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海宗先生是著名历史学家,曾长期执教于清华大学及西南联大,他的门下出过许多出类拔萃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多年以后,学生们在回忆文字中记述了他当年讲课时的情形,并谈了对雷海宗不同的感受。
齐世荣是清华历史系学生,曾师从雷海宗,他回忆说:“在清华读书两年期间,听了雷先生的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西洋古代史和西洋文化史这两门。当时有些名教授,学问很大,但讲课不考虑方法,兴之所至,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有时离题很远,甚至近于聊天。雷先生则不然,他学问渊博,贯通古今中西,但讲起课来井井有条,从不跑野马,总是围绕中心题目加以发挥,并能深入浅出,强烈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他授课的某些内容,在时隔五十年之后,我仍记得清清楚楚……雷先生博闻强记,上课从不带讲稿,连卡片也没有,只有粉笔一两只。但如前面所说,他讲课极有条理。”
有个叫王敦书的学生,解放后有幸成为雷海宗的副博士研究生,他在晚年回忆道:“雷先生讲课声音洪亮,极有条理,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内容丰富,生动活泼。他讲授历史事件人物既有丰富内容,又将因果关系分析得清晰透彻,使人听了感到余兴未尽。他每节课的讲授计时很精确,每节课结束时,恰巧讲完一个题目,告一段落,下节课再讲新的,前后衔接自如。有的同学反映,课后把他讲授的笔记稍加整理润色,就是一篇有头有尾的文章……雷师记忆力极强,他走上课堂,只拿几支粉笔,不带片纸只字,但讲得井井有条,滔滔不绝,人名、地名、史实年代准确无误,不仅能说出中国历史纪年,而且同时指出公元纪年,每次讲课都顺口说出一二十个年代,从无差错。”
当然,一个老师,教那么多学生,每个学生对老师的看法肯定不一样,以上两个学生,是以赞许的态度回忆雷海宗老师的,但也有一个学生,对雷海宗的讲课方式很有意见,这个学生就是著名学者赵俪生,赵俪生就在回忆中对雷海宗毫不客气地给予了差评:“……雷(雷海宗)呢,大概认为通史课嘛,你讲深刻的学生也听不懂,于是就像说相声似的扯吧。60年后,我至今仍清清楚楚记得第一堂,老师一上堂就念诵道:‘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一万八千岁。……’假如这是讲神话学到还罢了,可这是讲《中国通史》呀?!古往今来,天底下地皮上,哪有讲《中国通史》这么个讲法的?!真是令人百思不解了。”
对于同一个老师,不同的学生给出了不同的评价,其实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法不同,结论当然就不同。当然,对于老师本身来说,这无损于他的形象,因为人无完人,这样不同的评价,使我们能从不同的侧面了解一位师者,更丰富了他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