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彭帅军:“核”你在一起

2022-10-11 | 李昕葳 | 来源 公号“中国华能”2022-10-09 |

“过去的10年,是华能核电历经坎坷、破茧成蝶的10年,也是我积蓄力量的10年。华能终圆核电梦,做一名有高度责任心的核电工作者,我将继续发扬华能‘三千精神’,拼搏奋斗,建好昌江二期核电项目,为华能核电事业发展贡献全部力量。”

——彭帅军

走出清华园,在华能核电13年的坚守,是我对这份事业最长情的告白

我与华能在核电发展的高光时刻相遇,在至暗时刻相伴前行,一路走来,我与华能核电早已命运相依。历经坎坷,辗转积蓄,我们变挑战为机遇,化被动为主动,以平凡创非凡,共同打开华能核电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启航︱核电“新人”

2009年,我以工学博士的身份从清华大学核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9年苦读让我对核电的未来、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

当年国内核电领域发展迅速、百花齐放,核电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呼声很高,除了“核”字头的企业,电力央企也异军突起,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全国范围内新项目、新厂址多点布局。

在这样的快速发展时期,我的就业方向有很多,当时华能虽然不是核电领域“专业选手”,但我认为它作为电力行业的一面旗帜,后劲很大。华能2004年进入核电领域,2009年就实现了控股开发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项目,大比例参股的海南昌江一期项目即将开工建设,福建霞浦等新厂址开发也在快速推进。

我跃跃欲试,与这样的企业共成长,难道不是最好的学以致用吗?笃定了心中的目标,我进入华能核电公司,迈出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坚守︱核电“凛冬”

2011年,福岛核事故给世界核电发展造成沉重一击。一时间,不少人谈色变。

2012年,这股冲击的连锁效应逐渐显现出来:国家对电力企业建设核电的态度更加审慎,核安全监管收紧,处在核电发展初期的电力企业举步维艰。

“凛冬”来临,多数电力企业陆续选择退出核电赛道,但华能没有离开,我也没有。彼时,面对冲击,很多人选择另谋出路,我却一根筋想要走到底,现在回想起来,支撑我的是对华能核电长远发展的信心。我们都在积蓄力量,直面自身局限,要探索一条具有华能特色的核电发展之路。

2012129日,全球首座具有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特征的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正式开工,为低谷中的华能核电照进一束光。

手中有“核”,心中不慌。抱着“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心态,我响应核电公司号召,去了当时最需要核电人的地方——石岛湾公司挂职。

在设计采购部,我将所有的精力都扑在设备上,反应堆压力容器等很多高温堆关键设备均为“世界首个”,涉及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众多,是此前的压水堆不可比拟的。

难,意味着创新与挑战!

当时我与同事多半时间都在驻场监造,对设备设计、材料性能、制造工艺、加工机具如数家珍,高质量的一流设备为“世界首堆”保驾护航,高质量的学习积累为我的核电梦添砖加瓦。

那些年,我先后被派往霞浦核电筹建处、昌江一期工程处和设计处等,从事过工程建设,也负责过项目前期,潜心干事,脚踏实地。但无论走到哪里,“核安全”的这根弦在我脑中时刻紧绷,稍有差池“一失万无”,过手的每一项制度和标准、每一个设备我都要较真到底,确保万无一失。

2015年,国家能源局同意将霞浦核电厂址列入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这对核电人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更让关注压水堆的我内心翻涌。我最终决定,前往霞浦核电公司任职,那年我33岁。

从二级公司到项目公司,走这条路,意味着职业生涯几乎“归零”重启,还要彻底离开生活了10多年的北京和不满2岁的儿子,但想要干出一番事业的信念战胜了一切,我毅然只身来到福建霞浦。

圆梦︱核电“春天”

多年在不同的项目、岗位历练,我参与了华能所有的核电项目,见证了每一个重要节点,却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项目周期。作为一个为“核”而生的人,心中不免遗憾。

转机出现在2018年,昌江二期项目筹备组拉我入队。这是华能首个控股建设的大型压水堆项目,规划建设两台120万千瓦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是海南自贸港最大能源投资项目、海南清洁能源岛建设支柱电源。作为一个老核电人,我意识到华能核电破冰在即。

争取着,盼望着。2021331日,我国“十四五”时期首个核电项目——昌江二期3号机组开工,在这里程碑式的一刻,华能17年的核电承诺掷地有声!

