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静静的探求

2008-11-22 |

——访中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何奕工(1982

翻开何奕工博士的简历,我们不仅为他刻苦的求学之路和众多的科研成就所折服。

何奕工在实验中

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清华大学。19821984年连续获得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理学学士和理学硕士学位;1989年又获得中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学博士学位,1993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完成了博士后研究。

截至目前,他已在国内外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篇,其中20篇发表在国外著名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集上。他已申请研究发明专利25项:其中19项中国专利,4项美国专利,2项欧洲专利,已授权19项。他还参与了美国化学会出版的专著《Selectivity in Catalysis》,(ACS Symposium Series 517, Edited by M.E. Davis and S.L.Suib,1993)、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的著作《绿色石化技术的科学与工程基础》的撰写。

何奕工在中国石油化工研究院工作已经十多年了,曾获中国石化总公司劳动模范称号,但认识他的人并不多,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讲,博士是一个勤于思考、不善言谈、很有个性的人。勤谨循进是何奕工的个性,正是他这种突出的个性,使得何奕工在面对催化化学研究领域中全世界科学家们都踌躇不前的固体酸烷基化催化剂和反应工艺难以工业化这一世界性难题时,以他不受羁绊、勇于创新的思维方式,发明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超临界异丁烷与丁烯的烷基化反应方法。

何奕工放弃了在美国大学的学习和工作回到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始了艰难而充满创新的研究历程。他刚到实验室时,什么都没有,就一张办公桌。他的同事谢文华讲:“在1995老师回到研究院时,这个实验室基本上是属于一穷二白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畏难,而是白手起家。我们实验室的两套催化动力学反应试验装置是他自己设计、调试的。这两套试验装置目前运行状况良好,是催化动力学试验中一流的。”

当人们问他在今天充满利益诱惑的社会中,放弃了在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回国工作,并在感情上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是否后悔时,何奕工说:“这是我个人的选择,因为我们的国家不管怎么说,跟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一大批人尽心尽力,全力投入研究工作,我们才会赶上人家。”

静思可以出韬晦之计,静思可以出问鼎之谋。在静静的思考中,他一步一步修正了实验方法,在静静的思考中,他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同事们都觉得,他是一个工作狂,是一个对工作极为认真和投入的人。

韬晦源于勤奋,问鼎始于创新。在探求科学的过程中,聪明可以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动手实验才能找到成功的路径。何奕工常说:“不管你有多聪明,从事化学研究工作必须要做实验。你可以用脑子去想,但是你必须动手将研究的结果做出来。”“做基础研究的实验工作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即使掉馅饼也不一定掉到你的头上。当所有的研究问题摆在你面前时,你惟一的选择就是动手去做,去想办法解决你所面临的问题。”

专业上的烷基化反应,是在催化剂的存在下,将四个碳的烷烃分子与四个碳的烯烃分子接起来,变成八个碳的异构烷烃分子。说得简单易懂一些就是一种生产高品质清洁汽油的方法。这种汽油过去是用液体强酸作为催化剂来得到的,因为液体强酸有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固体酸催化剂没有污染。用固体酸来代替液体酸是一种绿色化学的、生成清洁汽油的方法。但是,液体酸的反应性能不是任何固体酸所能替代的。何奕工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他发现美国的研究人员在长达几十年的此项研究中,几乎尝试了所有化学物质中的固体酸,但是,没有得到任何好的结果。

作为一名催化化学和化学反应工程领域的专家,何奕工非常清楚这项研究工作的难度,如果成功将会给我国炼油工业带来质的飞跃。国外的研究机构已经进行了近30年的探索,仍然不能解决催化剂快速失活的关键难题,何奕工的研究工作也在初步阶段就受到了挫折。

何奕工在寻找新的研究思路,研究工作仍然继续进行,对于何奕工这样一位具有丰富化学研究背景的专家来说,找到常人不易发现的突破点,是他长期研究积累的结果。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对他产生了疑义:“你这样往前走,不就走到一条死的胡同里面去了吗?从道理上讲如果不行,你还继续往前走,那就确确实实比较固执了。”

何奕工承认自己当时也有这种想法。可是后来想到,任何一种化学物质都有汽、液、固三态,而有一种状态是大家所不熟悉的,这种状态在化学里面叫做超临界状态。何奕工把自己这一新研究想法付诸实践中,让催化反应在超临界的状态下进行,反应结果发生了突破性的转变,固体酸活性组份的反应性能在进入超临界状态后完全改变了。何奕工完成了实验室阶段的工作,高品质汽油从他的实验室装置中流了出来,他取得了成功。

在静静的探求中,常人眼中的难题有了新的突破,神话变成了现实。在疑义和否定中,对事业的执着成了他永恒的动力。何奕工说:“做科学研究要有成就,最重要的是要有对研究的兴趣,有了兴趣你就不会在乎做这个工作有多少钱。即便是在国外,情况也是一样。我以前的一个在美国的导师,年薪八万元,他是一所大学的系主任。这个薪水一个博士毕业二三年在大公司就可以拿到。如果是为了钱,他早就不在学校里待了。没有兴趣,你很难坚持那么多年,那么长时间。”

要说做研究对生活的影响,何奕工讲:“由于太忙,自己的孩子比同龄人的孩子小很多,同孩子和家人待在一起的时间也很少,对家庭和孩子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谈到这些,我们看到他浓浓的父子之情和些许的内疚,看到了他对儿子寄予的希望和对儿子的责任。

何奕工非常欣赏一位哲人说过的话:“我的哲学都是从皮肉里熬出来的。”意思就是说,我相信我自己的人生经历,我看到的,我自己亲自做的。皮肉里熬出来的境界也许是很难想象的,而一项科学研究的成功,则必须经受无数次失败的历练,那么,这个熬也就在所难免。相信在这静静的探求中,何奕工定能和同事们一道将这一发明熬出国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