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陈梦家诞辰105周年:《陈梦家著作集》出版琐忆

2016-06-29 | 个厂 | 来源 微信公众号“中华书局1912” |

陈梦家先生生于1911年4月20日,逝世于1966年9月3日。今年是他诞辰的105周年,也是他离世的第50个年头。我们改变不了历史,但我们可以整理、出版其著作,作为无声的纪念。

陈梦家(1947年)

读大学的时候,对于现代诗,比较喜欢徐志摩及与他有关的“新月派”诗人们的现代格律诗。到现在记忆犹深的,有朱湘的:“与落花一同漂去,无人知道的地方。”这两句,后来还成了作者的诗谶。非格律诗的,大概也就属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那首《断章》,到现在还未忘却,令人遐想。其馀的,大概只记住了些人名而已,其中就有“陈梦家”三字,大约因他是上虞人的缘故罢。

一、编辑《西周铜器断代》

毕业后到中华书局工作。有一天,熊国祯副总编辑找我,说要给我安排一部积压了三十多年还未出版的书稿。

交给我的稿子,是陈梦家先生的遗著——《西周铜器断代》。就这样,我第一次正式接触到了陈先生的文字,也才知道陈先生后来是做了学术的,而且还挺艰深!

我拿到的《西周铜器断代》,是一份考古所的整理誊抄稿(含图片原件),一份铅排三校样(图片未排)。书稿是赵诚先生1982年发稿的,三校样出来之前,赵先生已经退休了,以致延误下来。

《西周铜器断代》

最开始,我以为只是对三校样进行编辑加工。于是,从2001年11月至2002年4月,用了六个月时间,通读一遍。

国家经贸委早在1999年下达的第16号令《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中明文规定,2000年底要淘汰全部铅排、铅印工艺。我当时听说,书局有几部重要且难度较大的书稿,还是铅排的,且都已经到了最后关头,所以想赶制一下,虽然已经晚于国家的规定时间了。其中除了《西周铜器断代》外,还有《沈曾植集校注》、《绎史》等,后来《绎史》与《沈曾植集校注》于2002年正式出版,还是铅排字,当时网上还在讨论,说这两部书很可能是最后的铅排本图书了。

可是,《沈曾植集校注》、《绎史》出版的时候,《西周铜器断代》还未送来付型样!难道《西周铜器断代》将成为最后的铅版书?

直到2003年8月,出版部才将新的打样送来。一看,发现不对,已经改作电子排版的。呜呜呜!原因其实很简单,且看考古所写于1990年的《编后记》:“为使本书高质量的与读者见面,中华书局不惜工本,特用铅字排印出版。……华昌泗同志生前为刻制难字。”据说,之前华先生专为此书刻制了五千多个古文字。现在华先生已经故去,工艺也遭淘汰,只得电子重排了。于是,我又从2003年9月至2004年1月,用了五个月的时间,重新一个字一个字地校读了一遍,出版部校对科也安排了三个校次。

2004年3月,《西周铜器断代》付印。最后关于定价多少,编辑部、出版部与发行部三方看法不甚统一,为此还专门召开协商会。最终大家还是采用了我的意见。同时协商定价的,还有一本《张政烺文史论集》。

二、重签出版合同

就在《西周铜器断代》的编辑出版过程中,2003年8月,徐容甫先生重回书局工作,担任副总编辑。考虑到此书的合同,是1996年与赵萝蕤先生签订的,但赵先生已故世,需与其著作权继承人取得联系。再者,我局之前也出版过陈先生的其他著作,容甫先生安排我统一考虑。经过向考古所负责《西周铜器断代》出版事宜的王世民先生了解,大体上掌握了陈先生著作的存世情况。

2004年1月2日,我整理出了陈先生的著作目录,2月24日写的报告里定作“陈梦家全集”。但考虑到肯定不会“全”,所以正式出版时,可以用“陈梦家著作集”这一名义,这种思路得到大家的认同。(之后,以“著作集”形式,系列出版学者的专著与论文集,渐具规模。)

如此一来,就需要与陈先生著作权的继承人重新签署合同。王世民先生告诉我说,赵先生有个弟弟叫赵景心,可以找他。可是陈梦家、赵萝蕤夫妇当年生活的美术馆后街22号被拆除,赵景心先生搬到了哪里,不得而知。

美术馆后街22号

找人,其实像探案一样!

