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张维院士自述

2008-03-06 |

张维

1913522日我生在北京,父亲在河南安阳县税务局供职。我两岁时,父亲谢世,靠父亲生前积蓄和后来长兄工作收入维持家济,生活清苦。五岁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11岁考入师大附中,念完高一后考入北洋大学预科,翌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土木系,主修结构工程。1933年毕业,获工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分配在陇海铁路潼关至西安的新路潼西段当实习生,协理施工。19344月调回母校,任结构力学与结构工程助教。1935年美国公布新版铁路桥梁规范,我对其中一些修改条文的理论根据产生了兴趣,对此我查阅了铁木辛柯的新著和一些文献,撰写了探讨论文,不想这篇处女作在后来的中英庚款留学选拔中被评为优秀。

1937年考取中英庚款留英公费生。我怀着科学救国的思想,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土木系Pippard教授指导下当研究生,一年后获DIC(硕士)。19388月转学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院土木系工程力学教研室当研究生。1942年任助教,一边工作,一边作博士论文。因战争,交通阻断,一直留在德国。此间曾协助导师Toelke教授整理过函数论,做过隧道及弹性波探油的研究工作。

194410月完成博士论文答辩,随后到Goettingen自学,待机返回祖国。1945年二战结束,9月移居瑞士,在Escher-Wyss机械厂研究部从事水轮机叶片、裤管静动力学研究。19466月从马赛出发,搭乘法国船,转辗西贡、香港抵上海。踏上祖国大地时,真是历尽艰险,如释重负,我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后,曾受聘于同济大学、北洋大学。一年后受清华大学聘请,到清华任教至今。先后教过应用力学、高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塑性力学、板壳理论等。

1956年我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这是我新的政治生命的开始。由于党、政府、学校的培养和信任,我担任过三校建委会工务处处长、清华大学代总务长、土木工程系、工程力学数学系系主任、副教务长、副校长等职。1983年到1986年创办了深圳大学。担任过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家教委科技委主任、中国教育对外交流协会副会长、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秘书长和副理事长、中国发明协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等校外职务。1956年、1962年、1978年先后三次参加制定国家科技长远规划,并推动了在我国一些高技术学科的建立。在国际上担任过联合国教科文执行局委员、世界科协北京中心主任、世界工程师协会联合会副主席。我还是国际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会员、德国工程师协会高级会员和应用数学与力学学会终身会员、美国航空航天学会会员。1980年当选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987年获联邦德国洪堡基金会洪堡奖章。1988年获德国总统颁发的大十字勋章。

在科研与教学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1.1944年求得圆环壳在轴对称载荷 下的渐近解。这是在Toelke教授提出的旋转壳体的二阶复变量方程基础上求得的适用于粗环壳的渐近解。国际上1950年后才有ClarkНовожиловТумаркин等学者相同的渐近解。

2.圆环壳的一系列解。在前一工作的基础上,我指导研究生、中青年教师进一步求得了任意载荷下圆环壳、弯管的通解、正交异性圆环壳解、圆环壳的非线性解,以及屈曲、后屈曲解等。对于受任意载荷圆环壳,国际上只有美国学者C.R.Steele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中研究过一般解,但他的解只适用于低阶谐波的情况,而我们得到的解不受这些限制。对于圆环壳正交异性、非线性、屈曲、后屈曲解,国内外研究者为数不多。其中如后屈曲解国际上只有数值解,且只解到分叉点,而我们求得了整个后屈曲平衡路径,而且与实验符合得较好。

3.在环壳应用方面,作为弹性元件、膨胀节和在舰艇上的应用等取得了多方面成果。在我指导下,赵鸿宾教授领导的课题组研究了圆环壳三种不同方程形式的相互关系,提出了逼近——渐近解,既适合于细环壳,也适合于粗环壳。

4.在旋转壳自由振动的奇异摄动解中,我指导研究生找到了薄壳相关方程的一族新的解——第三类广义相关函数。用它可以全域一致有效地展开奇异无矩解,解决了国内外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难题。我俩共同获得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5.20世纪50—60年代曾为我国推广和普及薄壳理论知识做过一些工作。如在北京力学会讲授壳体理论入门、薄壳理论概要等,在清华还较早地解决过薄壳屋顶的设计与施工问题。

6.多年来,不管多忙,我坚持带研究生和培养中青年教师。经他们自己努力,有的已成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共10人)、专家、教授,成为科研、教学的骨干,我所在的博士点集体获得1993年国家教委特等奖。

7.近年来,我还对英、法、德、美等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史作了一些研究,希望能在工程教育的历史演变与国民经济、工业化进程的相互关系上找出一些经验,作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借鉴。

多年来,我一直勉励自己努力做到:服从工作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但实践中做得还远远不够,我仍要在余生中继续努力去实践。

(转自:《中国工程院院士自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