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鹏千(1959无线电)
1954年,我考进了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我一共在清华学习和工作了22年,在这一漫长的岁月中,众多老师的言行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令我终生难忘,终生受益。

1985年10月作者与孟昭英老师合影
1958年冬或1959年初的一个中午,我忽然接到韩丽英老师(以下按习惯简称韩先生)的电话。她要我下午去教室和她一起对管二班同学进行电子管课的口试。我说我自己刚提前抽调为教师,还没有正式毕业,所以不大敢去考管二班的同学。韩先生鼓励我说:“没关系,你就来吧,我知道你行的。”于是我就鼓起勇气去了。那时候的口试方法是同学先抽取考题,准备约一小时后再接受老师的口试。口试的重点是了解同学对试题中主要概念的理解程度。开始考试后不久,一位平时学习比较困难、但很努力的女同学进入口试。她正好抽到一个比较难的概念题。我记得是关于闪变噪声的问题。韩先生在课堂上给出一个精确的定义。这是一句少一个字都不行的话。这位女同学拿着她的答案来给我看,并表示保证一字不错。我看后发现是一句看不懂的话,就对她说你不要背书了,解释一下你的理解吧。她实在解释不出,于是又回到定义的那句话上,她拿出笔记本证明她的答案一字不错。我一看确实如此。原来,她笔记上少抄了两个关键的字,而她在不理解的情况下生记硬背下来了。我看着她很委屈难过的样子,并考虑到另一道题答得还好,就去与韩先生商量。韩先生说这概念是比较难,让她再抽一次考题,重新准备后再口试吧。结果还是不能顺利通过。眼看食堂开饭时间将过,韩先生让大家都去吃晚饭,7点钟再来考试。因为晚上还有好几位同学要考,韩先生特地买了饼干等,准备让大家充饥。这位女同学由韩先生口试,终于在晚上10点左右获得通过。在韩先生考她的过程中,我在韩先生眼中看到的不是考官严峻的目光,却是充满关爱的慈祥。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9年我再访清华。准备回上海的那天中午就在韩先生家吃饭。饭后,韩先生特地去买了我在火车上吃的晚餐,第二天的早餐、饮料等一大包食品。下午,她亲自推自行车装上我的行李物品出蓝旗营校门,一直送上出租车,依依惜别。出租车行驶途中,驾驶员问我,刚才送你上车的是你姐姐吗?我说她是我的老师,清华大学老教授。驾驶员说,你们知识分子还真不一样,我看你们还真像姐弟俩,那么亲切。驾驶员这句随意的话,让我更深地体会了韩先生对我这个老学生同样也是关爱备至。
大约1960年起,我在超高频组协助张克潜老师辅导超高频电子管课和指导毕业设计。张老师对我们年轻教师培养方面的最大特点是信任和放手,鼓励发挥每一个青年教师的积极性。记得刚到超高频组时,有几台进口的精密设备,是比较贵重的。张老师不仅放手让我们使用,而且在出问题时很信任地让我修理。至今我还记得我在张老师的鼓励下修理了苏制10公分标准讯号发生器rCC-27、雷达测试仪PT-10、匈牙利制10公分宽带标准讯号发生器1176、选频放大器等,使我对这些仪器的了解和修理设备的能力以及自信心有了切实的提高。
1963年,在我辅导了两届张老师讲授的超高频电子管课后,张老师就让我独立去给管四年级讲授此课。大家知道,管四年级有很多调干生,程度参差不齐,而且有四个班,共120位同学。张老师让我去讲课,实际上是担着不小风险的。所以在开讲前,我以为张老师会来听课,看看我到底行不行。但实际上他不仅第一堂课没来,以后也一直未来,直到最后一节课才来,坐在最后一排边上听我给同学复习。我当时就意识到他这样做是为了减轻我的思想压力。在一学期讲课过程中,我自知同学一定有不少意见反映到他那里,但他却基本上只向我转达正面的意见再附带地提一些改进的建议。我十分感谢他这种以信任和鼓励为主的深思熟虑的做法,并且在以后我自己处理类似情况时,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1965年秋,我已讲了三届超高频电子管课,张老师就放手让我去写准备铅印出版的超高频电子管教材。说实在的,这是张老师的专长所在,应该是他写的。但他却谦让给我来写,这是对后辈的鼓励,我至今感谢他。