经过多方打听,最终还是找到了赵景心先生。我便前往其远在海淀上庄的住处。经过沟通,赵先生非常支持我们出版陈先生的著作集。在赵先生口中,听到他对赵萝蕤、陈梦家的称呼是“我姐姐”、“我姐夫”!听得出来,赵先生对他姐姐感情很深!

至于重签合同,赵先生说,他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叫景德,一个叫景伦,两人都在美国。自己与景德有联系,关系很好,可以代表他签字,但代表不了景伦,同时也没有景伦的联系方式。又说:合同要景伦先签后,他再签字。

这下又波折了,到哪里去找景伦先生呢!

回来后,又几次与赵先生通电话。忽然有一次,赵先生说,景伦的太太是张治中将军的三女儿张素初。而张素初的大姐张素我,又是他的同事。通过赵先生给的电话,即与张素我先生联系,打听到景伦先生在美国的电话与电子邮箱。2004年3月8日,即与景伦先生去信一封,说明原委。4月5日,先生回国,招我见面。4月8日,我带着合同到花市大街,请先生签字。之后,再去景心先生处,请他签字,并代表景德一起签字。

三、未收录“著作集”的品种

2004年出版了《西周铜器断代》,又再版了《殷虚卜辞综述》和《汉简缀述》。既然制定了“著作集”的出版规划,就得陆续将已刊未刊的专著、论文、散文、诗歌等,全部重新校订、整理出版。

同一年,修订再版了万国鼎编,万斯年、陈梦家补订的《中国历史纪年表》。修订挖改所用的底本,是容甫先生提供的中华书局1978年1版1印本。因为只是订补他人的著作,所以此一种是不列入“著作集”的。

《尚书通论》、《西周年代考》、《六国纪年》三种之前是出版过单行本的(《西周年代考》、《六国纪年》两种因篇幅较小,合作一册),此次也都全部重排,其中《六国纪年》依据的是陈先生的校订本。这三种,作为“著作集”的两册,于2005年6、7月分别出版。

其中还有一种书——《武威汉简》,当年是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甘肃省博物馆合编,列为“考古学专刊”乙种第十二号出版的。

《武威汉简》

1957年7月至1959年11月间,甘肃省博物馆在武威县先后清理了三十七座汉代古墓,在磨咀子六号墓发现了四百六十九枚仪礼木简以及七枚日忌木简、四枚杂占木简。196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委派陈梦家先生前往甘肃省博物馆,对这批汉简(包括六号墓出土的四百八十简,十八号墓出土的王杖十简,以及四号、十五号、二十二号、二十三号墓出土的柩铭四条)进行了整理、考释与研究。

《武威汉简》共分五部分:叙论、释文、校记、摹本、图版。其《后记》中写道:“本书的具体工作,由以下各人分任:实物清理、简报:甘肃省博物馆郭德勇等;摄影:甘肃省博物馆吴柏年;摹录文字:张邦彦;叙论、校记、释文等:考古研究所陈梦家。”

此书1964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定价25元。以当年的收入与消费水平而言,不啻为奢侈品。

为了再版此书,我们与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出版社分别联系。最开始,我们希望将其纳入“陈梦家著作集”中,但后来觉得此书属于特殊时期的特殊著作,纳入个人“著作集”并不合适,所以还是决定单独出版,并与上述三家单位分别寄去公函,得到支持。

编辑过程中,我们将《汉简缀述》里的《武威汉简补述》一文,作为此书的附录。这篇《补述》分两部分,一是对汉代“日忌”内容的考释,二是对“文学弟子”一词源流的分析,为确定第六号墓主人活动的时代,提供了更多的线索与帮助。

