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王铁崖:国际法学界“长青树”

2004-04-17 |
王铁崖:国际法学界“长青树”

王铁崖:国际法学界“长青树”
作 者: 发布日期:2004-04-17

文/刘存孝韩蓉


  1997年5月2日是一个令中国国际法学界感到振奋与鼓舞的日子。这一天,从荷兰海牙传来消息:我国法学界泰斗,北京大学国际法教授王铁崖先生当选国际法院大法官。王铁崖教授的当选,既是国际社会对我国国际法研究水准达到国际领先的承认,也是对王老在国际法领域辛勤耕耘六十载所付出的心血与艰辛的回报。此时此刻,回顾自己所走过的治学道路,王老感慨万千。

  心忧中国国际法研究

  其实,王铁崖这一辈子都在为追求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法体系之路而求索,从风华正茂的少年到两鬓斑白。做为法学界的泰斗,王铁崖一直关注着法学领域前进的步伐,同时,他更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中国在国际法领域的研究整体水平跨入世界之列,对于我国国际法学研究现状,王老忧心忡忡,人才的流失、资金不足、研究人员后继乏人……。倒不是没有人愿意从事此项研究,可国内微薄的工资待遇和有限的研究资金让人感到无奈,与此相比是国外优厚的研究与生活条件。王老的得意门生许多都踏上了异邦的土地。

  本来象王铁崖这样80多岁的老先生该在家清闲度日,可面对如此的局面他无心享受,除了要带十个博士生,他一天还要伏案工作六、七个小时,几乎每年都有几百万字的学术著作或译著问世。他相信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明天会更好。

  国家与国家间的交往少不了法律的保护与保障,国际法因此孕育而生。而我国的国际法研究工作则起步较晚,直到1981年由王铁崖主编的第一本《国际法》教程出版,才算真正建立了中国国际法体系的雏形。在王铁崖创立的国际法研究体系中,不但吸收了国外国际法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又对该体系进行了充实和完善,使之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和特色。王铁崖注重研究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并且强调国际法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外,他认为我们在国际法中强调以国家为主体,而西方更偏向于以个人为主体。以国家为主体,必定要强调国家主权,这也是与西方的不同之处。他将近年来新兴的国际关系、国际环境及战争问题纳入了国际法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法律现实主义”的体系。他说,你可能也为工业污染形成的酸雨、臭氧层的破坏而担忧,而这并非是一个国家能够治理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人类共同的环境问题需要国际间的密切合作来解决,也需要有法可依,国际法在此时便会发挥其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法所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而目前国际法研究领域的焦点,多半集中在一些新兴的国际法部门,例如海洋法、经济法、外空法、环境法等。可越是新兴的学科,便越是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国内现在最让人担忧的恰恰是人才的缺乏。王老期盼有更多的人能在这条路上不断求索……

  子承父业的人生选择

  1913年王铁崖出生在福州一个士绅之家,十个兄弟姐妹中他最小。王铁崖原名庆纯,号石蒂,进入中学前改名“铁崖”。

  王铁崖的父亲王寿昌早年留学法国,就读于巴黎大学政治学院法律系。辛亥革命后,王寿昌任福建省外交事务专员。王寿昌在日本帝国主义对福建省扩张时,上书中央,痛斥“廿一条”对于中国主权的侵犯,幼年的王铁崖深受其父影响,他从父亲那里接触到大量西方进步刊物,使之立志要从事法律,维护国家的尊严。

  父亲虽接受了进步思想,但对子女的教育却很传统。在12岁之前,王铁崖一直在家中接受私塾教师授课。可是好景不长,到1925年因时局的变更,父亲的官职被罢免,家境逐渐衰落。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父亲只好将私塾教师辞退,送王铁崖进入由西方传教士办的学校上学。

  后来父亲又去世了,全家仅靠母亲一个人挣钱度日,王铁崖又从贵族教会学校转到公立学校继续求学。诸多家庭变故的打击并未动摇王铁崖的求学之心,他变得更加勤奋。

  王铁崖高中毕业后,考入上海复旦大学。他深受父亲的影响在复旦由西语系转修政治系。王铁崖在上高中时目睹了自己的老师因是“共党”而被杀害,对国民党产生了憎恨,并暗下决心也要追随共产党。进入复旦后,他在课下组织出版抗日进步刊物“闽潮”,出版了两期之后便被校方查禁了。由于对上海各个院校学术空气的不满,1931年他经过考试转到北平的清华大学。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他参加了学生救国运动,但对于学业他一天也不曾放松。1933年王铁崖毕业时,因成绩优异而深造研究生,攻读国际法专业。三年的研究生生活虽更为紧张,但对于学识的积累和日后的研究而言却受益匪浅,他在通过严格的论文答辩后,他获得了法学硕士学位,实现了多年想要继承父业的心愿。

