日上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院50周年庆典暨设计作品展在设计中心楼举行。

  • 012016.03

    1987级建筑系建73班吕英

    1987级建筑系建73班吕英

  • 082022.04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南建筑设计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霆——“像造飞机一样造房子”

    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离不开一张张设计图纸。设计出众多地标建筑的中南建筑设计院,眼下正在打破千年来的“惯例”,让设计、建造告别传统的二维图纸,实现“无图建造”。3月31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李霆做客湖北日报5G演播室,带来了这一跨界融合的创新尝试,描绘出建筑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发展,助力湖北建筑业提档升级、脱胎换骨,打造高质量现代产业集群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