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探索创新——访青年美术家沈磊

2018-03-22 | 李姝昱 | 来源 光明网2018-03-16 |

“工艺美术作品《山海颂》是我多年创作实践的延续,是将中国远古神话运用于现代工艺美术的一次尝试,意在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华夏文明中蕴含的不屈不挠的开拓精神、气吞大荒的伟大气魄。”谈及心血之作《山海颂》,沈磊百感交集。这其中,既有灵感乍现、得心应手的喜悦,也有苦思冥想、焚膏继晷的艰辛。

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探索创新

作为一位科班出身的青年艺术家,沈磊于200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此后一直从事艺术创作、教学科研工作。除了金属工艺,他还对油画、漆画等颇有兴趣和研究,坚持多样化的艺术语言和跨门类的创作原则。2014年起,在师从著名造型艺术家韩美林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沈磊进一步拓宽了创作思路和创作范畴,主动将工艺美术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别开生面。近年来,其作品先后在上海、北京、福建、江苏、陕西等地的美术馆、艺术馆展出,受到了广泛关注。作品《山海颂》,进入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滚动资助作品,为他的艺术生涯开启了崭新的一页。

沈磊近照

《山海颂》是一系列金属艺术器皿,包含罐、钵、瓶、盘、壶等具体样式,强调“器以载道”的造物原则,或以神话传说为主题,或突出远古审美意趣,充满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情怀。沈磊介绍,创作灵感和素材来源于中国古典文学,例如《山海经》《淮南子》《诗经》等。“创作过程中,最令我难忘的是一次次的技术攻关与造型的推敲调整。由于创作初衷是打破工艺门类壁垒,将多种材料与工艺围绕艺术理念进行综合运用,所以对艺术造型、制作工艺的权衡与取舍变得异常艰难,但这也正是我所寻找的现代工艺美术创作的实现路径。”就这样,他不断迎难而上、突破自我,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成功努力。

在他看来,工艺美术要想与时俱进,必须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和设计进行有效整合,将现代审美意识、情感诉求融入相应的材料与工艺之中。“不追求工艺手法的巧夺天工,也不想被贴上某种特定工艺美术门类的标签。它最大的创新和特色,是力求在符合现代审美意识的前提下,与传统文化保持自然的内在联系。”沈磊表示,希望以《山海颂》为契机,对以工艺至上的工艺美术评判体系进行矫正,让艺术审美的本体回归成为工艺美术创作的原初动力。

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探索创新

对于这种努力和创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党支部书记、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属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晓昕评价说:“《山海颂》是具有艺术性、实用性、叙事性、象征性的器物组合,器形、纹饰、色彩和装饰构件和谐统一并富于变化;强调适度装饰的原则,回归两汉以前单纯、简约、厚重、大气的装饰风格。作者试图突破传统工艺美术在艺术表现上的局限,强调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对大众的审美引导功能。”

工艺美术《山海颂》之一

工艺美术《山海颂》系列之一

沈磊坦言,《山海颂》涉及金属器皿的锻造与铸造、雕塑、花丝镶嵌、焊接、表面化学处理及3D打印等制作工艺,是一次多种工艺结合的创作实践,既需大量时间与精力投入,亦需一定的资金支持。“若无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山海颂》的顺利完成可能还需要时日。”他认为,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不仅是对艺术创作的物质资助,更重要的是对创作方向、表现形式的肯定与鼓励,为当下青年艺术创作生态注入了积极与健康的能量。

2017年的“中国艺术新视界”——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滚动资助作品巡展,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宣传了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有利于公众对青年艺术建立新的认知。“巡展期间,我对每一站都非常关注,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来了解展览进度、专家点评、观众反馈等信息。”沈磊表示,巡展从策划到实施到效果,显示出国家艺术基金广泛的社会影响、扎实的工作能力。“当前,我国工艺美术行业面临种种机遇和挑战。国家艺术基金审时度势,加大了对青年工艺美术创作人才的资助面积,对我们是莫大的鼓励。复兴传统工艺文化、重拾华夏工匠精神,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艺术家的使命。国家艺术基金的保驾护航,让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对艺术创作事业执着坚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