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一个“清华生”的追梦壮歌

2024-03-14 | 祝丹 | 来源 公号“陕西建筑报”2024-03-13 |

站在我们面前的这个精神小伙叫张振宇,他是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是陕建一建集团七公司副总工程师,是2023陕西好青年的获得者。有人问他,毕业后为什么不留在北京,或在研究所工作,现在张振宇给出的答案是:在陕建的工地上,他要用青春和知识实现他的智慧造楼梦。

张振宇(清华大学航院2017级硕士校友)

一个清水砼之梦

在建筑行业,浇筑混凝土的最高标准是“清水”——表面如水面般清澈透亮,为此每一道工序都要精雕细琢。曲江·云松间项目在浇筑墙柱混凝土时,张振宇各方面数据都严格把控,还是发现模板拼缝之间和墙柱阳角处总有一道深色的印子,仔细检查后发现在这些特殊部位,少量的浆从模板之间的缝隙流出来,工地常规做法是在这些部位加海绵条,还有的后期处理一下,他觉得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于是,张振宇和技术团队将模板施工细化为17个工序,每一道工序严格管控,在模板拼缝处采用玻璃胶封堵、模板阳角处一侧为方管,另一侧为方木、钉子距离模板5公分,在施工中他一次次实验,寻找最精确的数值和方法。经过多次试验,甲方给出“把混凝土打的像小孩皮肤一样光泽顺滑”的高度评价,他们的清水混凝土工艺标准在整个集团进行了推广,在省级观摩会上也受到专家及同行的点赞。

一个造楼机之梦

“空中造楼机”已成为中国建造的国家名片,但目前仍存在整体重量大、标准化程度较低和周转性低等弊端。当曲江·云松间项目还在打地基的时候,担任项目经理助理的张振宇就在想,能不能采用“人机合一”的新模式,让266米的超高层轻装上阵、生产加速呢?

在设计过程中,他多次出去取经,学习省内外现有造楼机的优点,总结造楼机后续发展的方向,构思陕建造楼机的优势。随着构思轮廓渐渐清晰,他开始带领技术团队没日没夜进行技术攻关,经过两个月研讨完善,很快完成80%的设计任务,就在他对后续存在的13个问题逐一优化时,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

由于张振宇没有考虑到部分楼层剪力墙内钢板的安装问题,导致造楼机主框架和楼体钢板存在30厘米的重合,这意味着造楼机安装完成后这部分钢板无法进行吊装,将给项目建设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就因为这30厘米,张振宇和团队20多天的努力白费了。更棘手的是,当时距离预定设计完成时间仅剩10天。于是,张振宇当机立断召集分包商以及劳务班组召开专项讨论会,听取大家意见,再建立全套数字化模型进行模拟,经过12次数字化模拟、25次会议研讨、上百次图纸深化后,终于拿出了新一代轻型造楼机的陕建方案2022819日,陕建造楼机正式上岗!

新研发的造楼机平台总重量仅260吨,比同体量造楼机减重一半多;其次装配率达80%,可以实现像搭积木一样安装造楼机,仅需40分钟就可以完成1次顶升,速度是常规造楼机的3倍。由于采用装配式的设计理念,当造楼机使用完成对造楼机部件探伤后,还可以继续用到下一个项目建设中,彻底改变常规造楼机仅有一次使用寿命的现状。在这个过程中,张振宇和团队还在造楼机上设置了5类、25个监测点,实时监测平台受力,并落地了首个造楼机安全智能监测平台,真正做到了创新引领、智慧加持。

一个碳排放之梦

从“小张”“张工”到后来的“张总”,张振宇从职场小白锤炼为陕建一建集团七公司副总工程师,同陕建铁军日夜奋战的日子,他体会到“独行快众行远”。在集团和公司领导的支持下,他牵头成立了“青年创新创效工作室”。工作室下设4个小组。科技创新攻关组依托项目推进新一代智能建造平台、建造碳排放监测、高流态次轻免振捣再生混凝土等重难点课题。技术创造价值组推广了超深基槽再生混凝土回填、后浇带素混凝土支撑、免打孔模板体系等18项创新做法,为企业降本增效800余万元。技术标准做法组针对各分部分项已形成5份同质化标准做法手册。创优全过程策划组通过全过程策划确保了航天项目国优金奖、玫瑰园詹天佑奖的顺利创建,已将公司创优经验及做法汇编成册。

