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清华园里的点滴回忆

2008-06-23 |

周炳章(1957土木)

艰苦学习

初入清华,学习负担很重,尤其是二年级,差不多有五分之一多的同学没能跟上升级。为了完成学业,大家都只过星期七而没有星期日。节假日到图书馆门口排队是常事。口试是紧张的考试。考前临阵磨枪对笔记,睡在我下铺的陈友松同学的笔记最好看,圈圈划划,红红绿绿,非常醒目,我也从中学到了不少先进经验。

学习虽然紧张,但浓浓的学习氛围里,大家都一样用功,一样发奋,所以也很愉快。我们是第一届五年制的班级,五年里没有太多影响学习的“运动”,可以说是读书最多的一届,坚实的理论基础,使我们终生受益。

坚持劳卫制锻炼

清华对同学的体育锻炼要求很严。从初入学校首先接受马约翰老师的训话开始,坚持劳卫制锻炼是每位同学的必修课。每天下午四点一律放下书包奔向操场,游泳、滑冰、跑3000米。记得有一次背沙袋10公里行走,从学校操场出发绕颐和园北宫门一周返回体育馆时,好多位同学都累坏了,徐瑞龙同学躺在体育馆的地板上起不来了,当时的狼狈相仍难忘怀。我也差点累倒。可是现在回想起来,没有当年的“寒刺骨”,哪有今日的“扑鼻香”,也就不能健康生活工作到今天。

加入共青团

我的自由主义是从家乡带来的,进入清华有所转变。政治上是后知后觉者,1953年初夏,在工字厅前的草坪上,团支部书记是一位长着圆圆脑袋的小姑娘叫夏之熙,主持有十几位团员的支部会,讨论并举手通过了我入团的申请,开始了有组织的生活,懂得了要为人民服务的道理,给我的教育和启发是极其深刻的。革命不分先后,从此我沿着这一道路努力实践,坚持不懈。

与周总理相遇在北海公园

1957年五一节前夕,按例我们提前一天进城准备次日的游行。430晚八时许,钱达如、许景松、谢庭雩和我四人到北海公园散步,当步入北海白塔大桥前时,突然发现周总理和邓颖超走在我们前面。我们快步追上向总理问好,当时身边的警卫立即过来干预,总理看着我们几个年轻人都像学生模样,就问我们是哪个学校的,谢庭雩立刻上前指着胸前的校徽说:“我们都是清华大学的。”总理向警卫摆摆手,示意退下。于是我们跟着总理和邓颖超边谈边走,并向总理说:我们即将毕业踏上社会,希望总理能给我们应届毕业生讲讲应当如何面对社会。总理说,你们可以请少奇同志讲,他管你们。我们说:总理也管我们,还是请您给我们讲讲吧。总理没有直接答复。

两个多月后毕业前夕,全市高校应届毕业生集中到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广场,聆听了周总理深情的报告,告诫我们踏上社会要戒骄戒躁、谦虚谨慎、面向实际努力工作,不要好高鹜远。现在回想起来记忆犹新,情深意切。至于那次报告是否跟我们在北海公园的巧遇有关就不得而知了。

荒岛的青蛙

1955年夏,清华园里发生了“流感”,体育馆里躺满了生病的同学,学校不得已停课一周,教室和图书馆都已关门,也不许走出校门。精力有余的年轻人实在耐不住这样的寂寞,于是有的同学翻墙进城去玩,我们几个南方同学和华侨,就打起荒岛青蛙的主意,乘夜色降临,带着手电到荒岛捉青蛙,没有容器就把长裤扎起来当口袋,一晚的战果累累。次日就煮起了青蛙烩挂面,引得不少同学流涎。现在想来真该检讨,美好的“荷塘月色”成了我们淘气解馋的场所,把益虫当美味吃了,罪过!

鹫峰看日出

1955年夏,趁暑假未回家同学的留校机会,我们组织了一次登鹫峰的集体活动,参加者约二三十人。头一天分别骑车或步行到鹫峰山下的林学院,当晚睡在课桌上。

次日凌晨3点开始登山,因天黑路陡,大家用一根绳子拉着走,清晨5点到达顶峰,较晚才看到跳跃的太阳姗姗来迟。中午下山走到一个村庄,大家已饿得饥肠辘辘,有几位同学从村里买了几斤羊肉,和大米煮在一起,没等到羊肉煮熟,大家都已经饿得耐不住了,于是一人一碗抢吃起来了,顿时一扫而光。

(选自土木系五七届毕业五十周年纪念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