《武威汉简》于2005年9月正式出版,距上次印刷时间,也已经过去四十一年了。

四、九十五周年诞辰时的纪念

2005年,曾与王世民先生商量,2006年是陈先生诞辰95周年,或可举办纪念活动。会议之际,最好出版点新的著作。

于是,王先生从考古所的书库里,找出陈先生在昆明西南联大、美国芝加哥大学授课时的讲义三份。第一份,1939年夏的《文字学甲编》,分七章,第七章古文字材料只写了“甲骨文”一节,为未完稿。第二份,1943年的《中国文字学》两章,自称为“重订本”,其内容与1939年本略有重复。第三份,1944年秋在芝加哥大学讲授中国古文字学的英文讲义打印稿,名ANINTRODUCTION TO CHINESE PALAEOGRAPHY。后来决定将这三种文字学讲义合编在一起,总名之曰《中国文字学》。前两种,请国家图书馆古籍部的刘波先生整理,对原稿上的眉批与旁注,用“【】”标示,插在正文相应位置。英文部分则据原打印稿排版。

《中国文字学》手稿

在《中国文字学》里,陈先生将古文字的发展分为五期,系统考察文字的演变,推阐条例;从时代、地域,书写的方法、材料、工具、手续及书写者身份等因素推寻字体演变之原因;并分论历史上的字体,对王国维先生所持的籀文是秦时文字,即周秦间西土文字,壁中古文是周秦间东土六国文字之说,多有辩驳;从而构建起自己的文字学体系。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即陈先生认为,古文字研究兴起后,传统的六书说就退居到次要的位置,所以应从名、文、义三方面,“建立文字的条例的一个始基”——这就是陈先生提出的著名的“三书说”。

由于《中国文字学》一直以讲义的稿本形式存在,没有得到出版,而“三书说”的观点体现,又是在1956年出版的《殷虚卜辞综述》一书中,所以人们认为陈先生是到五十年代才开始提出“三书说”的,远较唐兰先生1935年时所提的“三书说”晚了大约二十年。其实不然。

1935年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提出“三书说”,即象形、象义、形声。陈先生对其中的“象义”有不同意见,并提出象形、假借、形声的“三书说”。陈氏“三书说”后来得到了学术界的基本认同。“三书说”在陈先生的《文字学甲编》里就已经存在,而《文字学甲编》的第一稿作于1937年秋。所以说,《中国文字学》是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的。出版后,居然还获得了“2006年度全国文博考古十佳图书”,实是意外之喜。

与此同时,我还约请上海陈子善先生收集、整理陈先生学术论文之外的其他文章。子善先生后来在《前言》里说:“我读三十年代的《新月》和《中央日报》,读四十年代的《国文月刊》和《观察》,读五十年代的《诗刊》和《人民日报》,发现陈梦家还有不少诗歌之外的文字未曾结集,其中有小说,有抒情散文,有文艺评论,有观剧杂感,还有讨论文字改革的,介绍青铜器文化的,等等等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原以为陈梦家以诗人名,以考古学家名,没想到他的创作和治学领域是如此广阔。一个新的设想由此萌生,何不再编一本陈梦家新文集——诗集和学术专著之外陈梦家的文学创作和学术随笔集?这样,陈梦家文学和学术生涯中鲜为人知的一面,也许可以得到昭晰的展示。”

我们读陈先生早年的《不开花的春天》、《你披了文黛的衣裳还能同彼得飞》、《七重封印的梦》、《青的一段》等,看看题目,就能够感觉得到其中的情趣了。

陈梦家在白马湖

又与清华大学蓝棣之先生联系,约请他重新整理陈先生的诗集。陈先生十六岁就开始创作新诗。1931年编辑了一本《新月诗集》,收入徐志摩等十多人的诗作;同年他个人的第一本诗集《梦家诗选》问世,并一举成名。随后,1934年《铁马集》、1936年《梦家存诗》相继问世,被公认为“新月派”后期最有建树的诗人。只是后来转向学术研究,所谓“青春作赋,皓首穷经”是也。四十年代之后的诗作,今仅见到1948年一首、1951年一首、1953年二首、1954年一首而已。在整理过程中,子善先生将新发现的十三首,以及我在景心先生家发现的作于1953年12月17日的《过北海三座门大街》一首,共十四首,都请蓝先生增补进了诗集。

