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张祖道照片中的清华农学院故事

2022-11-27 | 袁帆(1975级建工) | 来源 公号“清华校史馆”2022-11-25 |

最近,由清华校史馆主办的《张祖道镜头下的清华》摄影展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观众们对这些反映清华园历史演变的珍贵影像表现出浓厚兴趣。一些细心的清华师生在标为《清华大学农学院》的照片前驻足,他们不仅想知道画面上的建筑究竟在哪里,也希望对历史上的清华农学院有所了解。

一、清华农学院不在清华园

根据照片上反映的建筑外貌分析,清华农学院的这座大楼是砖混结构,平面形状呈山字形,立面为三段式,中间部分为三层,两侧为二层。建筑形式特征明显带有“传统主义”新建筑色彩,而这种建筑形式是在20世纪初叶,由第一代留美归国的中国建筑师集体所创,其特征是整体或局部的重要部位明显具有中国古典建筑形式,即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

张祖道拍摄的那张照片虽然是远景,细节不甚明了,但可以看到建筑中段顶部采用宫殿式的单檐歇山顶,屋脊两端的“鸱尾”和屋顶下四个转角安装的“吻兽”清晰可见,这些细节通过70多年前摄影家的镜头,依然让人感到扑面而来的中国传统建筑韵味。

清华农学院主楼局部

此外,在建筑入口两侧还可以看到,设计师大胆地设计了两座突出于建筑主轮廓线的半圆形“楼筒”,再加上大门上面并列设计的五处“条窗”,不仅丰富了建筑外形,更加突出了建筑中段的形象,而且他还用长长的竖线条去平衡整座建筑的横向视觉,反映出建筑师独具匠心的现代设计意识。

让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熟悉的清华园中,任你寻遍各个时期的历史建筑,也不会找到这座“清华农学院”大楼,这是因为它的确切位置是在清华园西面大约5公里,如今的中央党校南校区里,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座大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七七事变”后的北平沦陷时期。当时的伪政府利用位于毗邻颐和园的清朝“自得园”遗址开办了一所“建设总署土木工程专科学校”,斥资修建了一批教学、生活建筑。这座主楼于19416月完成定稿,设计者是当时的青年建筑师徐仁祥(1911—1980),8月由泰庆建筑工程公司施工,于1942年建成投入使用。

根据有关资料,这所学校共设置水利、道路、工程管理、电机等四个专业,前后共招收过三期学生,于抗战胜利后被关闭,其校园最终由清华大学接收,成为清华农学院的校舍。这就是说,历史上的清华农学院确实不在清华园,农学院的主要教学、科研活动都是在张祖道拍摄的这座大楼里面进行,它也是一段清华历史的见证者。

二、清华农学院溯源

清华农学院是清华大学曾经的“文、理、法、工、农”五大学院之一,虽然它正式成立于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是五大学院中最年轻的一个,但其历史却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

1933616日,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第5825号令,命令清华添设农学院。接到部令后,清华大学仔细分析当时形势,认为当时高校毕业的农科学生与农村复兴运动的实际要求差距较大;况且北平已有北平大学农学院、保定河北省立农学院,清华似不宜再添院设系,于是决定先试办农业研究所与实验农场,缓办农学院。

梅贻琦校长根据学校校务会议的决议,找到生物学系陈桢、戴立生、李继侗三位教授,请他们对筹办农业研究所提出报告。在此之后,清华在陈桢等三位教授调研报告基础上,制定了农业研究所的架构与研究方向。19348月,农业研究所正式成立,下分虫害、病害两个组,两个组工作相互独立,刘崇乐、戴芳澜分任组长。该机构以研究为主,不在学校开设公共课程,也不招收学生,只根据需要聘请一些高年级学生担任助教。

农业研究所主要依靠生物系进行工作,在清华生物馆开辟三间实验室,其中虫害实验室一间,病害实验室两间。同时,学校在校内划出一百亩地作为农业研究所农场。清华还以30年为限,租用了实业部中央种畜场北平分场,并购买其畜种与农具。

就这样,虽然没有开设农学院,但清华的农业研究就此起步,并在1937年抗战爆发前几年取得虫害调查、虫害防除、经济作物调查等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西南联大时期,农业研究所也随清华南迁云南。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期间,农业研究所不但没有萎缩,反而更有扩大,在原来病害、虫害两组基础上,增加了由著名植物生理学家、生物化学家汤佩松主持的植物生理组。这一时期的所有工作都为后来的农学院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南联大时期,梅贻琦(第2排左9)同农业研究所师生合影

三、清华农学院的历史演变

1945815日,日本战败投降。清华终于可以复员北上,回归清华园。在复员复校的千头万绪中,在农业研究所基础上扩充成立清华农学院一事也被提上日程。关于这一重要工作,其实主要包含两块:一是农学院的如何组建?二是农学院设在哪里?