曲江·云松间项目要想控制碳排放,先要通过科学的监测方法明确碳排放的数量来自哪个环节。张振宇经过近半年不间断检测,迭代三个版本,将碳排放监测系统与陕建的智慧工地系统进行数据联动。通过数据分析,他们发现通过采用电车商混车替代烧油的商混车可减少碳排放500吨。目前该系统已在西安高新新地标——鸿瑞天成项目实施。

从山西农家子弟攀登至中国高等学府殿堂,知识改变了张振宇的命运,从清水混凝土、造楼机到碳排放监测系统,知识推动建筑业快速发展。未来,他将聚焦建筑业“双碳”目标、装配式建筑、数字建造、智能建造等领域加紧研究和落地,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相关新闻

  • 092009.07
  • 102016.03

    一个非典型清华毕业生的 典型清华梦

    接到班长的征文作业,笔者心中很是犹豫。第一个念头,是写一篇应景文章,唱唱赞歌,再煽一把情交差。但随即想到尽管人到中年,但母校的厚重与睿智,仍犹如当年监....

  • 172018.12

    白凤:做一个孜孜不倦的追梦人

    白凤学长有很多头衔,“教授级高工”、“国家特许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等等,五十二年的职业生涯,白凤学长从来没有因为一时的鲜花与掌声而停下脚步,她始终是一....

  • 192016.08

    “保持痛感”:一个清华毕业生的5年军旅生涯

    来到部队后,田悦陆续记下自己这5年的反思、感受,写了一本诗集、一本文集,他给自己的文集取名为:保持痛感。 “当你慵懒的时候、懈怠的时候、准备放弃的时....

  • 162021.06

    一个清华学生对何兆武先生的追忆

    2021年5月28日,何兆武先生以高龄辞世,报道中有说享年100岁的,也有说享年99岁的,前者说的是虚岁,后者说的是周岁,当然都对。这让我想起28年前我初入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读书时,程钢老师转述的何先生本人对于年龄的一个说法。某一次,有人问何先生的年龄,他说自己是69岁半。何先生生于1921年9月14日,到今年9月14日就满100周岁了,如果按照何先生的思路推想,他可能会说自己活了99岁半。99岁半的何先生以他对史学理论的...

  • 072011.09

    一个家族的五代清华人

    唐氏家族是一个显赫而低调的大家族,唐家五代人中都有清华学子,且与辛亥百年史有着极深的关系。最早的留美幼童唐绍仪、唐国安——前者为民国首任总理,后者是清华第一任校长;作为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的唐悦良是唐家祖父辈,而执教清华五十载的清华图书馆副馆长、我国机电学专家唐统一和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的唐虔则是父子俩,还有今天的第五代“海归”唐宛枫,他们历经了一百三十多年的风云跌宕、时代更替...

  • 082016.11

    第一个进清华的东北考生叫潘钟文

    1916年潘钟文被清华学校破格录取,直接升入高等班二年级,成为清华有史以来首次录取的东北籍学生。在清华读书期间,他和闻一多、罗隆基等人带领清华的同学参....

  • 292016.03

    何友:追梦清华 圆梦清华

    回首自己走过的路,无论成功与否,自感无愧于清华人的称谓。

  • 062015.07
  • 312022.03

    胡宏扬:清华人应该扎根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胡宏扬,安徽庐江人,计算机系2010级硕士校友。2013年毕业后通过人才引进项目前往安徽省马鞍山市工作。历任马鞍山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马鞍山市科技局办公室副主任,博望区博望镇党委副书记,博望区新市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等职,现任共青团马鞍山市委副书记、市青联主席。原来在中国还有这么贫困的一群人胡宏扬与基层的故事,要从一次社会实践说起。学生时代的胡宏扬,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理工男。从本科到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