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世间白璧活关节——访卢世璧院士

2008-07-30 |

——访著名骨科专家卢世璧院士

来源:《科学中国人》2008年第四期 作者:王 景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也终生实践着这个举世闻名的誓言,“我志愿以纯洁与神圣的精神终生行医,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也无论需要诊治的病人是谁,对他们我将一视同仁,为他们谋幸福是我唯一的目的。”

“仁心仁术,医之灵魂”是骨科名医卢世璧院士一生最朴素的信仰。他那丰富的人生经历、丰硕的学术成就、崇高的追求,质朴、清新、感人,从这位骨医学专家身上,我们读懂了大医精诚的时代内涵。

学医,源自他从小耳濡目染父亲治病救人的情景;8年协和精神的培养更坚定了他从医的步伐……

卢世璧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父亲卢永春是我国治疗肺结核病的先驱。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穷苦人能够看得起病,他在北京郊区开了一家卢永春平民医院,义务救治过许多贫困病人。很多年后,卢世璧回忆道:“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就是很多年的三十晚上父亲都不在家,常常一个电话接受出诊,或者在病房里头不回来,当时是这样,当时很希望他回来,但是常常不在。另外一个就是解放前对一些贫苦穷人的治疗,那时候完全是要靠医生自己的免费,或者是帮助。”他的几个兄嫂也都是学医的。卢世璧从小受父亲、兄长的影响,医家的熏陶,他把敬业爱人、和谐谦恭、淡泊宁静作为人生格言,并操守一生。这也成就了他的医德人品。

为了学医,1948年卢世璧考进了清华大学的医学预科班。在这个以工科为重点的著名学府中,医予科没有专门的课程设置,卢世璧与同学们跟着化学系一起学化学、与生物系一块学生物,三年的清华大学医学预科学习,他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深厚的基础知识储备,缜密的思维方式培养,严格的专业训练,以及对工程科学的了解,都成为他后来研究的基础。

三年后,卢世璧来到了协和医学院,开始正规的医科学习与实践。经长期积淀而形成的“高标准、严要求”的协和精神是一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体现在信仰追求、科学理性、制度建设、人才培育、医学理念等各个方面。

1951年卢世璧进入协和医学院起,半个多世纪以来,协和精神培养和孕育了他,伴随着他一生,卢世璧又以自己杰出的才华和品格发扬光大了协和精神,协和精神是卢世璧一生的风骨血脉,而卢世璧本人则是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着协和精神。

从医半个世纪以来,他一直都是这样做的。他扎根在临床一线,用精湛的医术,为千百名患者解除病痛;他结合临床需求,埋首于科研,一代代人工关节产品应运而生。

卢世璧尤其强调临床实践和科研的结合。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必须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再进行研究。临床和科研相结合,才可能有创新,才有科学性。70年代初,他看到临床上对人工关节的迫切需要,在骨科主任陈景云教授领导下,率先开展了钛合金人工关节的研究。

人工关节置换术被誉为“二十世纪骨科三大进展”之一,已经成为治疗严重关节病、关节损伤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的人工关节手术水平基本与世界同步,但上世纪70年代之前,国内骨科水平整体落后国外40年,对关节病还主要采取吃药、理疗等保守治疗。

那时候国外在人工关节领域已经有多年的研究和临床积累,但对我们实行技术封锁。连能看到的国外学术期刊都很少,更别说模型样品了。所以只能参考有限的一点文献,甚至靠琢磨国外杂志上的广告获取资讯。

一切从零开始,卢世璧把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这项工作中。他骑着自行车,奔波于医院、研究所和工厂之间。先搞设计,他就与学工的同学一起找灵感,画一个草图行不行,不行再来。没有专门为医的人工关节材料,卢世璧就各个工厂去找;找来了材料,继而摸索加工方法,冶炼、锻造,使用什么方法成形,用什么成分最好,他们一步步摸索,一步步成熟,最后与有色金属研究院合作,花了很大功夫制作成了钛合金材料的人工关节。材料做了出来,并相应进行了大量临床研究。可要安在人身上,跟人骨结合在一起,需要用骨水泥。当时我们国家还没有骨水泥。国外有,但也对我们封锁,最多只能通过香港进口一些样品看看。和天津合成材料研究所一起开发骨水泥又用了四年时间。有了关节,有了骨水泥,国内的人工关节工作就开展起来了。

但钛合金关节在临床应用中仍有一些问题,主要是耐磨性差。于是开始考虑采用性能更好的钴铬钼合金,可铬合金属军事材料,西方国家限制出口。我国的铬主要来自南非,进口由冶金部控制。经过多方努力,时任冶金部部长的唐克特批,课题组总算找到了一批铬,研制出钴铬钼人工关节。

另一方面,临床使用中发现骨水泥也有缺点,用一段时间后会与人体发生反应,产生热量。于是,卢世璧和他的团队又开始研究无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经反复试验,首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钴铬钼合金珍珠面无骨水泥人工髋关节和独特固定方式人工髋臼。实验表明无骨水泥珍珠面的结合强度比骨水泥固定提高2~3倍,能有效防止术后人工关节的松动。