《过北海三座门大街》:“对着黄尘蒙罩的夕阳,/ 对着静静的粉红色宫墙。/ 止一轮淡绿色的月光,/ 奇怪的冰原,说不出的凄凉。”由于写在1954年的那首《悼闻一多先生》不是格律诗,所以我个人以为,《过北海三座门大街》这一首,其具体而朦胧之意象,铿锵而哀婉之韵味,极可能是1949年以后新月诗人的空谷绝响了。

《中国文字学》、《梦甲室存文》与《梦家诗集》三种,于2006年6月底正式出版。7月3日,在考古所召开“纪念陈梦家先生诞辰95周年学术座谈会”上,我们将上述三书作为礼品赠送给与会学者。

五、《陈梦家学术论文集》的收集与整理

王世民先生说,陈先生1957年自编过一份论文目录,是按发表先后编排的。后来赵萝蕤先生抄录了一份给他,那份目录的截止时间是1956年。至于1957年之后的,王先生说,他可与张长寿先生一起来做补充。因为陈先生很多著作的原稿、出版物以及未刊的遗稿,赵萝蕤先生都捐赠给了考古所,所以我即请王先生收集《陈梦家学术论文集》。

陈梦家与赵萝蕤(1936年)

九十五周年纪念会后 ,《论文集》的出版提上正式日程。我也经常催王先生交稿,以便在陈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出版。直到2010年年底,王先生才将收集到的陈先生学术论文编辑成册,交来书局。

《论文集》收入陈先生生前已刊论文三十五篇,按发表时间顺序编排;其馀十三篇,因其全文收入或改写后收入陈先生其他相关专著,在《论文集》目录之后作“存目”处理,并于篇名后注明原载何处,以及后收入或改写收入何书等情况。另外,还有陈先生在世时未发表的论文十篇:其中三篇,王先生之前已经整理并发表了;馀六篇,商定由书局编辑部代为整理;还剩一篇,即《右辅瓌宝留珍札记》,不作整理,而是以原件扫描的形式,置在全书论文之后。

再者,陈先生早年的论文,大都有抽印本,陈先生经常在抽印本的天头地脚空白处,做一些批注;所有这些批注,我们均以加“【】”的形式插到相应位置。但是《商王名号考》这篇抽印本的批注相当多,有的页面甚至把天头地脚全部写满了,为了展现陈先生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和不断钻研的学术精神,我们将这一篇以整篇扫描的形式收入,这样既避免了信息的误差和流失,也避免了版面因加入太多的“【】”而造成的不美观。

以上,共计四十九篇论文。

《陈梦家学术论文集》

《论文集》的整理、录入、校对、编辑工作,繁复而麻烦,在我手上流转了三年多,由于平时杂务繁重,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安心地用来处理书稿中的问题,经常顾此失彼,捉襟见肘。

2014年夏天,所在部门新进两位大学毕业生。其中李碧玉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考虑到陈先生曾在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就将编辑此书的任务,交给了碧玉。告诉她,这本书会成为她编辑生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意义的一本著作。并要求她将所有的校样都保存好,待书出版后,帮她装订成册,留作纪念。

我让碧玉先将校样与原稿校对了一遍,使她大致了解《论文集》的情况。之后,再就里面存在的各类问题,怎样来处理,用何种方法、方式解决,采用什么步骤等,一一为之详述。并要求碧玉将这些问题,分门别类的总结出来,做好归纳。

碧玉温柔秀美,人如其名;又精音律,二胡古筝,近乎专业。刚来的时候,不会饮酒。其间聚餐,啤酒一杯,已属勉强,再劝则云:那下午就不能看陈先生的稿子了。倏忽二年,酒量与经验同涨,现在聚餐,碧玉已经能主动认领一瓶矣。

碧玉对《论文集》中提到的所有甲、金文及四部文献,全部依据原书或通行本进行了核对,改正其中的错讹,不知凡几。初时虽了无所知,而到如今,碧玉对甲、金文也能道个甲乙丙丁。之前确定的六篇遗稿的整理工作,也都由碧玉承担,可谓是《论文集》出版之第一功臣!

