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裴荣富院士:“没有野外,就没有地质”

2022-03-29 | 詹媛 | 来源 光明网2022-03-25 |

“地质工作不是一代人的事,希望我们的年轻人不忘初心,做不怕苦累的地质‘尖兵’,为国家找到更丰富的矿藏。”

——裴荣富

200146日, 摄于河北兴隆挂兰峪金矿 摄影师:侯艺兵、王生生、王志英

“你们知道吗?我那是火线入党。”

每一次提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经历,裴荣富都颇为自豪。当时,裴荣富受命领衔国家援外项目,率队赴巴基斯坦和苏丹帮助探查矿藏。

在苏丹,裴荣富在地质勘探一线光荣地入党。他的这一次援外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探明70万吨铬矿石和1530万吨富铁矿工业储量,荣获苏丹能源矿产部锦旗表彰奖。

“没有野外,就没有地质。”这是裴荣富常对学生说的话,他也身体力行。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及青山大川,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勇攀高峰的爱国精神。

科学研究在于创新

支撑他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地质事业的热情。自幼年时,这份热爱便已扎根在他心中。19248月,裴荣富出生于河北秦皇岛一个富足的家庭,父亲早年曾供职于开滦矿务局,是一个思想先进且重视教育的人。这对裴荣富后来的人生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及至青年时代,裴荣富更坚定了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智慧发掘这片土地上的宝贵矿藏的理想。1948年,从清华大学地学系毕业的裴荣富成为中央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的一名实习技术员。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为了紧随国家的脚步和需要,裴荣富一头扎进了野外地质工作第一线,将自己的一生镌刻在了中国矿业工程勘查和科学研究的基石上。

勘查一线的历练加上在地质上的天赋,让裴荣富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蜕变为一名具有扎实专业能力的工程师。

19544月,他被调到地质部地质矿产司黑色金属处的铁矿组工作,担任主任工程师。刚到黑色金属处工作,裴荣富一力承担了我国五大钢铁基地的铁矿资源问题,奔走在河北宣化庞家堡铁矿、四川攀枝花铁矿、海南石禄富铁矿、甘肃镜铁山铁矿、内蒙古白云鄂博稀土矿之间,他不辞辛劳,从不觉苦。

除了奔走于各大矿山之间进行调查,他又负责了太行山东麓铁矿的普查工作,加上之前在东北地质队和429队 的锻炼,他几乎掌握了全国大部分矿山的铁矿资料。

2005年,裴荣富在办公室对岩矿标本观察研究

只要是国家所需,就一定要做好,这是裴荣富对自己的要求。为此,足迹遍布中国的裴荣富,在大量编图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型、超大型矿床“偏在性”和“异常成矿”学说。他还首次提出了“大气变态”和“构造圈热侵蚀”等重大地质异常事件,认为大型、超大型矿床与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出现的全球性重大异常地质事件有关,中、新生代的“构造圈热侵蚀”引发大规模构造岩浆事件是显生宙异常成矿作用的主因。

有了这些理论创新助力,我国在南岭有色金属矿、华北地台金矿和滇中铜矿等地区找矿,取得突破性进展。

拥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历,加上多年积累的众多创新性理论,裴荣富获得中国地质学研究最高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他随新中国的地质事业而成长,不仅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同时也成长为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011月,裴荣富捐出毕生积蓄500万元,设立了“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裴荣富勘探奖”专项基金,以激励后辈取得找矿突破,“我想把多年来的积蓄变成学术奖励基金,以野外地质考察为重点,以矿业国际合作为方向。这点钱不多,但这是我的一点心愿”。


院士小传:

裴荣富(1924— ),矿床地质与矿产勘查学专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国内外主持5项重大矿产勘查工程和30余项矿床地质勘探与矿山开采工程验证对比研究,创新地提出“双控论”和“合理域”固体矿产勘查模型,为指导地质工作做出充分科学论证,并被国际引证。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和多项国家级、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还以带头人身份与多国矿床学家合作执行了国家地质对比计划IGCP-354项目。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特授他终身荣誉称号。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关新闻

  • 302020.11

    96岁院士捐款500万元,激励青年“扎根野外”

    11月25日,在杭州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矿床会议开幕式上,一项捐款活动让会场掌声雷动。为激励后辈推进成矿理论与找矿勘查实践的深度融合,促进找矿突破,9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裴荣富捐出毕生积蓄500万元,设立“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裴荣富勘探奖”专项基金。作为一名矿床地质学家和矿产勘查学家,裴荣富踏入地质行业已七十余载,足迹遍及海内外青山大川,无数次的野外工作锻造了这名地质学...

  • 232016.02

    裴荣富:踏遍青山矿业新

    从儿时父亲所供职的开滦矿务局到北师大地学系,从清华地质专业到矿产勘探“跑野外”,最后走向国际地质舞台,裴荣富由一个对地质勘探“不陌生”的孩童,深造为一....

  • 052014.06
  • 112016.04

    孟宪民:执着一生地学情

    70年前,他携全家从重庆到北平出任清华大学地学系教授,执教6年间培养了裴荣富、常印佛、刘宝珺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 232018.05

    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没有创新的研究是瞎搞 没有市场的研究是白搞

    “没有创新的研究是瞎搞,没有市场的研究是白搞。这是科技创新领域的一个通病,是我国经济巨人的‘阿喀琉斯之踵’。”在近日召开的医疗创业加速器峰会上,中国工....

  • 232010.08
  • 102021.06

    王浩院士:没有高考,这1.5公里就是遥不可及的距离

    我是北京“69届”的一员。我们这一届在中学的读书时间总共只有一年多,而在进入中学之前都未能从小学正常毕业。所以,“69届”是“小学没毕业,中学没上够”的一届,可说是教育史上一个特殊群体了。也因此,在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的13届考生中,读书最少的当属“69届”。往前6届是“老三届”,“文革”前上过文化课;往后6届是“新三届”,读过高中。那一年,全国报名的考生有570万人,大学本科录取21万人,在被清华大学录取的10...

  • 302004.09

    科学事业没有坦途

    科学事业没有坦途 科学事业没有坦途作 者:陈一坚(1952航空) 发布日期:2004-09-30 本文节选自陈一坚院士2003年7月16日在我校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稿。陈一坚学长1952年毕业于清华航空系,毕生从事航空事业,主持设计了我国新一代歼击轰炸机“飞豹”,被誉为“飞豹之父”。回忆起五十一年前,我也从水木清华毕业,从这里走向工作岗位。那个时候没有这么漂亮的体育馆...

  • 022008.12
  • 122021.01

    丘成桐:没有强大的数学基础就没有良好的科技

    新中国在1949年成立时,可谓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国家领导人和先辈,努力带领着全国人民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七十余年来,几经风雨,筚路蓝缕,以长以成。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不再是吴下阿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火箭冲天,卫星导航。航母四通,高铁八达。大兴水利,精准扶贫。环保有成,青山绿水。社会繁荣,百姓安乐。今日中国的寥廓大地,已开始呈现小康社会欣欣向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