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静静绽放的激情--记我校校友孙静惟

2004-06-07 |
静静绽放的激情--记我校校友孙静惟

静静绽放的激情--记我校校友孙静惟
作 者: 发布日期:2004-06-07

研通社记者 何美

孙静惟,200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200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先后任《大公报》驻北京政治外事记者和驻香港记者。同时任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兼职讲师、助理研究员。2002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她的专著《初为记者》,受到了广泛好评。孙静惟以《萨达姆被捕前后的阿拉伯世界》系列报道,获得2003年香港最佳新闻奖,夺得该年度最佳新人奖冠军。

“清华给了我激情!”

北京的五月,有些轻风,有些微雨,还有些灿烂阳光。这个周末,香港《大公报》记者孙静惟来到了母校。

其实她经常回学校,听课啊,听讲座啊,就像很多已经毕业离校的清华人那样。

孙静惟一身休闲服装,深蓝色的外套随意地系在腰间,一个富有少数民族风情的彩色线织小包,那份洒脱、优雅有如初夏的风轻轻吹来。

在夜色中,大礼堂前的草坪非常安静,一如缓缓舒展开的暮色。

你愿意放弃高薪职业去做一个一线记者吗?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和中文系双学位、现任香港《大公报》驻北京记者的孙静惟说:“选择记者职业,只为拥抱激情。”

在《初为记者》一书的自序中,孙静惟写道:“当我完成计算机系的学业,并对其总结时写道:‘在清华的五年中,我学会了忍耐。’然而,当我完成第二学位,结束了总共六年的大学生活时,我在总结中写道:‘清华给了我激情!’”在清华的最后一年里,不期而遇的“新闻”竟然使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转变,这也是我自己始料未及的。”

“我其实挺安于现状的。成天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挺好的啊,还有空调。但人是多面性的,只是你没有发觉。我一开始从没想过做记者,但是老师通过案例分析、活灵活现地交流,带我们出去采访,激发了我的一种激情吧。” 孙静惟始终很感激带领她迈入记者行业的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希光老师,他曾带领新闻专业的学生携帐篷、睡袋、手提电脑、卫星定位仪和卫星电话去过塔克拉马干沙漠,下过煤矿,穿过太行山区,也走过长征路,还利用国庆假期带着“大篷车新闻课堂”走进古老的蒙古草原,进驻黄沙漫漫的科尔沁右翼中旗这一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旗。

“谢谢老师带我上路了,我发现新闻记者挺有意思的。”

“我当初选择记者这一职业时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工资会低,我心里很清楚。我不是为钱,而是为了学东西。很多人就业时,特别是男生,会把工资看得很重,没有八九千元钱的工资不去。但作为记者,机会比工资要珍贵得多。”从最热门的计算机专业转到新闻传播这个相对古老的行业的,孙静惟的人生体验不无启发。

“我们计算机系的同学聚会,有去IBM的,工资都很高,还有留学即将归国的,都挺羡慕我的。也许有奉承,但是真实的,我自己也挺开心的。他们往往是编程呀加班呀,我却到处跑,四处采访,上至国际国内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他们有他们的收获,我也挺长见识的,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

“没准老了,跑不动了,就轮到我羡慕他们在空调房里安享晚年了。”孙静惟微笑着说。“只是我喜欢自由,没有很大的挣钱欲望,也不是完全不在乎,够花消就行。还涨工资啊。”

“为了揭示真相。”

记者是一个神奇的职业,就好象是连接两个听筒之间的一段导线,即使有人在说,也有人想听,却必须有一段质地优良、工作敬业的导线来传递信息。那么,怎样成为一名好记者?

评判一个优秀记者的关键是,你的脚站在哪里?

就在去年美伊战争之后,战火未完全平息之际,文文静静的孙静惟深入充满危机的伊拉克前线多个阿拉伯国家,将亲眼所见及亲身感受记录下来,使广大读者也感受到当时的阿拉伯世界人民饱受战火蹂躏的生活。《萨达姆被捕前后的阿拉伯世界》这一系列报道被多家媒体转载,孙静惟因此获得2003年香港最佳新闻奖之最佳新人奖冠军。

记者,是记录的人,因此,记者首先是诚实的人。

记者,是见证的人,因此,记者必须是勇敢的人。

深入灾难前沿,直面金戈铁马,这便是文文静静的孙静惟和她身后许许多多的同行们。

“香港最高新闻奖,一般都是香港记者以及外国记者获奖,比如新加坡、美国的,这次我的获奖让他们都很惊讶。”孙静惟淡淡地微笑着说起评奖花絮。她是北京人,是祖国内地培养的记者。

“为什么获奖了?”她说,“我认为我是去了最前线,去接近真相,这是记者最基本的要求。我去了,并且报道了。当新闻事件发生了,我们要尽快赶到现场,为了揭示真相。要走近事实,揭示真相。当然有可能做不到发现真相,但这是目标,不能放弃。这需要平衡,平衡双方乃至多方的意见。不能带着偏见采访,要给每个人发言的机会。这个过程当中,平衡要胜过个人的好恶评价。比如警察拒绝你的采访,也许他有理,但是有纪律。我如果听信一家之言,就没有做到努力揭示真相。说伊拉克人恨美国人,那还有喜欢美国人的,究竟什么是真相?我希望揭示出来。”