后来,我们将整理好的校样,送给王先生审阅。王先生看后,大加夸奖,以为整理之细致,校订之干净,问题解决之到位,格式排版之清爽,都已到了极致,云云。

经过一年半的时间,2016年3月8日,样书终于送审。王先生看到寄去的样书,发来短信,说:“《论文集》印刷得很好,我们十分满意。”这距陈先生自编论文目录,已六十年矣。

就在《论文集》付印后,即让碧玉将之前商量并归纳、总结出来的问题,以及我们如何处理的方法、方式等,整理成文,经过几次修改,我们写了一篇《从〈陈梦家学术论文集〉看现当代学术文献之整理》论文,兹录其摘要如下:“现当代文史学者学术论文集的整理,较之一般古籍图书和学术专著更为复杂,往往存在体例混乱、文字错讹、标点舛误、引文不确等问题。本文以《陈梦家学术论文集》的整理、编校为例,对各类问题的解决分别作出了说明,试图总结出有一般适用性的整理原则和编校方法,从而为现当代学术文献的整理、出版提供参考。”这里面很多问题,确实是有共性的。

近五六年来,我所带的年轻同事,都有这样的经历,如朱季海《初照楼文集》(李天飞)、戴明扬《嵇康集校注》(朱兆虎)、骆鸿凯《文选学》(马婧)、徐炳昶《徐旭生文集》(刘明)等,都是由责任编辑承担收集、整理与校订工作的。这对于刚入职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最好的锻炼,且富有成就感。

六、《海外中国铜器综录》与《海外中国铜器图录》

陈梦家先生四十年代讲学美国,后又到加拿大、北欧等地寻找散落的青铜器。曾计划编纂《海外中国铜器图录》三集,194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第一集。《海外中国铜器图录》为中国学者所著、总结欧美国家收藏中国青铜器收藏状况的第一部图录。这部图录的海外照片征集工作,当年由北平图书馆袁同礼先生主持完成,而图录的编纂工作则由陈梦家先生完成。可惜第二、第三集,“因香港为日军所占,未能续印”。

1962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煌煌一厚册,署名“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此书的实际整理者,就是陈先生,因为他当时的“右派”身份,不能冠名。

王世民先生告诉我,《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的原照片与拓片等,都还保存在考古所。除了美国卷之外,陈先生基本已经完成了加拿大、北欧两卷。加拿大卷包括安阳、洛阳出土的商周青铜礼器、兵器和工具二百馀件;北欧卷包括英国、法国、荷兰、瑞典等国收藏的商周青铜礼器二百馀件。

其实,我们看陈先生写于1956年秋的《中国铜器综录自序》一文,即可知道陈先生当年对流散在海外的中国青铜器,有着“规模宏远”的编纂计划。

早在2004年6月,我们就与考古所商定,要对《海外中国铜器综录》一书作出重新整理、编排,厘分三卷,纳入“考古学专刊(乙种)”出版。署名方式则循专刊旧例,为“陈梦家编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由于此书的特殊性,故不纳入“陈梦家著作集”系列。可惜,这项工作进展并不顺利,直到2014年初,才进入图片扫描阶段,于是就交付部门内朱兆虎负责。

兆虎性喜小学,一度特别关注老辈学者的学术遗稿,如罗君惕先生《说文解字探原》、马宗芗先生《毛诗集释》等重要著作的出版,都是兆虎努力的成果。另外,兆虎还曾担任陈先生《中国文字学》修订再版的责任编辑,对陈先生的著作较为熟悉。

后来,兆虎读到曹菁菁发表在《文献》杂志上的《国图藏陈梦家〈海外中国铜器图录〉未刊稿》,发现在国图还有《海外中国铜器图录》第二集的原稿。我即让兆虎与国图联系,商定一并出版《海外中国铜器图录》第一集、第二集,并纳入“陈梦家著作集”系列。

陈梦家学士照

七、《中国铜器综述》

陈梦家先生在《海外中国铜器图录》第一集的卷首,曾写有《中国铜器概述》一文,文章写于1940年4月,时任教于西南联大。后来1944年11月至1947年9月,陈先生到美国芝加哥大学讲授中国古文字学,同时收集北美所藏中国铜器材料,编成《美国所藏中国铜器图录》(即后来的《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

