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顾嘉唯:点亮孩子们的智能童年

2019-11-04 | 作者:梓晨 摄影:林半野 | 来源 公号“三联生活周刊”2019-10-31 |

自己创业之后,30岁出头的顾嘉唯又成熟了许多。按他的话说,伟大的企业往往至少需要跨越一轮宏观经济的跌宕起伏。公司上一间办公室占地四千多平米,“很酷炫”,公司的使命也充满了理想和情怀,叫“创建人机共生的灵性世界”。今年,他们把公司使命从一条变成三条,更加人性化,叫“用AI让儿童教育更便捷,更有趣”;“让智能时代原住民成长得更好”。办公地点也搬回到原本简洁舒适的环境中,“这恰恰也是练内功、遇同舟、齐修远最好的时代”,顾嘉唯说。

作为一位年轻的科技精英,顾嘉唯在创业前一直在大公司内的研究院里埋头搞创新。但年轻的心不会满足于按部就班,它会不自主地从平稳的生活中挣脱出来,去寻求更富挑战性的自我突破。在新的征途上他背起了更重的担子,他不再是一个人,他必须尝试带领自己的团队一起向前走。

没有白走的路

抱着电脑推门进来,顾嘉唯没怎么寒暄,在我们介绍采访目的的过程中,他一边将电脑连接到屏幕上,一边径直开始了他超过十分钟的科研项目介绍。为此我不得不在中间找机会打断了他,因为我怕这样下去会没有提问的时间。

如此外扩性的自信表达在一个年轻人身上很常见,但并不常见于一个企业的领导者。而顾嘉唯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他是以青年精英之姿登上创业舞台的。

虽然只有33岁,顾嘉唯已经带领一家人工智能创业公司走过了三年的路。在此之前,他拥有绝大多数同龄人羡慕而又难以企及的资历:本科就读于同济大学的王牌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时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学习设计战略与管理,期间在诺基亚和微软亚洲研究院都实习过,毕业后从微软研究院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28岁时成为了百度“少帅计划”的一名成员,并连续入选了诸多青年科技精英的评选名单。

但过了而立之年后,顾嘉唯发现这些光鲜的履历最多只能让他在和别人“谈事情的时候好谈一点”,甚至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而已。这些经历背后,最有价值的东西却难以为外人道,只有他自己才最能体会:那是光鲜背后的“失败”给他留下的人生积淀。

这也是顾嘉唯身上最具矛盾性的地方。在自己创业之前,他曾在微软和百度两家科技公司参与并主导过多个前沿人工智能创新项目,但这些项目最后的结局都难言成功。最有名的例子是BaiduEye,这款从Google Glass中得到灵感的智能穿戴设备诞生于2014年,不同于做AR增强现实的智能眼镜,BaiduEye项目是“奔着电影《Her》助理型人机交互机器人”而去的,没有显示屏,就靠一个戴在耳旁的前置摄像头和隐藏麦克风收集信息,再依靠佩戴在脑后的主体部分连接上云端的百度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并最终通过耳麦语音的方式反馈给用户。

然而这款极具探索精神的产品并未大规模量产真正被投放市场,在惊艳亮相后就迅速淡出了公众视野。几年后,有媒体总结其为一款“值得鼓励的、不成熟的概念性产品”。

“这是众多科技创新大公司内部大量前瞻性试错典型案例之一”,顾嘉唯后来自己也这样说。时隔5年,他在今天仍然认为那是很好的创新尝试,唯一的遗憾就是“做早了”,具体来说,就是“一个产品背后的技术成熟度、基础数据的平台积累、以及用户体验的边界不够提供给用户足够的价值”。

这样在不完美的时间点进行AI技术创新的尝试是顾嘉唯自己创业之前的主要工作内容。从BaiduEye到为盲人提供助理服务的DuLight,再到DuBike智能自行车、百度无人车和换脸应用鼻祖“脸优”,每次创新“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都能给顾嘉唯带来乐趣和成就感,但每个项目最终都没能真正获得市场上的商业化成功。

无论是在微软还是在百度,这些研究院的科研技术领先性和独创性确实有助于在开辟新领域时创造出机会,但同时也要有强大的产品运营能力和规模化市场的掌控力,否则即便是创新的引领者,也很可能错失未来的商机。除了“时机”的重要性,顾嘉唯也对“创新者的窘境”有着自己深刻的感悟,那些过往的试错经历让他明白了在大公司平台原本主营业务的包袱下,和成熟体制内如何从0到1实现第二曲线创新,如何避免错过新的可能性。

李宗盛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自己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公司花了钱,团队付出了心血,最终留下了光荣的失败和更加宝贵的经验与能力。而立之年,在大公司做了太多“不务正业的科研创新”之后,遗憾堆叠起来,在胸中难以消弭,顾嘉唯决意走出大公司内“几乎没有KPI考核”的舒适区,创造完全属于自己的事业。