“无限地逼近真相。”新闻记者当如此追求。

“我很信服老师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定要走在前线。学生期间去外面采访锻炼,就体会到新闻不是手写,而是用脚写,得走路。你一定要亲眼看见了。比如真正从城市去农村看了,你才会更加切身地体会到退耕还林、扶贫政策是怎么被理解、怎么被执行的。你看到了,理解就会与之前不一样。既好看,又深刻,就得走出去。”好新闻,首先是记者行动的产物,而且行动的目标是奔赴现场。

正因为此,她去了新疆、西藏、山东、江西、江苏等等很多地方,还有国外。“前后去过三个国家级最贫困的县。”

“初为记者”才短短三年啊,但孙静惟淡淡道来,不以为奇。

这正应了她在《初为记者》中的一句话:“‘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若想成功地报道突发事件,需要平时对知识、经验和采访源的积累。”

图为:孙静惟在香港颁奖会上

“我希望写有影响力的东西。”

“记者首先要有质疑精神、好奇心。”夜色下的湛湛清华很宁静,草坪前面时有学生骑车说说笑笑走过,“比如这块大草坪,按规定是不能踩的,那我就会想为什么不能踩?思维要有点与众不同。就是平常说的‘怎么这么多事’。”说着,孙静惟轻声笑了,一身休闲服装的她说话很柔和,很难想象这就是那风风火火奔赴战场的女记者。“听别人说怎么怎么,我会想:真的是这样?说伊拉克人欢呼美国的接管,真的是这样?”

香港以及国外的记者喜欢问一些敏感问题,孙静惟供职的《大公报》即是香港媒体。“问敏感问题不是刁难对方,而是替读者问,因为读者想知道。记者的心态是,不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事件。提问是记者的权利。不要居高临下,而要平等。要诚心诚意,大家处在平等的位置。”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自信,要站在与被采访者平等的心理地位。”

“采访是需要交流的,要诚恳。不管你采访的是一个路边乞丐,还是国家领导人,只要你是以记者身份出现的,在采访中你和他们完全平等。”

屡屡提及记者拿红包的现象,孙静惟很有些愤慨又有些无奈。“首先要做人,这是基本的东西。要讲职业道德,做人的道德。你拿人红包,是新闻也行,可很多‘新闻’就是欺骗、不道德。”

“最难的事情啊?‘对付’编辑啊。”她脱口而出,果然,《大公报》的编辑是极严格的,“要通过这一关,写稿就要符合编辑的好恶评判观。你要生存,不能理想化。也有不错的文章被毙了,慢慢就习惯了。应该的,必须适应。你可以换种方式去表达,或是去表达其他需要报道的事情。”

这不是回避问题么?我疑惑。

“我觉得自己的理念没有变,始终在考虑怎么采访到读者爱看的新闻,怎么以读者爱看的形式表达出来。”孙静惟坚定地说,“我希望自己的新闻是有效的信息,能使读者从中受益,而且爱看。这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做到的,但是我尽力去做。其实,不是每篇都得心应手。”

“但我希望写有影响力的东西,如果写的新闻网站转载了,或者新加坡、台湾报刊转载了,就会很有成就感。电视媒体也一样,如果观众给了你反馈,你也会很开心的。”

“心态浮躁就不要做记者。”

罗素.贝克说,热爱新闻写作和想当记者的人多半都有一种浪漫的理想或梦想。

“没有其它行业比记者更具有焕发生命的兴奋感,这是没有地图的旅行,在生命的湍流中穿梭前进。”《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在为《初为记者》一书作序时说。

谈到将来,她又沉吟了:“不是没想过,但现在就觉得挺累的,新来的人那么有朝气,我们都有压力。也就是三年时间啊,就感觉热情减退,脚步变慢了,有危机感。《大公报》是日报,要求记者反应要快,压力很大。自己还想超越自己,要求更高,比如写深度报道啦。外来的压力,工作的压力,自己无形的压力,所以要求心理调节能力要好。”

“可能大家职业压力都很大,需要心理调节能力。不可能是理想主义的,要有心理准备。应该有准备并且适应,而且在适应中发挥你的作用。”孙静惟说,“刚入行的记者要有勇气在边缘跳舞,再迈一步,圈变大了。再经过系统训练,坚持理想,步入主流,大家一起努力,这个圈就更大了。不要把自己排除在圈外。很多人老是说‘归结为制度’,对制度失去信心。但是咱们要保留能量,一起去改变现状。”

“心态浮躁就不要做记者,不是说草根记者嘛。”

“将来?还是慢慢转型吧。这需要经验的积累,见识的增强。从跑日常报道,进入调查型报道。年龄大些,做深度报道有优势。”渐趋成熟的孙静惟也面临转型、前进的问题!

《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在《初为记者》的序言中说:前进的动力就是激情。这是一种浪漫的?追寻真相的状态。

“只有留住激情才有资格继续从事记者这个行当。”孙静惟如此结束《初为记者》。书写完了,而记者的生涯仍在展开,仍在绽放。

后 记:

“昨天父亲过生日,我本来有新闻稿要写,但是我说一定要回家,哪怕就在家呆着,陪着父母,稿子可以今天熬夜写。亲情是最重要的。奖颁完了就过了,但父母永远是你的父母。”与三年前相比,孙静惟更加成熟干连而又未失女性温柔,在如水的夜色中绽放,摇曳而隽永。

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中,“作为记者,我……”是孙静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激情,并不都是风风火火,她也在悄无声息中静静绽放。那些花瓣,在蓝色的夜空纷纷扬扬地飘飞……


附 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