在《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的《自序》里,陈先生说:“原编附有《中国铜器综述》十五章,系就旧《中国铜器概述》扩大改作。……《综述》篇幅太长,今删去之,以后当可单独问世。”(1956年12月)

这本《中国铜器综述》,其实是英文稿,书名作General Study of Chinese Bronzes。2004年时,即请王先生找人翻译,后由王睿(故宫博物院)、曹菁菁(国家图书馆)、田天(首都师范大学)、孙莹莹(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四人,合作翻译完成,复经王先生校订,直到2015年年底方才交稿,前后差不多十年时间,可见翻译之不易。现在也已交给碧玉,由她承担编辑出版任务,估计在不久的将来,大家就可以看到。

八、其馀著作文章等

陈梦家先生于1934年1月赴北平,成为燕京大学研究院研究生,专攻古文字学,至1966年9月辞世,三十二年的学术历程,所撰写的著作除如上所述之外,其实还有很多,或者是我们现在还未发现,或者是早已散佚了。

如陈先生在《中国铜器概述》(1940年4月)文末所列参考用书,所列自著书有:“《铜器铭文研究》(稿本)、《金文编校记》(稿本)。”这两种稿本,今未见。

在《中国铜器综录自序》(1956年秋)里说:“一九三九年在昆明因北京图书馆之约,编辑《海外中国铜器图录》,虽作三集,而仅出一集,因香港为日军所占,未能续印。”今也只发现了第二集的稿本而已,第三集未见。

在《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自序》(1956年12月)里说:“原编中对西周较重要诸器铭,曾作有较长的考释,附于说明之内。此类考释,今已提出,归入《西周铜器断代》与《东周铜器断代》两书中。”今者《东周铜器断代》一书未见。

赵萝蕤先生抄录的陈先生1957年自编的论文目录,著录英文论文五篇,现在还没有收集到。

王先生经常说起,陈先生后来一度致力于度量衡的梳理与研究,这些稿件还保存在考古所,可惜大都未成稿,知道的篇名有《战国货币总述》、《战国记容铜器》、《古尺记略》、《汉尺考述》、《汉斛考述》、《汉唐之间的尺度》、《唐宋尺》、《明清尺》等。

不知道陈先生的这些著作和散篇文章,还有他的佚文、日记、书信等,能否有面世的一天。只要有,——我们,随时准备着!

九、杂记

我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市大麻镇。大麻镇,1950年之前隶属于德清县,后来划给崇德县,1958年崇德县与桐乡县合并,称桐乡县(今称市)。大麻镇的北面就是新市镇,距离极近。据震宏兄见告,大麻镇流传有两句俗语,一句是“新市人就是大麻人”,另一句是“长毛前,赵百万;长毛后,赵讨饭”。太平军进驻大麻是在1859年冬,所以颇疑新市赵家,是在太平军乱后从大麻迁居新市的。

陈梦家先生的岳丈赵紫宸先生,中国基督教神学家,是德清县新市镇人。赵紫宸先生1948年所撰《系狱记》中记载到:“大麻是浙江的小村镇,我年幼的时候常去探望亲戚的。”赵紫宸先生生于1888年,“年幼”一般指五至十二岁左右。从“常去探望”四字,可见这门亲戚肯定非常的亲。若从这个角度而言,为陈梦家先生出“著作集”,好似也是一种缘分。

陈梦家、赵萝蕤与父母合影。

美术馆后街22号,我没有去过。听说当年在很多人的呼吁保护声中,还是被轰然夷为了平地。现在只能看着照片中的布局,想象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往事,以及与之相关的曾经的两位主人。

我初见景心先生时,他八十六岁,还打网球。八十八岁那年冬天,他还开车带我去吃饭。有一次,景德先生回国,他们两人还来书局,买书。景德先生毕业于西南联大,后获芝加哥大学地质学博士学位,阿波罗11-17研究项目的首席研究员,曾获富兰克林学会维特瑞尔奖章、巴林格奖章等。晚年研究《老子》,来书局就是为买相关的著作,交谈中,已经不大会用中文了,景心先生作的翻译。景德先生于2009年逝世,享年九十一岁。

