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致敬,两弹一星伟业中的普通清华夫妇——陈为华和卓金叶

2017-12-07 | 腾和 | 来源 微信公号“ i清新书坊” |

1988年冬季一个刚下完雪早晨,从北京宣武区椿树街道一个普通的居民杂院里走出一对老人,走在前面的是卓金叶,双目失明的丈夫陈为华在她身后扶着她的肩膀,一起踩着厚厚的积雪走出了胡同。

雪后的阳光明亮刺眼,将他俩的身影拉得很长。透过胡同望去,洁白的雪地上留下了他们长长的脚印。

这条脚印一直通向椿树街道山西街居委会。时年51岁的卓金叶是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她像往常一样牵着失明的丈夫一起去居委会上班。

这条胡同他们俩已经走了十几年,他们在北京这所普通的居委会开始了一天繁琐的街道工作。

谁能想到,这对清华大学毕业的夫妇曾把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祖国研制“两弹一星”的宏伟事业。

发展核工业是中国的战略决策,为培养急需的科技人才,经中央决定,1956年在清华大学正式建立了工程物理系。

1963年,品学兼优的陈为华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卓金叶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毕业。

毕业后的陈为华、卓金叶夫妇主动申请去了大西北,在青海高原某核武器研制基地任工程师和技术员,并参加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大会战。

如果说,“两弹一星”元勋的名字将长存于中国光辉史册上,那么在他们身后,还有更多的像陈为华、卓金叶夫妇一样,在这个宏伟事业中忘我工作,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全部青春年华的工程技术人员。

陈为华的工作与原子弹弹体的核心部分密切相关。二十多年间,他亲手检验计算过千千万万的数据,没有出现一次差错。他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核工业部颁发的荣誉证书及金质纪念章。

陈为华、卓金叶夫妇把青春和健康全都留在大西北戈壁滩上了。

1985年,由于身体健康严重受损,这对夫妇不得不提前退休回到北京,离开了他们为之奋斗的岗位。

因工作单位在青海,回到北京后,他们甚至没有了安放自己一张床铺的地方,后来在亲戚的帮忙下,总算在一个小杂院中找了一间只有十平方米的简陋小屋。

一旦安身下来,陈为华、卓金叶马上想到了工作。附近一些单位和学校得知他俩原是清华高材生,曾提出请他们出去工作,由于自己的健康状况,怕辜负对方好意,夫妇俩婉言谢绝了他们的高薪聘请,而是干起了最普通的只有25元工资的居委会工作。

陈为华担任了北京宣武区椿树街道永光居委会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卓金叶当起了妇女主任。因当年工作高度保密的原因,夫妇俩绝口不提曾参与国家原子弹研制工作的经历,开始了最基层的街道工作。后来“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事迹见诸媒体,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开始揭秘,陈为华、卓金叶在青海的工作经历才逐渐被人们所了解。

当人们感叹他们夫妇俩身份巨大落差时,陈为华说:“我们原子弹不造了,总还能继续干点力所能及为人民服务的事吧”。

1986年,由于严重的糖尿病,陈为华双目失明了。即使这样,陈为华还要妻子卓金叶拉着他去居委会上班,兢兢业业地继续工作。居民信赖他们,称他们是“贴心窝儿的知心人”。

1991年,陈为华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

2001年,拍《清华故事》时,我采访了时任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金兆熊主任。他告诉我:“当时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前7届学生大约有两千名毕业生,包括陈为华、卓金叶夫妇,有60%以上走向与‘两弹一星︐相关的各个部门。毕业生中已经有了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有5个将军。7任技术干部出任的所长,有4任出自清华大学,其中3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陈为华热爱母校清华,经常回清华参加各种活动,能碰到许多取得很高成就的同学。其中少将军衔、曾担任国家体委主任的伍绍祖就是当年清华工物系陈为华的同班同学。

陈为华坦然地说,大家都在不同的岗位工作,为了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我奉献了青春和健康,但我并不后悔!

1997年,63岁的陈为华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妻子卓金叶虽然因肿瘤做过大手术,但她不顾身体虚弱,接任居委会主任,把丈夫的工作继续下去。

这是一对没有高级职称的清华夫妇,没有优厚的工资,没有宽敞的住房,他们最珍视的是对国家的热爱和对自己生命价值的忠诚。

2001年,采访卓金叶时,她对我说:“在‘两弹一星︐这样的宏伟事业中,我们只是普通的技术人员。我们默默地在西北高原奉献了自己的全部青春年华。回想那一段岁月,我觉得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为了这个国家,所以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从当年(2001年)采访卓金叶,到今天(2017年),转眼16年过去了,一直没有机会再见到卓金叶,她应该80岁了,衷心祝愿她健康快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