国内人工关节置换术从无到有,在卢世璧院士等人的长期努力下,一代代人工关节产品应运而生。人工关节研制成功后,卢世璧紧接着在全国各地搞起了推广,使国产人工关节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瘫痪或者面临瘫痪的病人重新站了起来。目前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群中骨关节、老年性骨折的患者越来越多,用人工关节置换的医疗方法成为治疗这一类老年病的重要医疗手段。

不仅如此,301医院骨研所还跟踪研究,在人工关节方面的另一大特长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松动、感染或失败后的人工关节翻修术,并已成为全国公认的人工关节翻修中心及治疗各种严重畸形膝关节(包括强直性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或髋臼发育不良等疑难关节疾患治疗中心。

执著创新,是一种挑战,需要不断地积累、摸索,源自他对病人痛苦感同身受的体会

周围神经损伤及再生治疗方面,在卢世璧院士的牵头及指导下,在获得多项国家及军队科技成果奖的基础上,骨研所还在国际上首先开展了经化学处理的异体神经移植技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并已获得突破性进展。

结合近代肿瘤学发展趋势,卢世璧率骨研所开展肢体及骨盆肿瘤根治性切除后特制假体功能重建术,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总结出一整套骨肿瘤综合治疗手段,根据肿瘤的恶性程度及肿瘤分期分别采用新辅助化疗、放疗、生物治疗等先进技术,使恶性骨肿瘤的术后生存率得到大大提高;在脊柱肿瘤治疗方面,301医院成为国际上最早开展脊柱原发肿瘤及转移瘤椎体整体大块切除及脊柱功能重建手术的医院之一,使本已瘫痪的肿瘤患者重新站起来恢复战胜病魔的信心!总医院骨科已于20053月专门成立骨肿瘤专科病区。

创新是长期以来卢世璧院士课题组扎实推进,做出诸多开创性工作的关键所在。

对于创新,卢世璧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创新在于积累,积累并不仅仅是个人经验的积累,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发展当代前沿的过程中才能创新。也就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这实际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能以功利为目的,不能急于求成,要甘坐冷板凳。

人工关节项目从起步到成熟,前后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其中单骨水泥的研制一项就做了四年。骨研所在卢院士领导下,始终坚持“立足临床,结合临床重点攻关”、“理、工、医相结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系列”。

在这座神圣的医学殿堂里聚集了国内许多杏林高手,他们在骨引导再生、组织工程、人工骨、组织库(包括骨库)、周围神经损伤和再生、骨坏死、显微外科修复、骨肿瘤疫苗、人工关节及脊柱内固定创新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居国内领先,并达国际先进水平。每个人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整体作战使总医院骨科综合实力快速增长。由于骨科近年来的蓬勃发展,已成为301医院的第一大科室,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于200610月底正式挂牌成立了院中院——301医院骨科医院。

“病人以性命相托,责任千钧”,“仁心仁术”是对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要求和必备的素养。

医生与患者的关系,不是“你交钱我看病”这么简单的关系,医生是一个社会角色,“选择了当医生就是选择了责任”。只有履行好治病救人的社会角色,才真正履行了医生的职业道德。1951年卢世璧入学协和时,正赶上新中国重视人生观教育阶段,对一个医学院学生来说,尤重医德医风的培养塑造。医品的塑造培养给卢世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他终生受益的精神财富,他用良好的医德医风和实际行动,执着地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医乃仁术。仁即指仁慈、仁爱、仁义;术指技术、科学。两个字把医者的内涵全包括了。‘仁’字,是‘人’字旁一个‘二’,即两个人。医生要把病人当亲人,病人要把医生当亲人。病人从医生那里得到救治,医生从病人那里得到经验。病人是医生的老师。医生只有竭尽全力才能体现仁术。自己只是一个人,光为自己就不是仁术……”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医疗事业的卢世璧认为,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重要的是要以德行医。

“医风医德也不仅仅是医生收了红包这么简单,对病人、病情不负责任是更严重的医风医德问题,尤其在骨科,很多症状不是拍一个片子就能诊断出来的,很多时候还需要望、闻、问、切等基础的医学手段进行诊断。”

“一个手术成功了也并不等于病人治好了,因为手术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而没有这些事情,比如说术后的观察,术后的病发症的预防,术后的康复,这些都是一系列的,这些东西不完成,那么以前的手术做得再好,这些都会把你原来做得成功的手术来效果就给降低了,所以术后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直到观察病人确实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了,这时候才能放心。”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大医有魂,生生不息。这些深深刻入了卢世璧的脑海里。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惊人的英雄壮举,但正是他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做了一辈子的好医生,展现出了一个普通而又伟大的军医形象。50年的医学生涯中,卢世璧做过很多次高风险的手术,但他从不放过一线挽救病人的希望。他说,能够解除一个病人的痛苦,挽救一个病人的生命,是对他最高的奖赏。每次手术后,他都不急着换下手术服。病人醒来时,他总是认真查看术后情况,询问病人感觉,交代注意事项。多年来,卢世璧一直坚持每次查房都是稳稳地站在病床前,和颜悦色,低声细语,耐心地解答病人每一个问题,认真地记下病人每一个细小变化;卢世璧始终坚守着“病人以性命相托,责任千钧”的行医理念。