景伦先生见过两次,第一次是签合同,第二次是送样书。景伦先生也曾就学西南联大,后考入美国哈佛大学,1950年尚未毕业即放弃学业回国,1980年再次赴哈佛大学。第二次送书,是到他花市大街那边的房子,还在收拾中,说是为归国做准备。景伦先生旅美三十年,曾为纽约《亚美时报》主笔。景伦先生于2015年逝世,享年九十二岁。

由于最近几年都没有新出陈先生的著作,所以都没有去给景心先生送书。唯有一次,景心先生带我去城里某小区里,看他珍藏的陈梦家、赵萝蕤遗物,有那么二三十件家具,放满了两间屋子,真是大饱眼福。近距离赏玩之时——突然想起,有一年到梅绍武、屠珍老师家谈书稿,屠珍老师给我说的故事:他们都是赵萝蕤先生的学生,到赵先生家玩。陈先生特别喜欢他们,专门打开他收藏家具的那间房子给他们欣赏,看到椅子前面都栓了根红绳,意思就是“不让坐”。开始觉得陈先生小气,现在想来,陈先生是多么爱护这些东西呀。去年下半年,屠珍老师来电,说景心先生状况不是很好。因为《陈梦家学术论文集》那时已经付型,我就等书出版后再去。今年三月,书始印出。领得样书送去时,景心先生已经不认识我了。但看到书后,还是大声地说了句:“陈梦家——我姐夫!”

前几年,景心先生在湖州市博物馆设立了“赵紫宸、赵萝蕤、赵景德家族纪念馆”,陈先生的家具,都保存到其中。而陈先生的故乡上虞市,据闻在百福陵园也给他建了衣冠冢。

陈梦家先生生于1911年4月20日,逝世于1966年9月3日。今年是他诞辰的105周年,同时也是离世的第50个年头。我们改变不了历史,但我们可以收集、整理、出版其著作,作为无声的纪念。

2016年4月15、16日写,18、19日修改

个厂于仰顾山房


相关新闻

  • 232019.04

    陈梦家诞辰108周年:“他知道大道理管着小道理”

    今天是陈梦家先生诞辰108周年的日子。4月14日,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和中华书局联合举办的陈梦家先生纪念座谈会在北大静园举行。与会学者分别从陈梦....

  • 132016.06

    陈梦家的投壶题跋

    陈梦家(1911-1966),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诗人。193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36年获燕京大学硕士学位。1937年7月由闻一多推荐,....

  • 022016.11

    陈梦家,可惜了的大才子

    今年是杰出的诗人、学者陈梦家先生诞生一百零五周年、去世五十周年。金城出版社经陈梦家先生亲属授权,费时四年,精心编辑、制作,“原汁原味”地重刊《美国所藏....

  • 132021.10

    引路 培养 提携的恩师——陈梦家与闻一多

    陈梦家(1911—1966),中国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诗人,与闻一多、徐志摩、朱湘一起被目为“新月诗派的四大诗人”。陈梦家的诗先学徐志摩,后学闻一多。他与闻一多先生相识于1927年的冬天,自此以后,陈梦家无论在创作新诗方面的成就,还是在古文字学和考古学方面的卓有建树,都与恩师闻一多先生的启蒙、引路、培养、提携有决定性的关联。本文选刊自方继孝新出版的《陈梦家和他的朋友们》(三联书店出版社)一书。闻...

  • 242019.04

    陈梦家的学术贡献

    本文原载《中国史学家评传》下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世民遵夏鼐先生之嘱撰写,并经夏先生审阅。

  • 132021.08

    赵锦铎:长沙古物•《闻见记》•《展览目录》——从陈梦家先生的一册题赠目录说起

    拜信息技术之赐,图书资源的数字化使人们经由网络就可以一睹某些旧书的样态。这里所说的样态,不仅是指书的内容,也指它所呈现出的外在性状和透露出的别样信息。笔者远程访问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见到陈梦家(1911—1966)题赠梁思永(1904—1954)的《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长沙古器物展览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其中就包含丰富的内容和信息。思永先生惠存 陈梦家敬赠 一九五一年四月 北京从《目录》题赠时间上看,当...

  • 172011.08
  • 062014.11
  • 232010.06
  • 24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