那天,春日阳光正好,彩旗飘展,看着第一罐混凝土浇筑而下,我泪洒当场——我们真的做到了!

在那个瞬间,仿佛回到10年前,在昌江一期2号机组的开工仪式上,我当时有一个念头:华能什么时候才能控股建设自己的压水堆核电?10年后,我们圆梦!

我与核电“老战友”张利珍的合影

我的手机里珍藏了一张与核电“老战友”张利珍站在昌江二期现场的一张合影,对比10年前在昌江一期的合影,岁月流淌,艰辛曲折,从青涩到成熟,我们与华能核电一起经历了一场华丽的蜕变。

这一年,在华能的另一大核电基地,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发出了华能“第一度核电”。至此,华能山东石岛湾、海南昌江、福建霞浦三大沿海核电基地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这一局面来之不易,华能手握第四块核电“牌照”,乘势而上,聚焦国家战略所需,瞄准产业发展所向,明确核电作为公司转型发展三大支撑之一。昂首阔步,提出“双轮驱动”战略:一手抓先进压水堆项目规模化开发,一手抓高温气冷堆技术优化和商业推广,确保到2035年,在建在运核电装机占国内核电总装机约10%,发电量占公司总发电量约15%。清晰可见的核电发展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昌江核电基地鸟瞰图

怀着对昌江核电的深厚感情,我这个山东汉子扎根在了这片南海之滨,面朝大海,埋头耕耘,等待核电“春暖花开”。

20211228日,昌江二期4号机组核岛开工建设,实现“十四五”开局之年两台机组“双开工”目标。

20211228日,昌江二期项目4号机组核岛开工

2022715日,3号机组核岛安装正式开工,较计划提前46天。

202262日,海南昌江公司全体员工合影

我想,华能核电下一个10年,不可限量!


相关新闻

  • 032020.02

    抗疫防疫,清华人与你在一起

    出钱出力 歌手缪杰亲赴湖北赈灾1月30日,“水木年华”组合成员、“家乡来客”助农平台联合创始人缪杰(1993级电子工程系)从北京出发,途经河北,与小伙伴通宵筛选、清点并护送15吨蔬菜运往湖北。

  • 172009.06
  • 052012.04
  • 162021.06

    潘际銮院士:把自己同国家命运“焊接”在一起

    很多人不知道,当我们乘坐高铁,奔驰在铁轨上时,就已和一位焊接专业领域的老院士,产生微妙的关联。为了让火车平稳地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十多年前,已经年过80岁的潘际銮院士曾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穿着厚棉袄,站在南京段的铁轨边上,在深夜里测定钢轨的焊接工艺。潘际銮,中国科学院院士、焊接工程专家。他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焊接专业泰斗,一手筹办了全国第一个焊接专业,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解决了国家一个又...

  • 082018.10

    永远和学生在一起的黄文杰老师

    黄老师是广东人,1965年以优异成绩从北京体育学院毕业,分配到清华大学体育部任教,是得到过马约翰教授真传的“关门弟子”之一。

  • 282016.03

    携儿子一起返校

    携儿子一起返校

  • 102015.04

    和母亲钱惠濂在一起的日子——沈颐

    我名沈颐,1953年出生,我的母亲钱惠濂生于1923年。以前在中央党校工作。父亲沈叔平是北大法学院教授,1999年病逝。“子欲养而亲不在”是最令人....

  • 072015.05
  • 022011.08
  • 272024.02

    郑方:与冬奥场馆“一起向未来”

    冬奥场馆建筑师郑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1993级硕士、2009级博士校友),“冰丝带”“冰立方”设计总负责人,一级注册建筑师、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原副总建筑师。郑方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冰壶赛场设计总负责人;曾主持设计北京2008年奥运会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网球中心等5个竞赛场馆。在北京,星罗棋布着大大小小的奥运场馆,它们曾是奥运健儿挥汗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