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西南联大有个剧艺社

2009-03-17 |

还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在北大勺园住着来自南方的戏剧家萧荻,他是应邀来参加《西南联大校史》编纂工作,兼整理“昆明剧运史料”,他有二封长信写给话剧史家曹猛浪,先生早年在昆明搞剧运。被萧荻认为是昆明剧运史料的权威,先生仅存的部分早期话剧史料十年间分几批流失在潘家园,我费尽周折找到上百件,其中不乏西南联大话剧史料。通过这些史料,我知道西南联大成立有它的剧艺社,此剧社秉承着北大、清华、南开名剧社反封建、反压迫的传统在昆明展开了抗敌宣传和演出。

联大剧艺社“永在一起”的旗帜

  西南联大剧艺社的青年男女,曾制作过一面旗子,旗帜上写着“永在一起”号召全国剧界、全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剧艺社在艰苦的条件下曾演出过《阿Q正传》、《审判前夕》。抗战接近胜利时在龙云公馆演出过反抗主题的广场剧《凯旋》等。

蒋梦麟题写的“雷雨”公演特刊

我们应该记住有这么一天,西南联大与云南戏剧界一起公演过《原野》、曹禺先生亲自参加导演工作,当时的舞台设计是闻一多。这一天是1939816,云南剧艺界对曹禺先生并不陌生:在19387月“云南省立艺术师范学校”与“戏剧电影”科曾公演曹禺先生的《雷雨》:雷雨在云南演出:导演陈豫源,我曾在藏友手中看到过这次演出长达十页的珍贵特刊:从特刊中有不为人知的曹禺点滴事迹:特刊中明确写着:“雷雨作者曹禺先生将本届公演税全部捐助慰劳六十军”。在特刊中更登有曹禺先生给导演陈豫源的原函,这可是研究曹禺的不可多得的资料。信如下:

  豫源兄亲鉴:

  来示敬悉,拙作《雷雨》诩蒙艺校选入演出,感愧无似;是剧颇杂乱,又嫌沉长,望吾兄导演时,勿吝刀斧,须大加删改,始堪入目。所属已照办随函奉上,请收下。《雷雨》上演税,例由全部收入抽百分之三,此次无论多寡,务望吾兄属前台经理代收,数捐充云南抗日将士慰劳金,即以该收据寄交弟为感。

  在渝常与友人谈及吾兄,深以未得与兄常谈为憾,昔日有缘游滇,当再图良唔也。

  敬候

  艺安!

  弟万家宝启

  五月九日

  最有意思的是在特刊尾处登出了小消息:“曹禺先生现在重庆国立剧校任职,据闻其新作品名《北京人》系一抗战中剧本,不久由剧校学生演出”。

  在西南联大剧艺社带动下,整个昆明抗敌宣传十分活跃,从史料上查找光是演出社团近二十个,他们围在联大剧艺社四周,纷纷举行救亡话剧公演、或宣传、或募捐,盛极一时,各校之公演,均与其他校协助指导,并向同学协作戏剧服务,深得当局各界赞许和市民欢迎,抗战期间昆明曾有如下剧社演出的剧目:“云瑞中学”演出《我们的故乡》;“军官分校”演出《血洒芦沟桥》;“近卫一团”演出《全民抗战》;“市立女中”演出《血洒晴空》;“学生抗敌会”演出《春风秋雨》等等。

  抗战期间西南联大不可能有大学校园的宽松氛围,但它们在抗战中的行为在反法西斯文艺史上有着重重的一笔。 (收藏家贾俊学)

转自 新京报 2008年1月2

相关新闻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082009.06
  • 312013.03

    念 萧 荻——汪仁霖

    2007年10 月15日凌晨2时,离母校西南联大建校7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举行只有12天,萧荻大哥带着未了的心愿在广州与世长辞。噩耗传来,令人黯然泪下。

  • 052009.06
  • 072016.06

    回归清华园

    1946年10月10日,静寂荒凉的清华园,一下子热闹起来。自从1937年秋离开秀美的清华园,师生们再度聚首于此,举办复校开学典礼。

  • 162010.07
  • 112019.09

    赵捷民:回忆西南联大

    1938年至1940年,我曾在西南联大历史系读书。1940年我从联大毕业后,又在昆明教书,一直与西南联大师生有着联系和接触,西南联大的往事深深地印在我....

  • 122018.01

    横看成岭侧成峰——与西南联大有关的几部小说剪影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许多大学都有着流亡的经历。至今能够搜集整理出来的史料甚微,仍需有识者继续努力。在文学领域,诗歌、散文、小说均不乏对战时大学岁月的吟....

  • 122023.04

    一个西南联大人的“走马茶山”

    行走昆明,总能在不经意间碰到一些与西南联大有关的人和事。十月的一天上午,为了赴约见一个朋友,我来到了翠湖畔的文化巷。这里被老昆明人称作荨麻巷,后改称仓麻巷,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当时西南联大师生经常出没与活动的地方。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些著名大师如沈从文、冰心、李公朴、钱钟书、老舍、金岳霖、林徽因几乎都常来常往这一带。由于这附近还有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旧址所在)、云南大学、昆明工学院等,文化氛围浓郁...

  • 202024.05

    他们值得被铭记——读《最后的西南联大》有感

    初次读丁元元的书,便是这本《最后的西南联大》。看到“最后”两个字,我便有隐隐的惋惜。我记忆中的西南联大是无数人崇敬与向往的地方,但终有一天,西南联大走到了“最后”。这也正是这本书的与众不同,大抵他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最后”的惋惜,即与西南联大有关的人和事正在逐渐凋零,对西南联大的记忆正在年轻一代人中逐渐消弭。于是,1984年出生的丁元元,以记者、编辑、评论员的身份在媒体工作了十年之后,于2014年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