让所有产品都具有灵性

顾嘉唯现在专注于用AI技术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他所成立的物灵科技已经面向市场推出了几款早教机器人产品。被业内一致认为能够代表“AI 商业落地趋势”的绘本阅读机器人Luka曾获得过德国IF产品设计奖、德国红点奖、美国IDEA三大国际产品设计奖大满贯。三年来,这位之前的“百度少帅”正在一步步打造一支完全属于自己的战斗部队。

30多岁的青年才俊初次成为了领导者,他要为自己的团队找到目标、圈定战场、制定战略,这不仅需要天才的灵光乍现,更需要不断自我挑战的勇气。

刚开始的时候,物灵科技做过智能监控摄像机、智能音箱,做过智能台灯,语音交互社交机器人,还做过安防机器人和制造业机器人。“那些没有创造真实用户价值的黑科技实验室已经够多了”,“AI技术不是万能的,现阶段还有不少预期落差,但我们必须明确边界,聚焦核心,任何一款产品出自物灵都必须是爆款”。最终,顾嘉唯说服同事们,放弃了一些他们曾经付出过许多汗水的产品线,将核心业务聚焦在了AI+教育产业上。

这一切变化的方向都有迹可循,那是过去一系列无法落地的创新留给他的财富——回归商业本质。事实上,从“人工智能”这个概念自1956年于达特茅斯会议上被提出来之后,就没有人怀疑它会在未来给人类社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但长久以来,如何让人工智能技术在商业上落地并真正改变人们的生活却从未被真正解决。

大公司提供的宽松环境和丰沛资源让顾嘉唯有了能够思考这个问题所需的条件。一方面,从技术层面出发,他需要让今天的技术去解决现实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并且让目标人群能够接受技术目前不完美的地方。另一方面,从市场角度出发,他需要在当今中国找到技术变革能带来最大机会的产业。

教育产业在这种思考下成了顾嘉唯的选择。他用出行领域正在经历的变化来向我们解释他选择教育产业的原因:从过去站在路边伸手拦车,到用打车软件叫车,再到正在快速发展中的无人车。“这都是很清晰的,几乎没有人会否认这种变化”,顾嘉唯很自然地解释道。

AI这个必然趋势也会发生在教育领域

按照他的设想,未来的教育模式一定是“AI老师+AI学伴”来取代现在的教学场景,“在5G和AI的助推下,未来可能有AR/VR教学的手段,有机器人教学的手段”,顾嘉唯说。但伟大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老师与一群学生在一个线下空间内教学,痛点是优质师资和个性化,这种模式正在被改变,在线教育已经成为了这几年投资创业的热潮,学生与老师有了新的连接方式,教学的场景正在发生变化。

顾嘉唯既身处这个变化中,也在变化外。他目前最重要的产品是一款名叫“Luka”的绘本阅读机器人,这款面向早教市场推出的机器人功能直截了当,拿着市面上任意一本绘本或教材,放在它忽闪忽闪的“眼睛”面前,翻开每一页,伴随着图面内容,它就能绘声绘色地读出上面的内容,还能就内容与人进行互动,甚至还可以唱读出来和中英翻译,比如放上语文教材,可以通过它学识字;放上英文教材,可以通过它学习英语单词和纠正发音。

这款产品并不能取代传统的亲子陪伴,但却真正将现有的AI技术引入了早期识字拼音和英语启蒙的教学陪练的过程中。“我们短期内做的两件事,一个是让孩子爱上阅读,从屏幕回归到纸质书阅读,另一个是在家庭教育场景中构建数字幼儿园”,顾嘉唯说。为此,他不仅没有抛开传统教育机构,还专门与新东方和好未来等传统教育机构在内容设计上进行合作,“课班教学和家庭辅导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这当然不是他心中最理想的状态,甚至距离还有很远。“我认为我的野心是要把他们统统升级再造一遍”,顾嘉唯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他希望能不断提升教育的效率,除了实现数据驱动的自适应个性化,还要通过机器智能的辅助,填补师资的稀缺问题,让平等的普惠教育成为可能。就像上面所说,他甚至认为未来AI老师会成为主流。但在目前这个阶段,他已经能够做到足够脚踏实地,“就像自动驾驶不可能一上来就把司机全取代,他们会先做L3辅助驾驶,我们的第一步就是陪练。”

Look back into the future

在理想状态下,一个孩子在机器人面前做的任何举动,机器人都能随时与孩子教育互动起来。这些用户体验的成熟度伴随技术发展,还需要长时期的迭代优化,但顾嘉唯并不沮丧,他说:“只要我们的目标大方向对,保持战略定力,长期笃定做一件事,坚定做难且正确的事,才能走得远。”

为了能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顾嘉唯需要持续改变并突破自我。以前在大公司里,他不需要承担太多管理的工作,团队各个精英牛人各司其职;等到自己开始创业了,他要靠现金流养活自己的公司,发现要开始“打仗了”,“你不去争夺市场就会被其他人瓜分。

