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争千秋勿争一日

2007-09-20 |

——访吴征镒院士手记

作者按:20078月,生物系赴云南支队紧贴所学专业,参与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先后在云南省的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进行野外长途植物采集。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由清华生物系的早年系友、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致信国务院总理朱基提议建立。植物种子等遗传材料可在此保存100-200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仍然具备萌发的活力。它被认为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科学基础建设,也是重要的国家利益所在。

野外长途采集历时13个工作日,在云南省境内行程2114千米。此后支队还完成了对种质资源库的实地调研,并特别有幸访问到昆明植物所的老所长生物系的老系友,91岁高龄的吴征镒院士。

828,昆明植物所,我们的手终于和吴征镒院士的手握在一起。望着这位91岁仍每天工作两个小时的系友,想起的会是他“为学无他,争千秋勿争一日”的格言。

最初听到吴老的名字是在高中。那时我开始对植物学感兴趣,知道他主编了《云南植物志》和《中国植物志》。后来终于在大学图书馆看到那两部书,才发现吴老是清华生物系1937年毕业的老系友。

后来成为种质资源库志愿者,对吴老不由得更加关注,原来吴老就读江苏扬州中学时就热爱植物,亲自采集标本,请人代定学名。扬中是江苏名校,学生都考交通大学,吴老却考取了清华大学生物系。他在清华和西南联大面壁十年,打下了坚实基础。吴老除了认真钻研书本知识,还特别重视野外实践——他走遍了全国所有省市,世界五大洲中他考察了四大洲。他的同事写过吴老的一件逸事,当时他们正考察文山西畴植物:“……一次在密林中他跌了一跤,当他坐在地上左顾右盼时,见到了白色寄生植物,拿在手上一看,就认出了是锡杖兰,是中国分布新记录。”

当我偶然得知,吴老的籍贯也是江苏、说起来我们还算是老乡的时候,更感到别样的亲切和荣幸。

来云南之前,生物系的老师们还是希望我能有幸见到他,向他转达生物系的问候的。毕竟,能从北京来到植物所,向生物系的老系友、植物所的老所长当面问好的机会并不太多……我也知道这个请求是颇冒昧的,吴老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老所长,还曾兼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院长,是真正享誉国内外的院士啊,并且他已经是九十一岁高龄了,平时已不怎么见客。他的身体还好么?他会愿意见到我这个二年级的本科生么?……

种质资源库的张挺老师告诉我,已经联系好可以见到吴老的时候,我的心情确非笔墨可以形容。当晚我看着准备赠送给吴老的、带有清华字样的纪念品——那是来云南之前就选好的,想要再写一张小小的便笺时,钢笔久久无法落在洁白的纸上。我该写些什么呢?既亲切,又简短,还能够表达出我们后辈的敬仰之情?

我轻轻合上眼睛。吴老自1936年从事植物学研究,取得了那样多的成果:

首先,他基本摸清了中国高等植物的家底。这一成就体现在他主编的《中国植物志》、《西藏植物志》、《云南植物志》这些著作中。

其次,他对中国植物的来龙去脉作了创造性贡献。这主要表现在中国植物区系的研究上。

吴老还为我国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早在1956年,他就与寿振黄一起提出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具体方案,并得到国家的重视。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和同事们负责的橡胶考察,攻克了在北回归线以北山地开辟橡胶宜林地的难题,解决了国家当时急需的战略物资需求。他在1999年提出的建立“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重大建议,得到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我知道自己该写些什么了:他是生物系的先驱。

828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宿舍。出乎我意料,那宿舍距离我所住的招待所竟只有100来米。就是在这套宿舍里,吴老完成了《云南植物志》、《云南植被》和《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等一系列著作。三室一厅的宿舍,除了几件简单的家具就是书,各种各样的书。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幅对联:智者乐水何止于米,仁者乐山敬期以茶。

我们进去时,吴老正在写作。除了听力有些减退,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很好,现在每天还工作两个小时。吴老事先已经知道,来的就是他的小系友了。他对现在的清华生物系显然也是颇为关心,问起我不少生物系的近况:是否还叫做“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目前正开设哪些宏观生物学方面的课?……并感兴趣地拿着我的种质库志愿者工作证仔细地看——谁让种质库也是他的“孩子”呢。

终于有荣幸,把今天的生物系描述给吴老了。终于有机会,向他转达万里之外的问候。临别时我打开赠给吴老的清华纪念品。那里面这样写着:

敬爱的吴老:

我是清华生物系05级学生。因成为植物所种质库的志愿者,从北京来到昆明,有机会见到您,非常荣幸。您是我系深深骄傲的系友和先驱;昆明植物所之闻名世界,倾注了吴老的毕生精力。愿吴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孙之星 暨清华生物系全体 2007.8

吴老的治学品质和提携后进的作风为人所称道。“为学无他,争千秋勿争一日”,这是他送给学生的一句教诲。能作吴老的系友,我等后辈三生有幸。我们虽不敢奢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是一定殚精竭力,百折不挠,上下探求,以有所得

生物系赴云南“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支队 孙之星)

相关新闻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262011.12
  • 122013.04
  • 282016.03

    勇争第一

    勇争第一(热4班 任立兵提供)

  • 242009.08

    赵石:一生虎胆 千秋豪气

    怀念父亲赵石赵宏音 赵宏伟 赵宏原 赵宏风 赵石学长(1914年4月29日-2009年4月12日)我们的父亲赵石,原名赵儒洵,曾用名张一民,是清华十级学生。父亲1914年4月29日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汜水镇(现荥阳市汜水乡)赵村一个书香门弟,他才三岁,祖父就病逝了,还给家里留下了一笔药债,祖母只好带着他和二哥去住姥姥家。他七岁开始读私塾,一次老师讲王道和霸道,说王道优于霸道,还说秦始皇就是霸道。父亲就质疑:既然王道优于霸...

  • 052011.08
  • 212019.02

    玩物非丧志,方寸集千秋 ——西南联大与集邮

    “邮人爱邮事,同气乃相求。玩物非丧志,方寸集千秋。”

  • 082011.07
  • 122020.08
  • 212022.02

    “星耀中华 风范千秋”——纪念张钰哲先生诞辰120周年活动在宁举行

    2月16日是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现代天文学重要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张钰哲先生诞辰120周年。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南京举办“星耀中华 风范千秋”弘扬科学家精神暨纪念张钰哲先生诞辰120周年活动。张钰哲(1902—1986)1902年2月16日出生于福建闽侯。1919年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赴美国学习,两年后转入芝加哥大学天文学系。在该校叶凯士天文台工作期间观测到了第1125号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