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夏鼐:打开科技史与考古学交叉研究新视野

2023-11-17 | 孙小淳 | 来源 《中国科学报》2023-11-17 |

《考古学和科技史》,夏鼐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8月出版,定价:88

我在做研究生时就读过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夏鼐先生的《考古学和科技史》,特别是他关于古代墓室壁画星图以及二十八宿的研究,当时对我的启发很大,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我从事关于中国古代星空的研究。现在有机会重新阅读夏鼐的著作,是我学习的大好机会。

这本书初版于1979年,当年即入选首届全国科技史优秀图书,影响了一代科技史家。我读研究生阶段先后得到中外4位导师的指导,他们都向我提起过夏鼐先生。夏鼐对我来说是无比崇高的存在。现在要我为他的著作写序,感到荣幸又无比的惶恐。我深感自己的学识浅薄,不足以体会夏鼐的学行品格,所以只能借此机会谈谈我的一些感想。

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高潮。当时我的老师一辈的科学史家们,正在筹划和落实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大部头专著编研项目,包括《中国天文学史大系》《中国科技史大系》等,涉及天文学史、数学史、冶金史、陶瓷史、纺织史、度量衡史、农学史、医学史等领域。

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受英国学者李约瑟的激励,既然外国学者能写出鸿篇巨制《中国科学技术史》,那我们中国学者为什么不能写出自己文明中的科技史呢?综观此后几十年的中国科技史研究成果,确实在很多方面超越了李约瑟的成果,其中突出的方面就是对科技史料的挖掘、整理和解释,而最为突出的是新的考古遗物和遗迹的发现和研究。

夏鼐在建立中国考古学与科技史的联系方面,贡献巨大。阅读老一辈科技史家的著作,时时感到夏鼐著作的影响。

《考古学和科技史》初版收入了夏鼐的10篇论文。其中第一篇名为《考古学与科技史——最近我国有关科技史的考古新发现》,涉及天文和历法、数学和度量衡、地学、水利工程和交通工具、纺织、陶瓷和冶金、农业科学7个方面,其视野之开阔、方法之精到、论证之严密,向我们展示了科技在古代文明中存在的维度,证明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文化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至今读起来令人兴奋,叹为观止。后面各篇更是篇篇出彩,新论迭出。

第二篇《沈括和考古学》,一方面介绍沈括在科技方面的贡献,另一方面介绍沈括在考古学方面的贡献,史料丰富,论证全面。特别是把沈括的从政经历和他的科技与考古研究活动结合起来考察,可以说启发了科技社会史的研究新思路。

我在美国读书时的导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席文为吉利斯皮主编的《科学家传记辞典》中撰有“沈括”条目,是一篇关于沈括的重要传记,其中就引用了夏鼐的这篇论文。

紧接着是关于星图的两篇论文。其中《从宣化辽墓论二十八宿和黄道十二宫》不仅介绍当时发现的宣化辽墓壁画中的一幅星图,而且详细探讨了二十八宿及其起源问题,以及黄道十二宫传入中国的历史,为解读宣化辽墓星图提供了极为充实的天文学史背景。其中对二十八宿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综合比较诸家观点,而且画出了星图,从二十八宿的天文特征推测其年代,对于今天研究其起源问题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另一篇是《洛阳西汉壁画墓中的星象图》,介绍的是1957年在河南洛阳一座西汉壁画墓中发现的星象图,对全部12幅星图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得出了重要的结论,认为这幅星象图既不是以12个星座来表示十二次,也不是象征十二时辰,而更像从《史记·天官书》所描述的五宫体系中分别选取的几个星官以代表整个星空。夏鼐的这些论断,今天看来依然是立得住的。

后面6篇论文,1篇关于阿拉伯数字幻方、3篇关于古代丝绸和纺织、1篇关于冶金考古,最后1篇是关于汉墓出土的蚀花石髓珠。

这些论文通过介绍和分析考古发现的铁板幻方、丝织品、金属、玉石饰等实物遗存,展示了中国古代丝绸、冶金等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国与西方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情况。其中丰富的内容和独到的观点发人深思。

读夏鼐的著作,就像欣赏艺术作品一样,获得的是启发、美和想象。

此次新版《考古学和科技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世民主持,除原来的10篇文章外,又增补了6篇文章,分别是《中国考古学和中国科技史》《汉唐丝绸和丝绸之路》《另一件敦煌星图写本——〈敦煌星图乙本〉》《〈河北藁城台西村的商代遗址〉读后记》《湖北铜绿山古铜矿》《〈梦溪笔谈〉中的喻皓〈木经〉》。

