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西南联大的抗争

2013-06-08 |

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下达指令,要求审核各大学的课程设置、统一教材、实行统一考试。此举遭到素有“民主堡垒”之称的西南联大全体教授的一致抵制。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三度训令西南联大必须遵守新规定,但联大教授仍不接受,双方相持不下。

此后,联大教务会议决定以联大常务委员会名义致函,进行抗辩,驳斥教育部的三度训令。受联大教授委员会委托,冯友兰执笔给当时的教育部长陈立夫写了一封信,这便是教育史上著名的《西南联大教务会议致国民政府教育部抗辩书》。全文如下:

“敬启者,屡承示教育部二十八年十月十二日第25038号,二十八年八月十二日高壹3字第18892号、二十九年五月四日高壹1字第13471号训令,敬悉部中对于大学应设课程及考核学生成绩方法均有详细规定、其各课程亦须呈部核示。部中重视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同人不敏,窃有未喻。夫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岂可刻板文章,勒令从同。

世界各著名大学之课程表,未有千篇一律者;即同一课程,各大学所授之内容亦未有一成不变者。唯其如此,所以能推陈出新,而学术乃可日臻进步也。如牛津、剑桥即在同一大学之中,其各学院之内容亦大不相同,彼岂不能令其整齐划一,知其不可亦不必也。今教育部对于各大学束缚驰骤,有见于齐无见于畸,此同人所未喻者一也。

教育部为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大学为最高教育学术机关,教育部可视大学研究教学之成绩,以为赏罚殿最。但如何研究教学,则宜予大学以回旋之自由。律以孙中山先生权、能分立之说,则教育部为有权者,大学为有能者,权、能分职,事乃以治。今教育部之设施,将使权能不分,责任不明,此同人所未喻者二也。

教育部为政府机关,当局时有进退;大学百年树人,政策设施宜常不宜变。若大学内部甚至一课程之兴废亦须听命教育部,则必将受部中当局进退之影响,朝令夕改,其何以策研究之进行,肃学生之视听,而坚其心志,此同人所未喻者三也。

师严而后道尊,亦可谓道尊而后师严。今教授所授之课程,必经教部之指定,其课程之内容亦须经教部之核准,使教授在学生心目中为教育部之一科员不若。在教授固已不能自展其才,在学生尤启轻视教授之念,于部中提倡导师制之意适为相反。此同人所未喻者四也。

教育部今日之员司多为昨日之教授,在学校则一筹不准其自展,在部中则忽然周智于万物,人非至圣,何能如此。此同人所未喻者五也。

然全国公私立大学之程度不齐,教育部训令或系专为比较落后之大学而发,欲为之树一标准,以便策其上进,别有苦心,亦可共谅,若果如此,可否由校呈请将本校作为第……号等训令之例外。盖本校承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之旧,一切设施均有成规,行之多年,纵不敢谓为极有成绩,亦可谓为当无流弊,似不必轻易更张。

若何之处,仍祈卓裁。

此致常务委员会 教务会议谨启廿九..十”

这封信套用诸葛亮《后出师表》的语气,以“同仁不敏,有所未喻”开始,然后是“未喻者一也……二也……”措辞典雅,但软中带硬,通篇贯穿着现代教育独立于权势的理念,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学者资中筠认为,这封信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以道抗势”的精神,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

此函上呈后,教育部指令就此被顶回。西南联大仍旧秉承“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独立办学原则,在抗战时期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取得的辉煌教育成就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史飞翔)

转自《西安晚报》201364

相关新闻

  • 072020.10

    史海钩沉:西南联大图书馆

    在昆明西北的城郊,小山起伏,山的前面,低低的黑垣墙围成了两个四方形,南北并列起来,很像一个‘吕’字,一条公路从中间横压过去,把一个‘吕’字切成了两个‘口’字,邻而不接的隔道相望,这便是西南联大的新校舍...

  • 252013.10

    来世还做你的女儿 ——陈鸽

    我是陈鸽,原西南联大电机工程系学生陈成的女儿。我父亲今年6月6日过世,我想在贵刊投稿纪念父亲,不知可否。

  • 272020.10

    “五四薪火百年传承纪念碑” 落地昆明

    记载西南联大教授、讲师和学生聚居生活昆明龙泉古镇的往事的“五四薪火百年传承纪念碑”,9月22日在昆明闻一多公园落成。纪念碑高 1.8 米,宽度 1.2 米,底座长度1.2 米,碑文共249字。由云南省北京大学校友会、龙泉...

  • 052012.11

    简讯目录1~29期(文纪俊整理)

    筹备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情况汇报 欢庆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成立 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名单及情况简介 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

  • 102022.01

    闻黎明:一部校史,但又不仅仅是一部校史——易社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书后

    西南联大重返我们的视野最多不过20年,成为热门话题还是2005年以后的事。台湾也一样,若非鹿桥的《未央歌》,很多人对这所学校还闻所未闻。这并不奇怪,西南联大只存在了八年半,却已离开我们60多年了。然而,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可是响当当的,且不说它云集了北大、清华、南开的多少学术大师,也不说它培养出多少精英,只说这它掀起的一二·一反内战运动,与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并称为中国青年运动史的三大高潮,就足以让...

  • 182017.04

    中国高铁世界领先能立硬币,要感谢这位“网红院士”

    潘际銮是谁?昨天的大部分人可能要这样问。这个在昨天对很多人来说还陌生的名字,在《朗读者》第九期播出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潘际銮”这个名字,变得更加....

  • 172023.11

    跟随闻一多和穆旦去西南联大

    “很多同学犹豫不决,恰好学校当局请了两位名人来讲演,一位是省主席张治中先生,他是反对迁移的;另一位是陈诚将军。他给同学们痛快淋漓地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同时征引了郭沫若周恩来陈独秀等对于青年责任的意见。而他的结论是:学校应当迁移”

  • 262017.12

    此生付家国 诗礼继世长——母亲百年诞辰纪念

    母亲学名刘世琮,乳名刘芳。《说文解字》载:“琮,瑞玉,大八寸。”玉琮是古时候的祭神重器,流行于五千多年前的苏南、浙北,玉琮外方内圆,寓意天圆地方,天人....

  • 062023.04

    “笳吹弦诵在春城”——记西南联大时期的袁可嘉

    2021年有一部纪实电影《九零后》,引起了我的关注。影片中出镜的并不是现在“90后”的年轻人,而是平均年龄9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都有过一段在西南联大的青春时光。其中有物理学家杨振宁、作家马识途、翻译家杨苡和许渊冲等。诗人袁可嘉也毕业于西南联大。1921年,他出生于姚北六塘袁家村(今属浙江省慈溪市崇寿镇),到2021年整整100岁,可惜他已于2008年离开人世。我在想,如果可嘉先生还健在,面对...

  • 272020.08

    对家父胡道稷的回忆

    1940年家父高中毕业,1941年考入西南联大经济系。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大批美军援华。响应当局的号召,家父参加了战地服务团,在第三期干部训练班培训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