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苟”,就是为人处事认真、诚信,一切以客观的是非为是非,不苟且,不敷衍。它既是吴宓对在乐山做生意的老乡们的希望,也是他一生的座右铭。
吴宓上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吴宓每天早上七点半,准时来到教室。他通常穿一件灰布长袍,左手抱书,右手拄圆木手杖,走起路来直挺挺的。放好东西,他先凭记忆在黑板上书写讲义提纲。开讲后,根本不看教案,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每每讲到得意处,他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最为精彩的,是讲授欧洲文学史课。他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将西方文学的发展同中国...
长期以来,学界但凡论及吴宓的编辑事业总以《学衡》与《大公报•文学副刊》为例。其实在上世纪40年代后期,他还编过《武汉日报•文学....
综合起来,无论吴宓的叔父成为其养父,还是钱锺书的伯父成为他的养父,都使他们的幼年颇为与众不同,也对他们的性格与日后的事业造成莫大的影响。而要研究吴宓、....
吴宓是现代思想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学人。他在1922—1933年间主编《学衡》杂志,践行“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学术宗旨;1925年参与筹办并实际主....
吴宓(1894-1978),字雨僧,笔名余生,陕西省泾阳县人,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被尊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著作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吴宓日记》等。1917年,23岁的吴宓赴美国留学。留美期间,他对19世...
一百年前的1918年9月11日的下午,正是美国东北部的历史文化名城波士顿最美的秋天,一个来自中国的青年吴宓悄然抵达剑桥,开始了其在哈佛大学为期四年的留学生活。这是一个看上去极为平淡无奇的秋日午后,落英缤纷的街道安静得让人神定气闲,一战即将结束,世人正从战时的情绪缓慢调整到日常的节奏之中。但借由吴宓当年留下的日记所呈现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却可以发现以吴宓为参与者和见证者的这一群一战前后聚集在哈佛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