张老师也并不是对我们不加检查考核,他很注意方式方法。记得在我辅导他讲授的超高频电子管课时,在学期结束前的某一天上午,他对我说他已出好了考试题,其中最后一道稍微难一些,让我下午到他家来试做一下,以便决定是不是正式作为让学生做的考题。下午我去后,他就让我试做。这是一道有些超出上课内容的要求求解的行波管理论的题目。刚一上来时,我还真不知道从何入手。张老师说不要着急,想一想怎样入手。好在周围没有别人,我静下心来考虑,很快想到了要用联立方程求解。他看到我已经列出方程式,就说不必再做下去了。我就愉快地通过了这次,也是惟一的一次考核。
1958年至1959年,我有幸在孟昭英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我的毕业论文“毫微秒脉冲管中铍铜次级发射体的研究”。孟先生是我中学时就仰慕的名教授,能面对面接受他的辅导,我心中是十分高兴的。记得第一次见面时,孟先生就对我说:要做科学研究,必须要有高的起点和要求。为此,必须要对相关领域内世界先进水平有深入的了解。他当时就拿出一本紫红色硬皮面的大笔记本,里面是他阅读世界各国科技资料的亲笔记录。全是各地学者关于铍铜和银镁次级发射材料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德文资料和俄文资料。他亲切地对我说:这笔记本你先拿去参考,但主要还是要靠你自己去找文献,加以分析、综合。一个月后拿出怎样完成你毕业论文的方案来。遵照孟先生的指导,我在图书馆顶楼教师阅览室参阅了大量的美、英期刊,每星期与孟先生讨论一次,终于在一个月后共同制定了比较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此期间,我觉得自己查找文献和分析、综合文献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为日后的科研工作、科研方法打下了重要基础。
孟先生不仅抓大的方面,对于科学作风方面的细节,他也十分注意。例如,他设计制造的玻璃真空系统中活塞的孔特别大,而四级扩散泵却是一般的。他告诉我,对高真空端有活塞的真空系统,如果活塞孔小了,泵的抽速再大也是无用的。根据他的建议,我进行了计算,证实他的设计非常合理。再如,由于我在中学时期装,修过四年多的电子管收音机,自以为焊锡技术过关。所以在制作毕业设计用的设备中,很多焊点采用简单的搭焊。孟先生发现后就对我说:你虽然焊得相当快,但这是业余作风,正规的制作设备一定要用钩焊。我当即全部重焊,并且告诫自己:做任何工作一定要十分认真,决不能因为贪快而放松要求。又如,有一次孟先生让我制作一个电位差计式高内阻电压计,需要用一个电位器经过校准来读取电压。我虽然采用了线绕电位器,却只是装在一个纸盒上,纸盒上贴一张白纸,画上刻度,再在电位器上装上尖头旋钮,以此来读取电压。孟先生看到后,当即指出,你的业余作风又犯了。这样读数误差很大,怎么能用?我听后自觉惭愧,至今记忆犹新。我实在不明白自己当时怎么会做出这么简陋的东西,做出这么可笑的事。从此以后,我真的知道无论做什么事,要做就一定要尽量做得最好,不可容许任何疏漏。这是孟先生在为人处世方面给我的影响深远的教导。
1991年,孟先生赠我一张亲笔签名的名片。我将永远珍藏,以此来寄托我与孟昭英老师的师生情谊。
清华大学众多老师的优秀品德,都是我终生受益的学习榜样。以上所有回忆,实不足以表达其万一。我愿在此表达我的心声:谢谢老师们!我永远感谢你们!
唐鹏千写于上海爱华公寓
2004.9.25