采访将结束时,卢院士饶有兴致地带我们参观了镶嵌在墙上的人工关节模型。墙上的年表记录着我国人工关节领域的一次次突破:1972年开始研制人工关节;1973年研究钛制人工关节、硅胶人工关节;1978年研制出骨粘固剂;1982年临床应用钴铬钼人工全髋关节;1984年研制无骨水泥型珍珠面人工关节……。卢世璧的工作清晰地记录着我国骨科事业一步步成长的轨迹,并且多年来一直用各种形式表达着对医学的热爱。作为我国骨科事业的领航者,他们不断推动国内人工关节领域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逐步缩小着与国外的差距。

待人,他宽厚、祥和、尊重、和霭、真诚,严于律已。苦难中,他豁达、开朗,满怀着希望面对着阳光,更加坚强。事业上,他务求完美。面对77岁的高龄,卢世璧院士更珍惜时光,献身骨科事业的激情更强烈!耕耘者总有阳光、雨露、土壤亲密的伴随。他走的是一条永无止境、不断淬取精华的大道。他的人格魅力,也必然鼓舞着年轻的一代沿着这条幸福之路勇往直前!

院士档案

卢世璧 19307月生于北京一医学世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卢世璧1956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学院医疗系(八年制),毕业后任中国协和医学院外科住院医师,1958年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历任骨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等。曾任中华骨科学会人工关节学组组长,全军骨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内固定学组副组长,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现任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会士,华裔骨科学会理事,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理事长,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医疗技术应用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骨组织库分会主任委员,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顾问,人民军医出版社终身首席顾问,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顾问,南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40余年来,卢世璧院士致力于骨科专业,在国内首先开展人工关节的研制,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进行了系统的周围神经损伤研究,首先开展了火器性神经损伤自体神经束间移植术及周围神经再生趋化性研究。首创形状记忆合棒治疗脊柱侧弯,取得良好效果。在国内最先建立冷冻干燥骨库等。在微波治疗骨肿瘤及骨引导再生、骨、软骨组织工程的研究均属创新项目。同时承担了全军“八五”、“九五”、“十五”攻关课题,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以及国家“863课题等多项课题,在骨、软骨、神经组织工程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他所领导的骨科1995年经总后勤部批准成立解放军全军骨科研究所,被批准为全军重点建设学科。卢世璧院士先后获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学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2项,1995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1996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并荣立二等功一项、三等功四项。他曾多次到国外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并成为国际周围神经损伤研究著名团体Sunderland学会会员,国际形状记忆医用学会顾问,国际外科学会会员,亚州-太平洋地区关节成形术学会永久会员等各项重要任职。

卢世璧教授先后发表论文350余篇,编著了以《手术学全集(矫形外科卷)》、《骨科手术学》、《实用骨科学》等为代表的17部专著,主译专著1部《坎贝尔手术学》,主译丛书1部《骨科标准技术丛书》。培养硕士生14名,博士研究生25 名,博士后4名,军内外高级基金班及进修生300余名,在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盛誉。

相关新闻

  • 292020.03

    我国骨科泰斗卢世璧院士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卢世璧,因病于2020年3月28日在北京去世。

  • 142017.07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军骨科研究所所长卢世璧

    碧血丹心照戎装,侠胆真义铸医魂。 打造最坚韧的骨,温润最仁爱的情。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组成员、全军骨科研究所所长卢世....

  • 012008.08

    卢世璧、刘宁被评为“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

    卢世璧 刘宁经­党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决定:在前段分批表彰的基础上,授予叶志平等59名共产党员“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其中有两位清华校友:卢世璧、刘宁。

  • 192010.01

    中央军委授予卢世璧“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

    卢世壁,1948-195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56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学院。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月15日下午,解放军总医院院内彩旗招展、气氛热烈,中央军委授予卢世璧同志“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命名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为卢世璧同志颁发一级英模奖章,总后勤部政委孙大发宣读中央军委命令,中国工程院党组副书记周济、副政委孙思敬础席大会,总后勤部副部长秦银河主持会议,...

  • 272019.05

    “我与病人是生死之交”——骨科泰斗卢世璧的传奇医路

    5月10日,89岁的卢世璧退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他笑吟吟地来了,戴着助听器,拄着拐杖,声如洪钟:“今天虽然退休了,但我几十年来....

  • 042011.07
  • 032009.02
  • 032008.07
  • 062008.11

    黄克智、卢世璧校友荣获“科教兴国贡献奖”

    来源:人民网 2008年11月6日拥有6万多名会员的中国老教授协会于11月5日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中国老教授协会第四届“科教兴国贡献奖”、“老教授事业贡献奖”颁奖暨《老教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

  • 292021.03

    缅怀!谢毓元院士逝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谢毓元,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3月2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谢毓元,1924年4月19日生于北京。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61年获苏联科学院天然有机化合物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谢毓元,主要从事创新药物研究,在血吸虫病药物,金属中毒解毒药物,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震颤麻痹症药物等领域进行了长期研究并发现了一些效果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