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祝愿清华青春永驻

2008-06-24 |

淦(1952航空)

我爱清华,今年八十,回顾一生,清华在我心中几乎无时无刻不紧紧相随。

1946年我考入清华,在理学院听课一年,受益匪浅,继而转入工学院,直到1952年夏,毕业于航空学院,在校历经了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前后的清华园生活。在学生中,我有着只因最普通才具有的代表性。

郭淦(左)与恩师牟作云、师母马沛伦。

清华延续了我的生命,增我健康,启我心智,使我至今自以为还能工作。

我的家族上推三代都有心血管病遗传基因,到我弟兄三人,除我以外,都没活过六十大关。只因清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使我越过六十,如今八十,阎王还顽固坚持拒签!

感谢母校。梅贻琦校长倡导培养通才,重视体育教育;马约翰誓要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号召强身健体为祖国健康工作;牟作云教我篮球,养我心智,启我哲思。难以忘怀。

在校我是篮球队主力之一,学生会体育部任我为机电航大队长。走出校门,工作单位因我而重视群众体育,投资建成市里仅有的室内合格篮球场,常年开展基层篮球赛,年年组织运动会,奖旗锦标随之滚滚而来,甚至竟从单位里飞出来一位国家射击队的教练。因为开展活动有成绩,我连年获得市级体育积极分子的表彰和奖励。在篮球上我充任市教工队队员兼教练,荣任省和市教工女队的教练。

清华体育给我健康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给我创造出为群众服务的机会,更为我打下能刻苦工作屡受表扬的良好基础。

清华园内,有大楼,更有大师。学生从课堂内外、图书馆大礼堂、闻亭荷塘,社团壁报,甚至院外北邻的残壁以至园内的一树一木,似都曾能使人获得知识,推我前进,促我成长。使我感叹:清华园内,草木皆师。

入学前,1946年春假,游颐和园回程路过劫后余生的清华园,顺带看一眼:小桥流水,诺大校园,凝重的建筑。这一眼,不可收拾,从此向往进清华,毅然割舍保送的学籍和燕京文学院的录取通知。自此,清华照耀我一生,挥之不去。

追忆几年的熏陶,深感受益终生,无论讲台上的张子高、王竹溪、吴晗,还是校园里的朱自清、图书馆艰难上阶梯的潘光旦、故事里的华罗庚、大胡子冯友兰、爱情曲中的周培源……还有“拒绝救济粮”“苏联经济民主,美国政治民主”等问题的讨论……大师们一言一行影响教育着青年学生,件件示范,字字玑珠!

课之余,院内散散步,回荡着大家唱、健康的舞蹈,球赛胜利的掌声、大操场健美的人流、壁报揭示出《中美商约》的实质,漫画画着大人小孩各打对方三拳的平等、校园西北角上不时传来古典的钢琴声,好一幅此景只应清华有,展示的是学生时代的人间天堂!进入清华,使我感到一切都充溢飘荡着教育之魂,落实到学生,则是得以沿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当我兴高采烈地走出清华,在工作中才感知清华“授人以渔”的高明,在知识的海洋中学会渔猎才能获得自由,感谢母校。

开始分配给我的工作,不是制造飞机,而是培养更多的能制造飞机的人。十年以后,果然,我的学生遍布大江南北全国各地。教学需要水平,三年内我教了六门课,其中不少在校没学过。学生们鼓励,说我门门教得好,学生给全体老师总评时,竟然排我第一。本该谦虚些,想想是母校的功劳,就欣然接受了。

“文革”时,建筑设计院瘫痪,国防口建设经费照旧,有钱盖不了房子,因为没有图纸。党委决定要我负责出图。我解释说我懂天上飞的,地面上设计没学过。书记说党委会上发言一致认为你学得快,这是党给你的任务。兹后,我从住宅、水塔、民用建筑一直发展到工业建筑,锅炉房、热处理车间、压气站及其管网、危险品库、屏蔽实验室等等,接踵而来。住宅也发展到带人防、防原子的设施。后来,其中有些项目由我和设计院合作完成,因为“文革”稍过,手续上恢复要求设计院盖章才生效。直到现在,这些建筑仍矗立着、使用着。我自知我好大的胆!更深知胆是母校给的,母校教会我捕鱼!

在劳动中,曾要我搞技术革新,制作非标设备。几年中我完成投产使用的项目有十多项20多台。其中自动输煤机、自动进给压刨机、卷扬机、筛沙机、和灰机、搅料机、弹棉机、和面机、面条机、土豆去皮机等等等等。其中大项目是输煤,得意之作是压刨、筛沙和土豆去皮。当带泥的土豆放进去,净白肥胖的土豆从出口输送出来,任谁都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幸福感。 母校曾经给我的,不是整车装不下的知识,而是给我攫取知识的基础和能力。

我将步入老年时,建设新学院是一件国家立项的任务,我负责完成扩初设计,并被批准执行。眼下,年进八十,我仍笔耕不辍,继而弃笔从机,在网坛上发表些杂感之类,可谓老有所为,乐在其中,为此向母校深鞠一躬!

相关新闻

  • 272010.12
  • 112020.08
  • 272009.10

    在美清华校友启动“清华青少年杰出计划”

    关心子女教育 提供挑战平台子女教育是来美多年的Xin一直挂在心头的事。虽然小孩刚上2年级,看到清华青少年杰出计划(硅谷)说明会的通知后,Xin就马上注册了这个活动,成为这次活动的第一个注册者。众多上世纪九十年代来美的留学生,经过多年的奋斗,大多事业有成,有个舒适稳定的工作,更有一些海归、海鸥,频繁来往于中美之间,经营人生的下半场。Xin也是每月有一到两周时间去中国出差。这次由硅谷一群热心于子女教育和成长...

  • 252018.09

    苏庆鹤:清华,青春岁月的摇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学生在清华学习六七年的时间,清华的教育教会他怎么从一颗树苗学会汲取营养长成一棵大树,清华悠久的办学底蕴也引导着学生学会团结集体....

  • 202010.04
  • 112020.08

    刘庭华:清华园的青春岁月

    清华园的青春岁月 影响一生做事做人 一、清华园——新生活的开始1953年10月北京金秋的傍晚,一辆清华敞篷大汽车把我们从火车站拉到清华园。校园内灯光不是很亮,无法欣赏景色,只觉校园好大,从西校门到临时住处很远...

  • 032009.12
  • 302011.12

    “清华青少年杰出计划”首届青少年交流大会启动

    追求卓越 引领未来经过数月精心筹备,首届青少年经验交流大会将于2012 年2月25 日在美国硅谷斯坦福大学举行。会议宗旨在于促进青少年相互交流生活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包含多元文化,积思广益,互相借鉴学习。会议采用国际学术会议的方式,参会者可只提交论文或提交论文并上台讲演。论文题材不限,可以是一次影响人生的经历,一件促进反思的事件,一项超越自我的追求;学校日常生活,个人独特的学习历程;暑假社会实践经历,科学...

  • 242017.02

    歌声里的青春与回忆——清华大学培育校园民谣成长的土壤

    从宋柯到高晓松,再到水木年华、李健,这些从以理工科著称的清华园里冒出来的音乐人总是让人津津乐道。水木年华乐队成员卢庚戌曾说,他也没弄懂,为什么清华这座....

  • 042018.07

    放飞青春梦想 谱写人生华章——清华大学首位支教博士孔茗的西藏情怀

    孔茗,经管学院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2013级博士生,师从钱小军教授;清华博士生讲师团“金牌讲师”。 她,从军十年,作为军校唯一本科毕业留校的女生,在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