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他是杨振宁的老师,回国后“只做了一件事”

2021-08-27 | 代小佩 | 来源 公号“科技日报” |

“全国科学大会号召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这样的大好形势给了我莫大的鼓舞,愿再一次申请加入党组织,希望能更好地把余生献给党,为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听从党的调配而竭尽全力。”

——摘自张文裕19785月《入党志愿书》

张文裕入党志愿书手填页

198410

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奠基典礼上

邓小平亲自为基石培上第一锹土

典礼现场

一位科学家激动地对他说

“我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这个人叫张文裕

198410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开工典礼上,邓小平同志与张文裕亲切交谈。

从寒门学子到剑桥大学博士

他始终成绩优异

全面抗战爆发后

他毅然向学校申请提前考试

想尽快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

与人民同仇敌忾

在西南联大教书期间

他培养出杨振宁、唐敖庆、虞福春、梅镇岳等卓越人才

1935年到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从事核反应研究,导师是该实验室主任、诺贝尔奖获得者卢瑟福教授(前排左六),第三排左四为张文裕。

1943

他受邀赴美从事核物理研究和教学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

他迫切想投入祖国的科学发展事业

有人劝他加入美国国籍

他断然拒绝

195610

张文裕一家克服艰难险阻

终于踏上了新中国的土地

1973年高能物理代表团访美,图为张文裕。

他毕生献身于我国的高能物理事业

在放射性同位素

宇宙线大气簇射和奇异原子研究方面

他因作出开创性的贡献享誉国际

他发明的多丝火花计数器

成为当代高能物理实验

最常用计数器的鼻祖

他领导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云室组

培养了一代宇宙线研究者

他把当时已知的重子共振态归纳成核子和超子的激发态

提出了一个重子能级跃迁图

并在Λ°超子和核子散射研究领域做到世界前沿

1979年邓小平接见参加中美高能物理联合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代表,一排右三为张文裕。

1972

以他为首的18位科学家写信给周恩来总理

建议建造高能加速器并获得批准

他为此贡献了晚年的全部精力

生病期间还坐着轮椅到工地了解进展

张文裕坐着轮椅到储存环隧道了解工程进展情况。

198810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成并投入运行

他兴奋地说

自己后半辈子回到中国只做了一件事

那就是建造中国自己的加速器

建立中国自己的粒子物理实验基地

张文裕

他一直认为

生活清苦没什么

重要的是有所追求

他说

为了科学

我经历了人间的种种苦楚

但也正是科学

使我尝到了无穷的乐趣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文裕

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关新闻

  • 162021.04

    “众帅之帅”:最晚解密的“两弹一星”元勋

    他说自己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可他却以“事业是大家的”为由,几乎不谈自己,也拒绝写回忆录

  • 112024.09

    口述历史与传承文脉——我的西南联大访谈录

    西南联大校歌里说:“绝徼移栽桢干质。”绝徼,是边远之地。1937年,北大、清华、南开三所著名大学“辞却了五朝宫阙”,一路南下,弦诵“山城”昆明,成为那个时代的盛事;昆明,亦因此成为一代学子向往的圣地。而出生于“山城”的我,在懵懵懂懂中长大,关于那时的一切,学校、老师、书本和城市都没有告诉过我更多。对我而言,这片土地似乎一度失去了记忆,重回“绝徼”之境。直到多年前开启关于西南联大的访谈工作,使我的生...

  • 032009.02
  • 222017.02

    杨振宁回国记:父亲曾三赴日内瓦劝其回国

    考察杨振宁在1964年之前与国内的联络情况,对于理解那个时代滞留海外的华人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艰难抉择是有益的。

  • 252024.12

    朱光亚:“一辈子主要做了一件事”

    1946年9月2日,22岁的朱光亚被导师、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选中,作为“种子计划”成员之一前往美国研习原子弹制造技术。一同被选中前往的还有李政道、孙本旺、唐敖庆等后来著名的科学家。历经13天的海上航行,“种子计划”成员终于到达美国。然而,他们却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在这里研习原子弹制造技术绝无可能。大家只能就地解散,自寻出路。1949年冬,朱光亚参加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留学生冬令会时留影朱光亚选择到吴大猷的母...

  • 272021.09

    寒春与杨振宁

    纽约挥手一别,半个世纪过去,寒春和杨振宁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得到不同的评价和荣誉……

  • 062021.10

    杨振宁和他的母亲

    1992 年夏,天津南开大学为杨振宁先生的七十寿辰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在许多讲话之后,振宁自己报告他的生平,配以幻灯片。他回忆童年、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往事,回忆抗战时期生活艰苦的岁月,说到他的母亲时,嗓音突然哽咽了。会场上的空气凝止了几秒钟,我的心一紧,当时在座的听众大概也都吃惊而动容。这样一个极端灵敏、多功能、储存了大量信息的头脑,因为“母亲”这个符码的出现,忽然发生故障。显然,“母亲”不是一个一...

  • 072019.03

    《晨曦集》:从杨振宁的几幅照片谈起

    杨振宁母亲于88岁高龄做了一生唯一次的美国游。杨振宁特别陪她到此窗外照了此相片。窗内的办公室是他于1954年和1956年分别写一生最重要的两篇论文的地....

  • 242021.09

    百岁杨振宁

    据新华社消息,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委托,教育部负责同志9月22日到清华大学看望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代表习近平赠送花篮,转达习近平对他百岁生日的祝福,祝愿他健康长寿。9月22日下午,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举行。杨振宁亲临现场,与大家一起庆祝他的农历100岁生日。1922年9月22日,杨振宁出...

  • 262021.09

    亦师亦友亦同道丨施一公眼中的杨振宁先生

    施一公校长与杨振宁先生相识于2007年。在杨先生百岁生日之际,施一公校长撰文回顾与杨先生近15年的交往。他说:“杨先生对于中国最重要的贡献,不仅是帮助国人改变了觉得自己不如人的观念,极大地增强了国人的自信心,而且一直理性务实地参与推动中国科学的发展。及至今日,他还在用他近一个世纪的经验与阅历,指引着中国科学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