1946425日,在清华即将复员迁回北平之际,汤佩松就组建农学院一事致信梅贻琦校长。在信中,他就农学院的系、所设置等具体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认为需要设置七个学系,同时附上农学院筹备方案一份。

19474月,清华大学为农学院成立及设系事呈文国民政府教育部。后经核准,在是年6月颁布的《国立清华大学规程》中,农学院共设置四个系:农艺学系、植物病理学系、昆虫学系、农业化学系。此外另设植物病理、植物生理、昆虫等三个研究所。农学院院长汤佩松,农艺学系系主任韩德章,植物病理学系系主任戴芳澜,昆虫学系系主任刘崇乐,农业化学系系主任汤佩松(兼)。

而关于农学院的院址设置过程,却没有那么顺利,中间经过了一番鲜为人知的曲折。从有关史料分析,抗战胜利后,梅贻琦校长在还未回到北平之前就已经在考虑农学院选址问题,并积极协调各方面关系,希望能接收与农业有关的土地资源。在其努力下,“教育部”于1946131日专门致电梅校长,称北平西苑土木工专准暂由该(清华)校接收,希速派员赴平接管为要。梅校长接电后旋即指示:即抄航快寄陈(岱孙)先生,请与沈特派员接洽接管。急迫之情,显而易见。

然而“好事多磨”,就在223日清华派陈岱孙等人去实地接收不久,却接到教育部令,将此处校址暂借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半年。在当时的混乱局势下,敌伪资产被有权、有枪者肆意抢夺之事屡见不鲜,这一变化如果放任不问,很有可能会使清华接收土木工专校址一事产生变数。

梅校长在得知此事后的反应虽然今天已不得而知,但从现存的几封有关函电中却可以确定,他一直没有放弃“收回”的努力。他在给时任“教育部长”朱家骅的电文中说,“本校亦即将复校,而本校员工众多,亦必须将该校舍收回方稍敷用。为此恳请转知干部学校,务于九月中将该校舍交还,以资应用”。他在给时任清华秘书长沈履的函中也明确表示,“土木工专本校亟欲收回,但……须电蒋经国请示。琦亦拟电蒋催商,……实则无论如何本校必须收回,否则数百学生即无法容纳矣”。

显然,在梅校长坚持不懈的“索还”下,最终才让“中央政治学校”履行约定,将借用的土木工程专科学校校址交还给清华。这一结果有蒋经国19461023日给李惟果的函件为证,其中说到,前由本校借用之土木工程学校校址,业已交还清华大学,祈转知梅校长为感。蒋经国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向梅校长示好?或许是碍于面子,又或许是表现自己的守信。但无论如何,梅校长的坚持才是使土木工程学校校址能够按时收回的重要原因。

此后不久,梅贻琦校长在19474月所撰《复员后之清华》一文中写道:农学院院址问题,因原有之圆明园旧址,尚无建筑物可供利用,清华园内校舍亦感不敷,现时只得以去岁接受之前伪建设总署立土木工程专科学校为院址。数月来,经积极之整顿,业已大致就绪,其他各种设备工程,亦均按照原定计划陆续进行,最迟于本年暑假招生前当可全部完峻。在这段看似波澜不惊的表述的背后,又有几人知晓梅校长为了清华的利益,不惧与权贵据理力争的这段轶闻呢?

1947年暑期之后,清华农学院招收的第一届13名学生终于入校,同时昆虫研究所另招二名研究生。1948年招收新生9名。1949年秋天招收录取名额增加许多,达到133名。关于这一时期的农学院的基本情况,通过1948年《清华年刊》中一篇文章可以略知一二。文中写道,在四系中,农化、植病、昆虫三系都是由原来本校的研究所发展而来,所以有相当的根基;只有农艺一系是真正新设的,虽然还待成长,但是显然客观的要求决定了它以后必然成为最重要的一系院址在颐和园对面,地方很大;另外在香山附近还有几百亩广阔的松堂牧场,只是现在不能很充分地利用。一年级的课完全在校本部上,课程大概不会比一般理学院的松。实习方面,除了暑假中有一定的农场实习外,平常还准备去华北各大农场,实验所去参观。将来搬过去后,我们可以分配到一定的土地,由院方帮助、指导,自己经营,还可以养育牲畜”。

清华农学院成立一年半后的19491月,北平和平解放,而10个月后,就在农学院师生与全国人民一起庆祝新中国成立的日子里,他们也迎来了一次重大的历史性变革。

1949105日,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宣布,决定将华大(华北大学)、北大、清华三校农学院合并,成立为一个全国性的农业大学。这所农业大学就设在北大农学院旧址(京郊罗道庄),经过70余年的发展后,成为如今名闻遐迩的中国农业大学

清华农学院位于西苑的校址在这次院系调整后,移交给当时的马列主义学院,以后逐渐演变成今天的中央党校南校区。而那幢标志性的“大屋顶”主楼如今依然矗立在那里,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成为一个时代的建筑经典作品。

原清华农学院主楼现状(位于中央党校南校区)

四、结语

清华农学院虽然只存在了两年多的时间,但清华大学在其百年历史上为中国农业研究与人才培养发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却不容小觑。汤佩松、戴芳澜、刘崇乐、韩德章等一批科学家、教育家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早已铭刻在新中国的史册中。

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成立时,周恩来总理和戴芳澜先生握手(1955年)

70多年后,当我们透过张祖道的镜头,再来回顾清华农学院的故事,我们依然为清华人所表现出的务实精神和坚持不懈的韧劲所感动,依然对梅贻琦校长在艰难年代中百折不挠、敢于担当的船长精神深表敬佩!

今天的清华,虽然没有再单独设立农学院,但对包括农业科学在内的“三农”问题保持高度关注,并在2011年成立了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旨在通过更高的层次,更广的维度,开展中国三农问题的高水平研究,培养服务于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这一切努力,都是希望为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属于清华人的独特贡献。毫无疑问,这也是对所有清华先贤们最好的缅怀、继承、纪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