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活下来并不容易,“如何把不同背景的牛人凝聚在一起,朝着共同的使命不断战斗,打硬仗、打胜仗,精神力量极其重要”,毕竟“精英”在很多时候意味着习惯自己解决问题,而他现在更重要的任务是保持节奏带团队不停地打胜仗。“这个能力短板不能光靠他人的帮助来解决,一定是自我修炼来提升,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痛苦和挑战”,顾嘉唯说。为此,他加入青腾大学并报名了各种创业EMBA的课,不断地与其他的创始人CEO碰撞、交流,尤其是那些关于失败的组织和管理经验。

他现在审视自己,觉得自己在识人、断事、做决策这一块能力上要比原来强很多。“原来的我不需要做管理决策,因为我原来做的事是技术创新”,顾嘉唯说,“但是在企业经营当中,错误就是错误,你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浪费了团队的时间,浪费了投资人的资本,所以对战略方向和组织领导力上的深度思考是我在过去几年内改变的部分。”

但不变的部分在顾嘉唯看来同样重要。不变当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尊重商业本质的基础上保持创新的精神,甚至连创新的原则也始终如一。这个原则被他总结成了一句英文,叫“Look back into the future”,意思是“既要创造未来,同时又要穿越过去看未来”。

这个原则也是他从过往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今年十一期间,微软推出了双屏平板电脑Surface Duo,他想起了这是自己在微软研究院时一位同事在2006年做的一个原型,当时这位同事把两个手机合在一起,通过信号传播的方式把一个屏跨到两屏上去。但在当年这就是一篇论文、一个专利,然后就封存起来,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

顾嘉唯当然也不知道自己之前的那些创新何时会重见天日,自己又会从哪些过往的创新中找到灵感。但对这位刚过而立之年不久的企业领导者而言,他要做的就是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同时保持自己的锋芒,保持不断创新与自我革新的态度。毕竟如他所说,“我从读书到进入这个产业,我永远都不愿意跟随,我永远做第一个干这件事的人。所以我觉得这个事业我会坚持做下去,这是我的坚持。”

而这种坚持可能是任何一个时代创新的必备要素。唯有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下谨守信念、不断突破自我,顾嘉唯所设想的“万物有灵、人机共生”的场景才会在未来真正实现。

(策划:三联.CREATIVE;部分图片来自vivo)


相关新闻

  • 142014.10

    邓小岚学长带马兰村孩子们来清华

    10月13日上午,1970届工化系校友邓小岚学长带领马兰村小乐队的孩子们,回到自己的母校清华,让他们领略世界名校的风采和魅力,并在近春园遗址公园(荒岛)为师生表演了精彩节目。

  • 232013.09
  • 052016.07

    远方的种子——赵家和与受助孩子们的故事

    那位“清华老教授”播撒的爱心种子,已深深扎根在这个小院,扎根在广袤的西北高原。

  • 172019.10

    陈昕:“山花烂漫”助学校友赴广西看望孩子们

    从2015年开始,一群清华大学1977 级到 1985 级的校友启动了“山花烂漫老校友助学项目”,这是一个面向全国贫困地区的助学公益项目,全靠志愿者做....

  • 312017.03

    从《致孩子们书》中看梁启超带病工作的最后三年

    梁启超在世的最后三年,是在重病缠身、工作繁忙、派系纠缠中度过的。他曾说“打算在最近期间内把我全部分的主张堂堂正正著出一两部书来”。他以著书立说、授课演....

  • 102020.08
  • 152017.08

    季羡林:我的童年

    综观我的童年,从一片灰黄开始,到了正谊算是到达了一片浓绿的境界——我进步了。但这只是从表面上来看,从生活的内容上来看,依然是一片灰黄。即使到了济南,我....

  • 232022.03

    用生命之火点亮心灵之光——深切缅怀邓小岚学长

    早晨翻看朋友圈,一个朋友说到邓小岚学长“马兰花开了,她却在今天走了。”走了?怎么可能呢?我当时怔住了,不相信这是真的!前几天还通电话,邀请马兰村小乐队的孩子们到清华,参加北京交响乐团慰问清华冬奥会志愿者的专场音乐会,说话声音都非常正常,而我3月10日给她打电话,她正在马兰村。音乐会原定于3月20日举行,孩子们和老师包括小岚学长的宾馆都订好了,无奈因疫情防控推迟,没能最后一次见到亲切的小岚学长。当时她...

  • 152018.03

    一位清华硕士的早教新实践:让孩子在“差异化”中成长

    周浙玲的信念是,办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而不是培训中心。她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整合教学资源,“永远不可能有不变的体系,世界在不断进步,孩子们....

  • 172016.08

    汪一帆:点亮脑海中的地图

    今年夏天我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做研究助理。暑假期间,校园里的学生少了,但我在学校漫步时并没有感觉到冷清。重视孩子教育的中国家长,总是热衷于带着孩子到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