  充满荆棘的治学之路

  30年代,设有国际法专业的学院并不多,但对于这个冷门专业王铁崖却情有独钟。在获得了硕士学位之后他并未停步不前,由于国内的教学方法已十分陈旧,王铁崖准备去国外深造。1936年他参加了“庚子赔款”中美奖学金的考试,国内只此一人。他听从了自己导师周鲠生先生的建议,前往英国伦敦大学政经学院留学,成为英国著名学者罗德柏的弟子。留学的日子使他眼界大开,接触到了新鲜的理论,王铁崖以“中日关系”作为他博士论文的题目,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便一心准备报效祖国。

  正当他准备回国一展宏图之际,二战爆发,一切都化为泡影。他取道法国、越南终于回到故土,但这里等待着他的只有失业、战乱和饥饿。从昆明到重庆王铁崖一直未谋到一份工作,为生计所迫,他曾一度以卖文为生。后经人介绍终于在《世界政治》杂志当了编辑,勉强可以度日。不久,这个编辑部也被日机炸毁,王铁崖的书籍及财物化为灰烬。走投无路之时,导师周鲠生(此时已是武汉大学的校长)邀王铁崖去该校教授国际法课程,开始了他长达60年的教授生涯。在武汉大学工作一段时间后,1942年他转到中央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中央大学迁址南京,王铁崖转到重庆大学。1949年北京大学聘请他出任教授直至今日。除了特殊时期,他一直在北大的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

  新中国成立后,王铁崖获得了一展才华的机会,他有幸参与了中国第一部宪法???“共同纲领”的起草。50年代王老的事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系列的灾难:1957年被划为“右派”;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又被定为“特务”、“反动权威”。批斗、改造、下放的日子足足有10年,虽然历经坎坷,但他对国际法学的研究却始终没有中断。

  夕阳无限好

  “文革”结束后,王铁崖重新走上讲坛,北大国际法专业也恢复了招生。1983年由他组织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国际法年刊;1981年王铁崖与顾明合作撰写了第一本中国国际法教科书,并被选入世界国际法研究院,这是该院建院100多年来第一位入选的中国院士。1985年王铁崖参加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草案的起草工作。王铁崖还代表我国学术界到海牙国际法学院讲学,成为第一位走上国际法学院讲台的中国学者;最近他又主编完成了200多万字的《国际法大词典》,完成了《奥本海国际法》一、二册的翻译工作;《中国国际法年刊》已出版了第14期;他还担任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及《中国法学词典》国际法部分的主编工作。这些都是近几年来王铁崖伏案笔耕的成果,在那一段特殊的年代王老被压制了整整十年,毕竟人的一生没有几个十年,因此,他更加珍惜今天的时光。

  在他80寿辰之际,加拿大著名国际法教授麦克唐纳主编出版了一本装帧精美的礼品书,名为《王铁崖纪念论文集》(《EssaysinHonorofWangTieya》),收录了26个国家和地区的58名世界著名国际法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作为礼物。王铁崖说这是他一生中所获得的最高的殊荣,这份荣誉不仅是属于王老的,也代表着世界对于中国国际法研究的认可。


附 件:


相关新闻

  • 132009.02
  • 172004.04
  • 022009.09
  • 142016.11

    民国学界伯乐林宰平

    林宰平(1879-1960),名志钧,字宰平,号北云,福建闽侯(今福州)人。辛亥前留学日本,曾在北大哲学系兼过课,任过北洋政府司法部部长。1927年受....

  • 092016.05

    萧树铁应用数学基金捐赠仪式在清华举行

    5月5日,萧树铁应用数学基金捐赠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

  • 192010.10
  • 272016.12

    陈铨对德国汉学界的“指点江山”

    陈铨对德国汉学的关注是毋庸置疑的,他的博士论文《德国文学中的中国纯文学》主要就是研究德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这就自然必须充分关注德国汉学的成绩与不足....

  • 302016.03

    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分会

       清华校友总会深圳研究生院分会(以下简称“深圳研究生院校友会”)于2014年10月26日成立于深圳。旨在加强国内外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校友之间、校友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服务广大校友,促进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发展和建设,发扬清华的优良传统,为中华民族的富强、为清华的发展做出贡献。本团体的监管单位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领导单位是清华校友总会、深圳市清华大学校友会。    清华深圳研究...

  • 262017.10

    纪念王国维诞辰1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召开

    10月21至22日,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办的“纪念王国维诞辰1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主楼召开。

  • 292016.02

    战斗在国际气候外交的舞台上

    简历:1987年从广西考入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1992年本科毕业后留校工作两年,1994-1997年在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97年7月进入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工作,先后任副处长、副研究员、处长,2003年赴美留学,获耶鲁大学环境管理硕士学位,2008年1月获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08年3月调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现任应对气候变化司国际政策和谈判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