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我的“河南情结”

2008-07-18 |

* (1989级)

2001年秋天的一个雨夜,离开学习、工作12年之久的清华园,我踏上南下的火车来到郑州。时光飞逝,当绵绵细雨再度飘落的时候,我不由地回味起一年多来在郑州紧张、充实而又愉快的经历。

河南并非我的故乡,尽管我的出生地与之仅一水之隔。我到政府机关任公务员也是非常偶然的,与我此前所选择的沿海发达城市的高薪职位相比,也可以说是九十度的大转弯。我为什么会来河南工作?有时我会这样问自己。

“清华精神”鼓舞我扎根中原

记得一位将毕生心血都献给祖国西北核试验基地的老学长曾经讲过:“如果清华培养不出愿意到我们这里艰苦创业的学生,那么她就不能算是社会主义一流大学。”

多年来,这位老学长语重心长的话语一直深深地触动着我。

坦率地说,最初在得知郑州市公开选拔博士领导干部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在意,只是很随意地递交了一份简历,这是因为,毕竟外界对河南的偏见深深地影响了郑州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但随后发生的事情使我改变了看法。从我递交简历之日起,郑州市委组织部的领导就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先后来了北京5次,专程为我到郑州工作的有关事宜与我本人和学校、学院领导商谈。当时,我已经与深圳一家房地产公司签约,况且与郑州相似或综合实力明显优于郑州的其他许多城市也急需城市规划方面的管理人才,如青岛、南京、广州都有类似的岗位。但正是郑州市领导这种求贤若渴的态度和陈希书记勉励我的一席话语使我下定决心:“在深圳,多一个少一个清华毕业生也许无所谓;但在郑州,就有点所谓”——与人才济济的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郑州更需要我。

到郑州工作后,对“清华人”的社会责任感,我体会得更加直接、真切和强烈。记得河南清华校友会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学长曾对我说:“你能来河南,很好。”因为从1993年以来,从河南考入清华的学生就少有回家乡工作的了。老学长寥寥数语使我对“清华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甚至全新的认识,同在学校时的体会是不同的。

来郑州后的工作是十分忙碌的,收获也是无比巨大的。这里有在高等学府中不曾学到的专业技能和为人处事的道理,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技能和道理或许比读一两个学位更为重要。毫不夸张地讲,我现在深为自己当初能够下定决心走出校门,扎根到更为需要我的河南而感到自豪。

水木清华培养我报效祖国

从校园到政府机关意味着环境和角色上的重大转变;而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一下子担任重要部门的领导职位,这无疑也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严峻考验。一年多来,如果说我在工作方面还算得上是成功的,那么这份成功首先要归功于母校清华12年来对我的培养和教诲,特别是多年辅导员工作的锤炼更令我受益匪浅,使我能够迅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到郑州一年多来,在城市规划编制方面,我作为市规划局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先后参与了“郑东新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郑州市中心城区总体概念性城市设计”、“郑州市夜景照明总体规划”、“郑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等12大项26小项重大规划项目的编制工作。这些规划都是关系到郑州未来5~12年发展方向的“大政方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城市建设工程方面,我先后参加了省会实施夜景照明工程领导小组,郑州市二七广场综合整治指挥部,郑州市金水路、花园路、107国道综合整治指挥部等22个领导小组或工程指挥部。这段时间以来郑州市在市容环境整治和市政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阶段性成果,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深受市民欢迎。在建设工程规划审批方面,我先后参与了“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郑州市广播电视中心”等重大项目的设计论证和规划审批工作。此外,我还作为评委会委员、会议主持人等参加了“巩义市总体规划”、“中牟县总体规划”等重大规划项目的评审论证工作;并当选为郑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被聘请为郑州工程学院兼职教授和巩义市城镇建设管理顾问,同时作为郑州城市规划部门的代表参加了由国家建设部举办的“吴良镛学术思想研讨会——人居环境和城市景观”、“建设部城市总体规划工作会”等会议。

我的“河南情结”

1994年的夏天,刚刚成为辅导员的我随着社会实践小分队第一次踏上河南这片热土。洛阳龙门、开封铁塔、嵩山少林以及河南人的热情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中原印迹。7年之后,当我离开母校再次来到郑州工作的时候,所有这些深藏在心中的情感突然间迸发出来,使我对这座尚不发达的城市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这里,在郑州,路边的一盏街灯、一片绿地、一张座椅都使我感到前所未有的亲切,因为那里凝聚着我和同事们辛勤的汗水,也寄放着我们成功的喜悦。我深深地感到这座城市属于我,我也属于她。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想依然会有一批有志青年将事业置于物质待遇之上,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感、肯奉献。人生短暂,当一切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随风而逝后,留下来的、被人们称之为信仰的,将长存世间。但愿,我能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这便是我的“河南情结”。

* 作者,现任郑州市城市规化局副局长。19891994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19931998年先后任建筑学院团委书记、学生组长等辅导员工作。本科毕业后留校工作,2001年获博士学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