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中文系教授格非访谈

2004-11-09 |
中文系教授格非访谈

中文系教授格非访谈
作 者:学通社记者 王喆 王蕾 发布日期:2004-11-09

人面不知 桃花依旧——记中文系教授格非

永不停止的先锋

   “在中国,先锋作家大致是指80年代中后期涌现的一批作家,他们创造了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语言、形式以及文体。”对于“先锋作家”这个形而上的名词,格非努力地给出了他的解释。

   作为先锋作家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格非肯定了他们所做的文体实验的意义。“在这个时代,有人随波逐流,但也有人在保持反抗,也许他们不一定有抗拒潮流的力量,但内心的东西不能让步。”

   记得贾平凹曾说过:“我们在使用长矛之时,希望有大刀的改进,但更希望有火药出现的突破。”在格非看来,反对现有的文学格局的作家一直都存在,先锋是不会终止的。文学形式的革命需要特定的历史条件,时代、社会总在不停变化,文学观、精神观也就一直处于不停变化之中。也许,会有人觉得近几年来先锋已经逐渐衰落。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当世事经历了特别猛烈的变化后,总是需要一段长时间的整合。

   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现代小说可能都处于相对放缓的整合时期,但变革仍在继续。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它的先锋。

   面对述说作品艰涩难懂的读者意见,格非笑着说:“我一直都不希望自己的书成为所谓的畅销书。在这个大众化、大批量生产的商业时代,越是畅销的就越是可疑的。但我已经尽量使读者在阅读中少一点障碍。”

磨刀的大脑,流淌的心水

   十年前写完《欲望的旗帜》后,格非就已开始构思《人面桃花》,但真正动笔是2002年访问法国、韩国时才开始。

   对于格非而言,在哪里创作并不重要,无论是韩国静默着的多雨古都,还是南方的烟村茅舍野渡残桥,又或者是北方的朗日晴空石头森林,他需要的只是自由而充裕的时间。“对于很多没有真正创作过的人,他们会单纯地认为创作苦于灵感的来源,其实连续性的思维才是必需,真正需要的是拥有大量的时间让大脑能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要让小说构思在身体内一直酝酿,让情景在脑中一直回荡。这个过程,就好象磨刀一样,要不停地磨,越磨刀才能越快。”

   从最初的《追忆鸟攸先生》、《褐色鸟群》到现在的《人面桃花》,格非认为他写作风格的细微变化其实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一个人在20岁时写的文章和40岁时写的文章是绝对不同的。“我想在写作上更加简洁些,但还是不够简洁,写作时间还是有些短,有些地方还是应该推敲,所以还是有遗憾。”他嘴角上扬,像在与人说及自己调皮孩子的一些小小缺点。

   对于自己一直器重的清华学生们,格非也有很多话要说。“清华人文社会科学近几年的发展很快,但由于评价惯性,人们仍然热衷于谈论清华的理工科。也许就像新人要超过前辈才能成名一样,清华文科要想获得普遍意义上的承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从朱自清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以及清华园里不断努力营造出的人文氛围来看,清华势必出现更多的优秀作家。”

   但在另一方面,格非也发现了一些学生创作中存在的问题。“现在学生的习作总还是存在着学生腔,比较像作文,而不是自己的心里流出的真实情感。写作是和自己有关、和自己心灵有关的东西,往往技巧越高局限就越大,不如自由流淌。而且我们需要有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以及选择的能力,总要和时尚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以一种云端看世事的态度去审视自己周遭的一切。”


落落不群,独来独往,那是自由

   回顾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四年学习生活,格非毫不谦虚的说自己是一个好学生,他提起自己总是得一等奖奖学金,回忆中是满脸的自豪与珍惜。“人是被他周围的环境和时代塑造成的,你会喜欢文学,也因为你的修养和性情造就了你,然后文学又赋予了你新的反省力。其实大学四年我很少与人交往,总是专注于做自己喜欢的事。除认真读完学中文系规定的100本必读书籍外,另外也选择了很多其他的书来读,很杂很广。不停止地读书、学习,那其实是一件好事。后来大学毕业,留校任教的日子十分空闲,于是就开始写一点东西,想写就写一点,不想写就停下来。可是一直以来,我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成为作家,也从未有过一定要成为什么先锋作家的雄心壮志。”

   是的,小说在格非看来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重要,他也喜欢音乐——是最好最包容的听众;喜欢电影——他提及法国的艺术电影如数家珍,说他还喜欢中国30年代的电影,比如费穆而非田壮壮的《小城之春》以及《小兵张嘎》;喜欢围棋——曾喜欢马晓春九段,一心盼着他赢棋……这些都是他生活中平行的美丽彩虹。如果命运重新回转一次,不知格非是否会成为个作曲家或者第N代导演呢?

   喜欢清闲的格非,不喜与人比较,不大和人交往,总往人少的地方跑,能有个安静的创作环境是件很幸福的事情。他声称自己天性保守,所以在大学里做教书匠,一做近二十年。“我喜欢在清华教书的生活,也许它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它就是属于我的生活,我得学会接受它。”

   从8层楼的高度俯瞰清华园能看到它的全景,8层楼上是格非的世界,他认真地写作认真地教书认真地生活,一花成天堂一木为菩提,万物静观皆自得。

   擅长在小说中隐现智者姿态,制造迷离梦幻气息的格非,家却是实实在在的,小孩的鞋子玩具、一整墙的碟片、摆在沙发旁边的围棋、阳台上的绿色植物、墙壁上的现代画作……在这样一个细琐质朴中见生活的家里,格非认真而爽快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虽然感冒在身,但他目光有神,声音洪亮,大笑起来旁若无人。


人物简介:
  格非,原名刘勇,1964年出生,江苏丹徒县人。 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先后访问过德国、瑞典、日本等国。主讲写作、小说叙事学、伯格曼与欧洲电影等课程。1986年发表处女作《追忆鸟攸先生》。1987年发表成名作《迷舟》,从此以“叙述空缺”而闻名于“先锋作家”之中。迄今著有《格非文集》、《小说叙事面面观》等。近期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最新长篇小说《人面桃花》,《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先生认为该书在故事层面达到几臻完美的程度。

(转自清华新闻网)


附 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