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废墟中走出的年轻人王佳明:做西部最需要的“马兰花”

2016-03-30 | 张漫子 | 来源 新华社 2016年3月25日 |

  他说,当年我在废墟之中保住了生命,还有幸接受了一流的大学教育;现在带着多个生命留在我肩上的意义,回家乡北川书写有意义的人生。

  “人这一生,说短很短。你看马兰花,要开在祖国最需要的土地上。”今年要毕业的清华学生王佳明说。

  崩塌

  原本,北川是一块平静的山地。黄壤、阔叶林、高山草甸相间分布,能不时听到出没在山腰的羊群咩咩叫声,还有牧羊人的声音。

  2008年的一场地震,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改变了许多人。

  一贫如洗的山村,随处可见破碎的痕迹:塌陷的稻田、被截断的山路;断了梁的屋顶、满地的瓦砾碎石。岁月或许可以带走碎片,但无法抚平北川人的记忆。

  记忆中最心碎的那一刻,王佳明根本无法回忆。“本来我们在教学楼五层好端端地上课……”突如其来的一声巨响,让两栋坐满镇上中学生的五层楼瞬间塌陷。

  位于教学楼最顶层的王佳明眼睁睁看着下面鲜活的生命挣扎,却无能为力。

  好在,救援队来了,营救出的学生被要求迅速撤离。王佳明一面向外跑,一面回头:那些被石头砸中躺在路上的人,都是昔日的伙伴。

  山崩地裂后,希望随平静的生活一起埋葬:羊群好像不会叫了,北川人也仿佛不会笑了。

  王佳明的人生轨迹也因此被改变。从前,毕业后在大城市里安个家、赡养好山里的父母,是他的最大梦想。

  然而地震后,王佳明的头脑中仅存一个念头:人,就是要好好活着。

  重建

  仿佛一夜之间长大,这个大山里纯真孩子的脸上多了一份坚毅。

  2008年夏,乡亲们一路小跑传来了喜讯,他,成为了震后北川的第一位清华学子。

  这个喜讯并没有让王佳明高兴起来。学校的书本已不再,除了衣物,并没有什么可以带走的东西。简单收拾行装,王佳明背上背包迈进清华园。

  有位环境学院的师兄告诉他,汶川地震救灾时,清华师生持续献血14小时,18.2万毫升血液——当时北京血库所存血液的1/6,被医护人员连夜送到灾区。王佳明泪流满面,“经历地震后,我没哭过。但那一刻我还是留下了感恩的泪水。”

  敬畏、责任、回报,成了王佳明人生的关键词。2008年入学至今,他坚持义务献全血11次。同班同学劝他,“这么频繁献血,身体会撑不住的。”他却说,“我亲眼见到,血液是能够救命的。我是一个活着走出北川的人,对社会可以奉献的,我一点都不吝啬。”

  王佳明说,献血并不代表不珍视生命。学校操场成了他常去的地方,在这里,他练习长跑,学打排球,释放郁积在心中许久的压力。“从地震中活着走出来的人有个共同之处,就是极为看重健康。”

  这身体,仿佛不是他自己的,而是离开的北川乡亲们为他留下的。马拉松成了王佳明调节学习生活、磨砺意志的最佳方式。北京马拉松赛事,不管半马、全马,他一律参加。因为他还要用这身体,回乡书写有意义的人生。

  出发

  这个羌族小伙子希冀,北川是可以被阳光照耀到的地方。选择回乡,是因为他要回来播种希望。

  七年的时间并不算短。当年沦为废墟的泥土里如今已长出新的玉米。

  2010年暑假回乡途中看到的那一幕,至今仍深深刻在王佳明心中:他欣喜地发现,镇上的婴儿多起来了。抱着婴儿的乡亲们脸上浮起了笑容,笼罩在村民心头近两年的阴霾逐渐淡去。一切都像有了希望。

  然而王佳明心知肚明,以家乡的条件,重建需要很多力气、很多时间,更需要的是勇气与经验。

  于是,王佳明在2012年夏加入了清华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主动请缨奔赴西藏:他要在艰苦的地方磨练本领,学习如何建设家乡。

  他所支教的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农林系,一个年级有5个班,每个班有六十几名藏族学生。他们从农牧地区走出,翻山越岭、乘坐大巴,几天几夜才来到拉萨,接受的是免学费的读书机会。

  首次以教师身份面对学生,王佳明问:“未来你们想做什么呢?”