新增文章与初版的主题及内容密切相关,不仅进一步阐述了考古学与科技史在研究方法和材料使用上的相互支撑,而且就古星图、冶金史研究中的具体个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的篇幅虽短,但观点鲜明、证据确凿、论证有力,可以说是考古学与科学史研究结合的范例。新版把原有10篇文章和新增6篇文章合在一起编排,大体上体现了本书的主题,篇目编排是合理的。

本书初版虽然出版了40多年,但是今天读起来仍不过时。它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一套科技史与考古学相结合进行古代文明研究的方法。

近年来,中国考古学迅猛发展,发掘了大量的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实物,使得我们可以根据以实物为主的“物质文化”去探讨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明。比如就天文考古而言,我本人就参与了陶寺遗址史前天文台的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也从夏鼐的著作中得到了启发。

现在科技考古的手段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冶金考古、陶瓷考古、植物考古、残留物分析、同位素分析等,不一而足。而夏鼐是我国在考古研究中应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重要开拓者。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65年建成中国第一座碳-14断代实验室,对中国的科技考古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我看来,是夏鼐为我们打开了最初的科技史与考古学交叉研究的新视野。

夏鼐的学识和品行,我自然是不具资格评论的。为了写序我翻阅了《夏鼐日记》,他的学术经历令人钦佩不已。他在燕京大学读书期间,阅读了各种书籍,其阅读量是我不敢想象的。作为一名历史学科班的学生,他阅读了大量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等科学著作。在英国留学期间,他的学业更是突飞猛进,在田野考古和语言学习方面,都展示了极高的天赋和持久的耐力。这大概是他能够关注多学科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吧。

翻阅《夏鼐日记》,我还有一点个人的收获。我发现我的导师中有3位出现在他的日记中,他们在学术研究的旺盛之年与夏鼐先生有过相当密切的学术交往。这样一来,我可以自豪地认为,我和夏鼐先生还有了一丝学术上的渊源。这样看来,为《考古学和科技史》再版写序或许有了点理由。不为别的,只为先生的学术和精神得以接力再传。


(本文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本文为《考古学和科技史》一书序言,标题为编者所加)



相关新闻

  • 142017.03

    读《夏鼐日记》,认识一个血肉鲜活的“旷世考古学家”

    上海古籍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认识夏鼐——以为中心》,细述了夏鼐这位对于中国考古学而言称得上“学神”或“巨人”的大师的一生。身前一度被称为“学....

  • 012021.03

    作为考古学术家的夏鼐是如何长成的——从《夏鼐传稿》说开去

    ……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穿着淡蓝色布衫的长者,带着一身的书卷气,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让岁月无法冲淡的背影……掩卷之时,我想起一位考古界前辈的话,“夏鼐先生是一个真正的学者”!

  • 082019.10

    夏鼐:梦圆考古妆成时

    夏鼐,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早年考入清华大学,在陈寅恪、钱穆、蒋廷黻等的指导下打下深厚的....

  • 142017.06

    夏鼐:考古工作切忌“挖宝”思想

    夏鼐主持国家考古研究机构三十余年,为推进中国考古学的全面发展和学科体系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坚持考古研究的基础是田野工作,注重考古发掘的科学水平....

  • 252020.12

    创新教学环节:“交叉综合训练”课程走进校友企业齐碳科技

    12月19日下午,“交叉综合训练”课程任课教师、自动化系副教授古槿带领本学年选课的全体25名同学到校友企业齐碳科技参观实践。齐碳科技联合创始人、总经理胡庚校友(1999级自动化)热情接待了前来参观学习的同学。胡庚首先介绍了他的个人经历,他于1999年考入自动化系,2003年免试推荐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杨士元老师,在校期间为系手球队、排球队三连冠做出了重大贡献。博士毕业后在多家知名企业担任高级工程师、研发主管等职务...

  • 102015.11

    清华校友祁晓亮获2016年物理学新视野奖

    清华校友、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副教授祁晓亮以其在凝聚态物理学方面做出的贡献而获得“物理学新视野奖”

  • 132014.06
  • 062019.09

    2020年科学突破奖公布 陈谐校友获得新视野物理学奖

    北京时间2019年9月5日晚上,2020年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揭晓。除生命科学突破奖、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数学突破奖外,面....

  • 262017.06

    交叉信息研究院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院成立于2010年12月30日,致力于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物理学两大学科方向上的交叉建设,截至目前,已培养十届姚班毕业生和研究生毕业生。

  • 102020.10

    夏鼐与钱锺书的交往点滴

    夏鼐阅读钱锺书的著作,更多是在精神层面“接触”钱锺书,二人的直接交往,始于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科学院共事。钱锺书(右)与夏鼐在近代中国的学术谱系上,钱锺书与夏鼐属于同时代人。二人同庚,且生活经历颇有相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