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允(1916.4.3—2000.4.29),出生于浙江省黄岩县(今台州市黄岩区),无线电电子学与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卫星测量和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5年到英国考瑟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1948年回国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电子学所,国防科工委测量通信总体研究所工作;1957年计算出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参数;1960年提出原子弹试验用的多道脉冲鉴别器的试制方案;19...
10月16日,《愿以身许国——“两弹一星”元勋中的清华人》展览开幕式暨新书首发式在清华大学校史馆举行。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校史编委会副主任向波涛,中国工程院原秘书长、《以身许国——“两弹一星”元勋中的清华人》一书主编葛能全,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友总会副会长、校史编委会副主任史宗恺,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史编委会副主任李一兵出席开幕式。“两弹一星”元勋亲属、屠守锷次子屠群,陈芳允孙女陈晶晶...
他说自己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可他却以“事业是大家的”为由,几乎不谈自己,也拒绝写回忆录
9月18日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颁发22周年。八位元勋的子女莅临国家博物馆,观看“两弹一星”精神展,缅怀先烈,致敬英雄。这八位元勋,有五位来自西南联大。
郭永怀,中国力学科学的奠基人和空气动力研究的开拓者,也是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他的名字以这样的形式继续熠熠发光。
“人生路必曲,仍须立我志。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是陈芳允写的一首小诗,也是他人格和精神的真实写照。一生埋头研究的陈芳允,成就极其丰富。他先后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测控方案,解决了“远望号”航天远洋测量船多设备电磁兼容问题,提出了发射同步定点通信卫星计划;他在花甲之年从军入党,联名其他三位科学家建议发展中国的高技术,这就是中国后来的“863计划”……这位可“上天入海”的院士对待工作一直保持着一份本真和热爱。
1982年,九位科学家因“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这项奖励中,他排名首位。周光召说他是我国“核物理理论、中子物理理论以及核爆炸各层理论的奠基人,差不多所有这方面后来的工作者,都是他直接或间接的学生。”他就是彭桓武,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和核武器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元勋之一。彭桓武院士 来源:中国科学院...
11月23日上午,清华校友总会秘书长郭樑、副秘书长崔剑、理事孙哲等登门看望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我校1940届校友屠守锷学长,并祝贺他94岁生日。
“在‘两弹一星︐这样的宏伟事业中,我们只是普通的技术人员。我们默默地在西北高原奉献了自己的全部青春年华。回想那一段岁月,我觉得我们做的一....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烈士夫人李佩先生2017年1月12日1时26分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逝世,享年9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