  教室里鸦雀无声,过了会儿,有几个声音嗫嚅道:“当公务员。”而更多人心中没有答案。

  王佳明当天便敲开负责领导的房门:“我是否可以申请为学生们加门选修课?教材我自己准备。”

  一周后,农林系学生的课表上多了一门新课程——《大学生与大学生活》。在接下来的8周里,王佳明与藏族学生一同思索人生、规划生活,寻找生命的意义。

  最后一课,当学生们观看完2012届清华毕业生拍摄的微电影《敢不敢》时,教室里满是抽泣的声音:二十年来,他们没有见过北京,不知道大城市的学生怎样生活,没人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有多美好,充满意义的人生有多种可能;他们也从没有如此真切地思索过梦想是什么,甚至不敢也不懂得放弃别人眼中的人生选择。

  王佳明更加坚定了心中的决定:去西部,回北川,去祖国需要的地方。

  作为2016届硕士毕业生,王佳明已回到清华明亮的实验室,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忙碌着。

  他的脑海中不时浮现藏族男孩多吉与他的同学们为自己送别的场景,还有他们绽开在脸颊上的高原红,和比草原还要纯净的笑容。

  王佳明的床边挂着哈达,桌前一沓手写的时间表让他的人生看上去有些沉甸甸。

如果不经历地震,王佳明不知他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我没时间回想,我思索的只有未来:人生有太多不确定,但此刻的我已积聚能量,盼望尽早回乡,在我的家乡北川释放。”


相关新闻

  • 152016.07

    王佳明:马兰花开在适合的地方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北川中学的王佳明成了家喻户晓的“抗震小英雄”。今年,作为清华大学2016届毕业生,他放弃了在大城市就业的机会,以一名....

  • 302021.08

    张利兴、朱凤蓉:马兰花,马兰花……

    多年以后,当空中升腾的蘑菇烟云早已散尽,平沙莽莽定格为书架上的照片,张利兴挽着妻子朱凤蓉,回到了上海。17岁离开家乡,归来已是两鬓风霜。1966年10月,一列闷罐车从北京出发,载着清华大学毕业生张利兴和几百位青年,向远方驶去。终点在哪里?张利兴并不确切知道。只知道,那是天山深处,一个地图上找寻不到的地方——马兰。两年后,朱凤蓉从清华大学毕业,也来到这里。从此,他们在戈壁滩扎下根,成为新中国“两弹一星”...

  • 022008.07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王佳明被保送上清华

    【新闻中心讯】“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北川县中学高三学生王佳明日前被清华大学录取。

  • 232014.09
  • 242016.06

    王佳明:领悟信仰之美 做到又红又专

    当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正在全党上下如火如荼地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我认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学习党的光辉历史,特别是学习革命先烈的政治品格、奉....

  • 072019.05

    湖南校友观看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 致敬两弹元勋邓稼先

    2019年5月4日至5日,“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专场“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 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在长沙理工大学大会堂上演。湖南清华校友会组织了百余名校友观剧团前往观看,致敬“两弹元勋”邓稼先。《马兰花开》以颂扬老一辈科学家实现“中国梦”为主题,生动讲述“两弹元勋”邓稼先为祖国核武器事业呕心沥血、忘我奋斗的感人事迹和壮阔人生,刻画了以邓稼先为代表的科技人员崇高...

  • 202016.10

    从清华园到宁夏川:他愿做沙漠中盛开的马兰花

    周浩,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届研究生,现任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红崖子乡党委书记。

  • 092017.01

    王佳明:以理想的态度,走进真实的世界

    2016年,清华园里像我一样毕业以后选择到基层公共部门工作的同学有200多位。我们用行动将自己的选择融入一生的价值追求和坚守中,当初选择时如此,现实工....

  • 112020.12

    北京排水集团王佳伟获评“全国劳动模范”

    11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北京排水集团研发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王佳伟(2000级硕,环境)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王佳伟同志现任集团科技研发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自参加工作以来从事污水资源化利用和节能降耗的研发、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对污水处理工艺、节能降耗技术和运行优化管理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和突出的科研成果,并通过工程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

  • 292013.04

    《马兰花开》校友专场招待演出举行

    清华新闻网4月29日电 (记者 李含)4月27日下午,清华校友总会100周年纪念暨清华大学102周年校庆校友招待演出活动在新清华学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